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落实到具体方法上就是“读”“品”“说”“写”。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到文章的精妙。在对语言的细琢深究中探究文字的神韵,体悟文字背后的意蕴。在写的训练中强化文言感受,习得言语。在说的训练中熟稔文言字词,贯通文言语法,形成文言语感。“读”“品”“说”“写”应相辅相成,互相穿插渗透,从而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 文言文 言语实践 教学路径
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强调它的“实践性”。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解决文言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现状,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最关键的是把文言文教学过程变成实践过程、训练过程。学生在训练中理解文意,积累字词,培养语言,习得言语,文言文学习品质得以改善,言语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这个实践过程、训练过程落实到具体方法上就是“读”“品”“说”“写”。
一、读:琅琅书声,熟读成诵方入境
读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课堂实现高效的第一步,我们要给足学生自主朗读的时间,让他们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懂文义,读出蕴藏在文字里的作者的真情实感,熟读成诵方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1.原汁原味的试读。原始文言文是没有句读的,后人为了阅读方便才加了上去。叶圣陶和朱自清先生曾设想过:“国文教材应该有两种本子,一种不分段落,不加标点,供学生预习用。另一种是分段落加标点,待预习过后才拿出来对勘。”断句是文言语感的综合训练,既指向“文”又指向“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多个版本的去掉标点后的《卖油翁》,虽然去掉标点后,学生一开始朗读起来可能有点困难,却给朗读增加了一些新奇和挑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读了几遍后,越来越顺畅。在挑战自我中,文言语感能力逐渐提高。
2.绘声绘色的范读。文言文大都距今时代久远,为了尽快扫除认知障碍,很多老师播放相关音频和视频,但这些音像素材参差不齐。教师最好范读,范读要基于学情,注重文中的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如教师可根据对《卖油翁》的理解,进行现场直播式范读,让学生有章可循,易于模仿。绘声绘色的范读犹如星星之火迅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享受与熏陶中,打开学生的心扉。
3.竞争激烈的比读。课堂是舞台也是擂台,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看谁朗读得流畅,谁最能读出人物背后的情感,甚至谁能先背出来。通过各种小竞赛,同学们热情高涨,如在《卖油翁》中谁最能读出陈康肃公“尔安敢轻吾射”时的怒发冲冠,通过比读同学们实现了热情高效的深层次体味。
二、品:细酌深究,语不品透誓不休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文言文大都是浓缩的精华,特别注重炼字炼句,只有对文本语言进行细琢深究,仔细揣摩,才能进入语言内核,探究文字的神韵,体悟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
1.关键词法。文言文注重炼字炼句。王荣生、董志斌教授提出:“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体味推敲关键字词,对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尤为重要,如在《卖油翁》课堂中,我请学生找出卖油翁倒油时的一连串动词,“取”“置”“覆”“酌”“沥”,并从声调角度读准,这几个动词既井然有序又十分简洁,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斟酌就能真切感受到文字背后体现了倒油翁倒油技术的娴熟,炉火纯青,一气呵成。
2.对比法。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相关又有所不同的课内外文本、语段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俗语云:“有比较才能鉴别。”同一文章中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情感,甚至同一人物前后情感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读出情感的不同,我就相关语句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了解不同的特点。如《卖油翁》中陈康肃公态度前后对比,先“康肃公问曰”,后“康肅公忿然曰”,显然后者多了“忿然”,更能体现陈康肃公对卖油翁由“些许生气”到“暴跳如雷”的变化。
3.替换法。替换是品味关键字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原文中关键字词进行适当删减替换,再与原文对比着读。既能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能体会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如《卖油翁》最后“笑而遣之”的“遣”,能不能改成“送”,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觉得“送”能更好地体现出陈康肃公惭愧后对卖油翁的尊重。
三、说:侃侃而谈,出口成章是佳境
说话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形式,说话能力对现代社会每一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说话训练应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学生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熟稔文言字词,贯通文言语法,形成文言语感,最终习得言语,提升综合素养。
1.复述课文。学生使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教材中很多文言文都是叙事散文类,有较强的故事性,如在《卖油翁》中要求学生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合上书,对文章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讲一讲并注意故事的特点,这种复述可以适当地想象、补充,但不能脱离原文,不能违背原文的意思。
2.演课本剧。文言文中不少人物个性鲜明,不同人物形象,情感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排成课本剧,既增强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又让平日里不善言语的学生充任课本剧中的角色,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在《卖油翁》的学习中,我让同学分别扮演卖油翁和陈康肃公,通过角色扮演融入人文角色中,表演出卖油翁的“从容淡定”,表演出陈康肃公“轻视到有点生气到暴跳如雷”。课本剧表演让文中人物深入人心,学生在思维语言碰撞中让课堂变得灵活而充满活力。
