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确立了我国初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强调教与学两方面的改革。就“教”的方面来讲,更强调师生的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学”的方面来讲,更强调通过体验式和探究式,来弥补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主动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学习方法指导,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获得真知、提高能力。
一、引导学生仔细地读
数学学习也要重视阅读训练。阅读教材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粗读大意、读圈结合,圈点知识重点、难点、疑点,解决简单问题,温习与本节相关的知识。
2.课内导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读练结合,对概念的关键字词、定理的条件及结论、公式的推导及变形、例题的解题思路和多解途径,通过读题、审题,要当堂消化、了然于胸。
3.课外复读。指导学生泛读教材、读思结合,通过整理课堂笔记系统地阅读教材内容,深化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系统。例如,在学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后,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反过来也成立。”可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怎么是反过来?”“反过来又怎样?进而引导学生推出逆定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根时,有△>0;当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时,有△=0;当方程没有实数根时,有△<0。”
二、引导学生好奇地问
疑是思维的开端。学生会不会提问,是衡量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具体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训练:
1.设置悬念。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设置悬念,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探索和思考,必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遗留疑惑。教学中设疑会引起学生释疑的要求,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课堂上积极的思维延伸到课外。每节课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外思考和讨论探究,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注重应用教学训练。在教学中,可广泛穿插数学在日常生活、经济领域、社会活动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促使学生认识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地想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数学家安德鲁·维尔斯攻克“费尔马大定理猜想”靠的就是这种想象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创造性想象,甚至是猜想,也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帮助学生克服“常规思维”的束缚;对爱提“偏”、“怪”问题的学生,要指出其合理因素,发现其闪光点,诱导学生敢于质疑,使其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自己不能及时解决而限制或制止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证明了命题“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若把题设中的四边形变成矩形、菱形、正方形后,会得到怎么样的结论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激发学生自由地议
课堂上,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让他们自由地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学生议论时出现的非常规或具有创新意识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探讨,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不仅能独立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能有条有理地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他们将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先把ax2+bx+c=0(a≠0)化成x2+ x=- ,再配方,得(x+ )2= ,提出问题:对此式如何处理才能求出x?多数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用两边开平方法,x+ =± 。这样的推导有没有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不难发现应在b2-4ac≥0的条件下才能开方。进一步问学生:是否有更简洁的推导方法?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公式推导的第一步,为什么要两边除以a?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两边不除以a可以吗?”通过学生的探讨,终于得出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即在方程两边都乘以4a,得4a2x2+4abx-4ac=0,有(2ax+b)2=b2-4ac,当b2-4ac≥0时,x= 。公式推导中鼓励学生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讨论的过程中严格地批判自己提出的假设或证明的方法是否正确和简捷,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广阔性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创造了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学中,由于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可以使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思索和自己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
一、引导学生仔细地读
数学学习也要重视阅读训练。阅读教材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粗读大意、读圈结合,圈点知识重点、难点、疑点,解决简单问题,温习与本节相关的知识。
2.课内导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读练结合,对概念的关键字词、定理的条件及结论、公式的推导及变形、例题的解题思路和多解途径,通过读题、审题,要当堂消化、了然于胸。
3.课外复读。指导学生泛读教材、读思结合,通过整理课堂笔记系统地阅读教材内容,深化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系统。例如,在学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后,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反过来也成立。”可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怎么是反过来?”“反过来又怎样?进而引导学生推出逆定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根时,有△>0;当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时,有△=0;当方程没有实数根时,有△<0。”
二、引导学生好奇地问
疑是思维的开端。学生会不会提问,是衡量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具体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训练:
1.设置悬念。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设置悬念,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探索和思考,必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遗留疑惑。教学中设疑会引起学生释疑的要求,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课堂上积极的思维延伸到课外。每节课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外思考和讨论探究,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注重应用教学训练。在教学中,可广泛穿插数学在日常生活、经济领域、社会活动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促使学生认识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地想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数学家安德鲁·维尔斯攻克“费尔马大定理猜想”靠的就是这种想象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创造性想象,甚至是猜想,也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帮助学生克服“常规思维”的束缚;对爱提“偏”、“怪”问题的学生,要指出其合理因素,发现其闪光点,诱导学生敢于质疑,使其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自己不能及时解决而限制或制止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证明了命题“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若把题设中的四边形变成矩形、菱形、正方形后,会得到怎么样的结论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激发学生自由地议
课堂上,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让他们自由地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学生议论时出现的非常规或具有创新意识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探讨,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不仅能独立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能有条有理地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他们将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先把ax2+bx+c=0(a≠0)化成x2+ x=- ,再配方,得(x+ )2= ,提出问题:对此式如何处理才能求出x?多数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用两边开平方法,x+ =± 。这样的推导有没有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不难发现应在b2-4ac≥0的条件下才能开方。进一步问学生:是否有更简洁的推导方法?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公式推导的第一步,为什么要两边除以a?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两边不除以a可以吗?”通过学生的探讨,终于得出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即在方程两边都乘以4a,得4a2x2+4abx-4ac=0,有(2ax+b)2=b2-4ac,当b2-4ac≥0时,x= 。公式推导中鼓励学生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讨论的过程中严格地批判自己提出的假设或证明的方法是否正确和简捷,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广阔性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创造了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学中,由于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可以使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思索和自己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