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血压降用药调量遵医嘱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李师傅患高血压20多年了,他知道血压到夏天就自动下降,于是每年过了立夏他也不咨询医生,就自行将降压药减半服用。最近有天晚上,他说头痛得厉害,家人发现他抽起风来,赶紧送医院,经CT检查证实为高血压脑溢血。经过抢救李师傅保住了命,但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
  專家提醒:夏天温度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会有所降低。但夏季多数人睡眠质量下降,易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致使夜间血压升高,甚至导致出血性中风。天热多汗、血液黏稠、血流缓慢、血压骤降,也易致缺血性中风。
  夏季血压多变要勤测量
  要牢记夏季高血压降中多变的规律,不放松对血压的监测观察。如能每天自测血压最好,不能自测者也应每3~5天去诊所测一次血压,最长间隔时间不要超过1周。如果发现血压随气温变化出现明显波动,间隔时间就要缩短些。如果发现昼夜差值较大或波动不规律,应去医院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了解血压的波动规律,并按医生意见采取措施。
  根据自身血压调整药量
  一般来说,血压没有过分降低时仍要继续维持原来的剂量服药。但一些人夏天血压明显偏低,这时仍服用冬天的剂量容易使血压降得太低,导致头晕、脑供血不足、浑身无力甚至脑梗塞或心绞痛发作。因此,在炎热的夏季,高血压患者要经常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然后把这些记录及时告诉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监测的结果来调整用药剂量。患者绝不可以自己随意改变用药。
  降温避暑科学使用空调
  夏季血压波动主要是炎热造成的,所以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避暑降温。要学会科学使用空调,室温不要调得过低,保持在27℃~28℃就好,要保持室内温度恒定。最值得提倡的是浴水散热——游泳。游泳不仅可带走体内过多的热量,有降温除暑之效,还可消耗过剩的营养,降低血脂、血糖,减少脂肪储存,有强身健体之功。
  养成口渴前饮水的习惯
  在夏天高温环境里人体的水分排出量可达到3300毫升,大运动量锻炼时体内排出水分则高达6600毫升。因此,要达到体内的水平衡,就要根据排泄量调整饮水量。饮用白开水或含盐不超过1%的淡盐水能有效补充水分,当然也可通过吃水果、蔬菜来补充水分。应注意的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应该养成口渴前就饮水的习惯;经常少量多次饮水,而不是一次大量饮水;运动前后称体重,每丢失体重0.5千克,就要补充2~3杯水;尿色深时多饮水;睡眠时也会丢失水分,睡前、醒后饮用1杯水。
  老年人不可过度降压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因此偏高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
其他文献
【案例】夏老伯今年63岁,虽然20年前被查出患有高血压,但由于身体很健康,所以没太在意。偶尔觉得头晕时,就服用点降压片。有时会量量血压,基本都在140/90毫米汞柱左右。  一周前,夏老伯在洗澡时不慎着凉,出现咳嗽、咯痰、鼻塞等症状,吃了点消炎药,不仅没好,还明显感到“虚弱”了不少,稍微活动一下,就感到胸闷、气急,晚上睡觉时不能平躺,两条腿也肿了起来。  家人急忙将夏老伯送到医院就诊,诊断为心力衰
期刊
夏日,引起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心肌梗塞以及心源性猝死等,是名副其实的“夏季杀手”。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之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前可有心脏疾病的表现,但其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一旦发生,存活机会很低。所以,避免心源性猝死的发
期刊
最近天气炎热,60岁的王女士连续吃了三根冰棍后,开始上吐下泻。吃了点肠炎药,但是没有太大的改善,直到腹泻的第三天夜里,王女士感觉胸痛,大汗淋漓,随后入院就诊。医生为她量了血压,高压80,低压60,通过心电图显示,王女士被诊断為急性心梗发作,经抢救转危为安。  腹泻加重心脏缺血引发心梗  明明是腹泻,怎么会冒出个心梗呢?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六科主任医师苗志林讲解说,连续腹泻会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大量丢失
期刊
在现代汉语的历时演变过程中,各种语体成型后保持一定的稳固性,却不是一成不变,它们经历着各种类型的变异,其表征为语体之间的交融渗透。这些变异现象有其深层动因,变异也使得语体
唐寅是明中叶吴中文人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人物,也是明代历史上一个颇受关注的文人。他生长于市井,正统观念束缚较少,而且放浪不羁,在明中叶文人中极为突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在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上成功继承了中国旧小说语言传统,表现出古旧的气质,同时,在中国旧小说语言传统的“底子”上,张爱玲借鉴西方现代的意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