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体会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i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硬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临床60例脑硬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例,治愈49例,好转6例,治愈率达90%;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死亡率14%,降低复发率1.6%。结论:发病后48小时以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啶等药物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关键词:脑硬死;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28-01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后48小时内服用,可起到较小但较明确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腺苷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膜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可以减少早期再缺血的危险,而无早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并可改善长期预后,复发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略有下降。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抗血小板治疗临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神经内科住院发病均在70 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60例,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1],经过头颅CT 或MRI 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6~86岁,平均年龄60岁。
  1.2方法: 一旦脑梗死诊断明确,若不能进行rt-PA或肝素治疗,应尽快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发生48小时内)阿司匹林治疗。推荐剂量为50~325mg,常用75mg/d,(或)双嘧达膜50 mg/200 m4g,bid口服,不宜服阿司匹林时,可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可以减少早期再缺血的危险,而无早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并可改善长期预后,复发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略有下降。
  2结果
  60例,治愈49例,好转6例,治愈率达90%;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早期复发的风险和改善长期的预后,但没有早期出血并发症的大风险。可降低死亡率14%,降低复发率1.6%。
  3讨论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复杂模式提示许多潜在靶位可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目前抗血小板药主要包括环氧化酶(COX)抑制剂(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等)。阿司匹林通过多种途径或机制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但主要通过使环氧化酶(COX)多肽链第529位丝氨酸残基乙酰化,导致COX失活,阻断花生四烯酸(AA)级联反应来发挥作用。阿司匹林服用后30~40分钟即可出现血浆峰值,服药1小时出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肠溶片血浆峰仇于服药后3~4小时出现,若为达到速效而用肠溶片时,应嚼碎服用,其量效没有依赖关系,30mg的阿司匹林即可抑制血小板聚集,2~3倍剂量可以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预防用药目前主张剂量以75~150mg/d为宜,更高的剂量也不能出现更强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胃出血,肠溶片是否可减少胃出血的发生,尚无充分的依据。主要不良反应与其胃肠毒性及剂量有关,因此,为减低出血危险应使用低而有效的剂量。抗血小板治疗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包括颅内和颅外出血,特别是致死性或致残性颅内出血[2]。纳入195项关于某种抗血小板药(多数为阿司匹林)与不用抗血小板药相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抗栓试验者协作组系统评价显示,抗血小板治疗使颅内出血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5,但既往有缺血性卒中或TIA者接受约2.5年治疗后,颅内出血的绝对危险度的增加小于1/1000。ADP受体拮抗剂抑制由ADP受体介导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因此,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较阿司匹林强。常用的药物为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在体外无生物活性,对血小板没有作用,在体内通过肝脏代谢生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这两种药物通过拮抗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抑制由ADP介导的纤维蛋白原和GPⅡb/Ⅲa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两药起效均较缓慢,在开始治疗后4~5天抑制作用达到最大。氯吡格雷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是噻氯匹定的6倍。二者能够轻度延长出血时间[3]。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对血小板ADP受体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因而会影响到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当新生成的血小板进入循环后,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停药3~4天后发生出血的危险性降低。噻氯匹定因其主要不良反应可有高胆固醇血症、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逐渐被氯吡格雷所取代。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很少,偶可出现皮疹、严重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发生后应尽早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也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而在缺血性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缓释型双嘧达莫均是一线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缓释型双嘧达莫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但价格较高。尚缺少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缓释型双嘧达莫在脑梗死急性期应用的研究资料。未来的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在不同阶段联合应用抑制血小板活化、黏附和聚集的药物。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包括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应用效果的评价、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使用GPⅡb/Ⅲa受体拈抗剂阿昔单抗的效益与安全性、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或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应用在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和长期二级预防中的效益与安全性[4]。这些研究将为脑梗死后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更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1.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3]贺竞敏,宁景春.奥扎格雷与阿斯匹林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48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06,22:635.
  [4]胡永红,涂胜豪,杨芙蓉.等.奥扎格雷钠对脑梗死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康复杂志,2002,17:21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乐瑞卡联合臭氧局部注射用于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确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48例,分为二组,A组为服用乐瑞卡胶囊,B组乐瑞卡联合臭氧局部注射,评估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服用乐瑞卡胶囊的A组和臭氧局部注射联合服用乐瑞卡胶囊的B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2.5%和83.3%,B组的镇痛效果优于A组,治疗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乐瑞卡联合臭氧局部注射
期刊
摘要:通过采用SAS、SDS及自编的自身情况调查表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边防武警新兵战士心理健康程度总体较好,独生子女出现抑郁症状程度相对突出,各驻地营区开展心理活动情况成为影响新兵战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结论边防武警新兵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需引起关注。  关键词:边防;新兵; 心理【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19-01  1研究
期刊
摘要:新兵的情绪管理及其心理疏导,对新兵顺利进入角色和成功适应入伍后的生活、融入军营训练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兵;情绪特征;心理疏导【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18-01  1引言  新兵刚入伍时,对部队充满新鲜感,情绪会处于一个相对兴奋期,此时就需要加强对新战士的军人意识,吃苦作风的培养。而紧张的训练展开后,针对新兵普遍会出现焦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临床观察及治疗。方法:选取30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质地均明显变软,体积缩小。结论:甲状腺明显肿大或有甲状腺功能减低时,即使仅有血清TSH增高,做病因治疗及对症治疗。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中图分类号】R5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2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收缩乏力患者不同阶段的不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45例在产程中子宫收缩乏力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在产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进行不同的处理。经阴道自然分娩37例,阴道助产分娩6例,中转部剖宫产2例。结论:增强产妇体力,加强宫缩。对经静脉点滴催产素4~6小时产程无明显进展,仍应行剖宫产术。  关键词:子宫收缩乏力;临床观察;处理【中图分类号】R714.41【文献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癫痫临床特点及抗癫痫药物治疗。方法: 对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癫痫发作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14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10例,单纯部分性发作5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例。所有患者随访1~2年,癫痫发作得到满意控制;坚持单药治疗的患者有14例发作完全控制;8例发作大部分控制;1例每个月发作次数减少到0或1次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负强化激励法在门诊患儿肌内注射中所产生的作用。方法:选取对照组和试验组 ,两组患儿均有过肌肉注射史,试验组应用负强化激励法 ,将两组患儿在肌内注射中的配合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儿在肌内注射中的配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负强化激励法可促进门诊患儿肌内注射中的配合,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负强化;激励法;肌内注射;患儿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对4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92.85%,其中显效27例,有效12例,无效4例。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确切,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27-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36 例髋关节后脱位患者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部随访6~18个月,平均8.5个月。优12例,良15 例,可6 例,差3例,优良率为75%。结论: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早期复位,及早复位,有效牵引,防止股骨头坏死,减少创伤性关节炎,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  关键词: 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手术【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0月玻璃体积血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无明显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能清晰可见,视力0.3以上者10例;玻璃体有较少的混浊团块 ,眼底基本可见,视力0.1~0.3者24例; 检眼镜检查见玻璃体仍有较明显混浊,见视网膜血管,视力0.05~0.1者8例。结论:经药物治疗无效,3个月以上无吸收迹象者,再次出血或B超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