3.适当辩论。在口语训练方法中,辩论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因此,这种方法最好在学生已有一定基础之后才使用。辩论题目的设计要与所上课文紧密相连,要新颖,还要有现实意义。比如快上完《卖油翁》这篇古文可抛出辩题:“康肃公最后‘笑而遣之’,是对卖油翁服了呢还是不服?笑,是服气的笑,还是无奈的嘲笑?”这个题目既促使学生重温课文知识,又使他们联系现实思考。辩论不强求分出高低优劣,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最终达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写:灵活多样,习得言语明真意
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因素。文言文教学中在学生对文本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后,通过对文本进行“仿写、改写、创写”等,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文言的感受,还习得了言语、创造能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1.仿写。仿写好比习字中的描红,学生感到有章可循,会减轻学生对训练的畏惧心理。如果说学习文言文是理解吸收的过程的话,尝试文言文仿写则是倾吐学生感悟的表达形式。如在《卖油翁》中,康肃公“忿然”曰,那我们能不能仿照“忽然”这个修饰语,对其他几句前面也加修饰语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当时的情感,有些同学给康肃公一开始加上“怅然”曰,给卖油翁加上“坦然”“淡然”。人物形象一下子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2.改写。在教材中很多文言文注解已经比较详细,“字字落实,句句串讲”实在没有必要进行,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呢?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炼。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自学,理解文章的字词句,让学生对文本细节想象后进行故事化改写,通过故事叙述形式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改写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种文体、语体、人称、结构、表现形式的作用和关系,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3.创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将得到训练,学生将以超越文本的方式回归文本。如《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卖油翁以自己酌油的经验警醒陈康肃公不要“矜”于射箭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將陈康肃公和卖油翁当作作者,用第一人称“创作”新的文言文,并与原文反复对照、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真意。
“读”“品”“说”“写”相辅相成,互相穿插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开展实践活动,方能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魏小娜.实践型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3]陈勇.语文实践的内涵、特征与设计[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1).
[4]刘光成.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5(3).
[5]周春玉.五程序单元教学“精读课”之操作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7.
关键词: 文言文 言语实践 教学路径
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强调它的“实践性”。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解决文言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现状,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最关键的是把文言文教学过程变成实践过程、训练过程。学生在训练中理解文意,积累字词,培养语言,习得言语,文言文学习品质得以改善,言语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这个实践过程、训练过程落实到具体方法上就是“读”“品”“说”“写”。
一、读:琅琅书声,熟读成诵方入境
读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课堂实现高效的第一步,我们要给足学生自主朗读的时间,让他们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懂文义,读出蕴藏在文字里的作者的真情实感,熟读成诵方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1.原汁原味的试读。原始文言文是没有句读的,后人为了阅读方便才加了上去。叶圣陶和朱自清先生曾设想过:“国文教材应该有两种本子,一种不分段落,不加标点,供学生预习用。另一种是分段落加标点,待预习过后才拿出来对勘。”断句是文言语感的综合训练,既指向“文”又指向“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多个版本的去掉标点后的《卖油翁》,虽然去掉标点后,学生一开始朗读起来可能有点困难,却给朗读增加了一些新奇和挑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读了几遍后,越来越顺畅。在挑战自我中,文言语感能力逐渐提高。
2.绘声绘色的范读。文言文大都距今时代久远,为了尽快扫除认知障碍,很多老师播放相关音频和视频,但这些音像素材参差不齐。教师最好范读,范读要基于学情,注重文中的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如教师可根据对《卖油翁》的理解,进行现场直播式范读,让学生有章可循,易于模仿。绘声绘色的范读犹如星星之火迅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享受与熏陶中,打开学生的心扉。
3.竞争激烈的比读。课堂是舞台也是擂台,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看谁朗读得流畅,谁最能读出人物背后的情感,甚至谁能先背出来。通过各种小竞赛,同学们热情高涨,如在《卖油翁》中谁最能读出陈康肃公“尔安敢轻吾射”时的怒发冲冠,通过比读同学们实现了热情高效的深层次体味。
二、品:细酌深究,语不品透誓不休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文言文大都是浓缩的精华,特别注重炼字炼句,只有对文本语言进行细琢深究,仔细揣摩,才能进入语言内核,探究文字的神韵,体悟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
1.关键词法。文言文注重炼字炼句。王荣生、董志斌教授提出:“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体味推敲关键字词,对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尤为重要,如在《卖油翁》课堂中,我请学生找出卖油翁倒油时的一连串动词,“取”“置”“覆”“酌”“沥”,并从声调角度读准,这几个动词既井然有序又十分简洁,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斟酌就能真切感受到文字背后体现了倒油翁倒油技术的娴熟,炉火纯青,一气呵成。
2.对比法。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相关又有所不同的课内外文本、语段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俗语云:“有比较才能鉴别。”同一文章中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情感,甚至同一人物前后情感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读出情感的不同,我就相关语句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了解不同的特点。如《卖油翁》中陈康肃公态度前后对比,先“康肃公问曰”,后“康肅公忿然曰”,显然后者多了“忿然”,更能体现陈康肃公对卖油翁由“些许生气”到“暴跳如雷”的变化。
3.替换法。替换是品味关键字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原文中关键字词进行适当删减替换,再与原文对比着读。既能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能体会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如《卖油翁》最后“笑而遣之”的“遣”,能不能改成“送”,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觉得“送”能更好地体现出陈康肃公惭愧后对卖油翁的尊重。
三、说:侃侃而谈,出口成章是佳境
说话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形式,说话能力对现代社会每一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说话训练应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学生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熟稔文言字词,贯通文言语法,形成文言语感,最终习得言语,提升综合素养。
1.复述课文。学生使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教材中很多文言文都是叙事散文类,有较强的故事性,如在《卖油翁》中要求学生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合上书,对文章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讲一讲并注意故事的特点,这种复述可以适当地想象、补充,但不能脱离原文,不能违背原文的意思。
2.演课本剧。文言文中不少人物个性鲜明,不同人物形象,情感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排成课本剧,既增强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又让平日里不善言语的学生充任课本剧中的角色,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在《卖油翁》的学习中,我让同学分别扮演卖油翁和陈康肃公,通过角色扮演融入人文角色中,表演出卖油翁的“从容淡定”,表演出陈康肃公“轻视到有点生气到暴跳如雷”。课本剧表演让文中人物深入人心,学生在思维语言碰撞中让课堂变得灵活而充满活力。
3.适当辩论。在口语训练方法中,辩论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因此,这种方法最好在学生已有一定基础之后才使用。辩论题目的设计要与所上课文紧密相连,要新颖,还要有现实意义。比如快上完《卖油翁》这篇古文可抛出辩题:“康肃公最后‘笑而遣之’,是对卖油翁服了呢还是不服?笑,是服气的笑,还是无奈的嘲笑?”这个题目既促使学生重温课文知识,又使他们联系现实思考。辩论不强求分出高低优劣,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最终达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写:灵活多样,习得言语明真意
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因素。文言文教学中在学生对文本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后,通过对文本进行“仿写、改写、创写”等,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文言的感受,还习得了言语、创造能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1.仿写。仿写好比习字中的描红,学生感到有章可循,会减轻学生对训练的畏惧心理。如果说学习文言文是理解吸收的过程的话,尝试文言文仿写则是倾吐学生感悟的表达形式。如在《卖油翁》中,康肃公“忿然”曰,那我们能不能仿照“忽然”这个修饰语,对其他几句前面也加修饰语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当时的情感,有些同学给康肃公一开始加上“怅然”曰,给卖油翁加上“坦然”“淡然”。人物形象一下子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2.改写。在教材中很多文言文注解已经比较详细,“字字落实,句句串讲”实在没有必要进行,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呢?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炼。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自学,理解文章的字词句,让学生对文本细节想象后进行故事化改写,通过故事叙述形式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改写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种文体、语体、人称、结构、表现形式的作用和关系,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3.创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将得到训练,学生将以超越文本的方式回归文本。如《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卖油翁以自己酌油的经验警醒陈康肃公不要“矜”于射箭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將陈康肃公和卖油翁当作作者,用第一人称“创作”新的文言文,并与原文反复对照、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真意。
“读”“品”“说”“写”相辅相成,互相穿插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开展实践活动,方能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魏小娜.实践型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3]陈勇.语文实践的内涵、特征与设计[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1).
[4]刘光成.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5(3).
[5]周春玉.五程序单元教学“精读课”之操作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