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代的发展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学者形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教学技巧,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更要敢于著书立说,做学者型的教师。
关键词:历史教师 素质 基本功 技巧 创新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常常面对的是他们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与无奈,对教育前途的担心与忧虑,使我们感到惭愧和沉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常苦苦思索,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应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从初一到高二每周两节的历史课,(尚不包括高三)粗算起来约400课时,这么长时间的历史教育,如果不能对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启迪和深远的影响,那就不仅是教育的失败,而且是对青少年群体的犯罪。因而,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改革教育理念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呢?
一、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
一个有威信的历史教师应该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通晓教学业务,还应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个性发展,人格培养和因材施教也是重要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学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随教材体系的不断更新,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不断丰富。而且,随信息传递技术日益现代化,学生群体课外的历史知识面不断拓宽,信息量也不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无法用“一桶水”与“一杯水”去衡量。所以,历史教师也要不断地“充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信息,优化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工作效果取决与他的知识和素养,取决于他读些什么书,怎样自学和充实自己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应当比他必须按大纲交给学生的知识多得无法比拟。历史课本身也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它内容广泛,涉及古今中外,包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诸方面,而文化又囊括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体育等,因而,人称历史为“总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渗透力,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如2004年高考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一题即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学科间的渗透。
二、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娴熟的教学技巧
历史学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中学生理解历史有很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较差,一知半解地死记硬背会严重挫伤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以至发出“死人难活人”的感叹,继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解释,这已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娴熟的教学技巧。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历史。切忌将历史教学变成一个“知识点”的复述和简单归纳的过程。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所讲内容非常熟悉,补充材料真实可信。而且要对中学历史的科学体系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并把握好每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课堂深入浅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培养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按照历史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题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使课堂始终和谐有序充满生气与活力。这也要求教师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确,字少语精、提纲挈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长期以来,历史教师习惯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进行教学,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多少是不一样的,其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另一实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力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而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决定了有血有肉的历史须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出来,将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引入历史课堂之中,使历史教学从多“静态”向多“动态”发展。而动态的教学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学生的注意,也能使历史教学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弥补录像、电影手段的不足,它不仅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再现,以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四、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在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空前激烈。传统的教育,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教育模式都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面对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这个社会发展的主流,最大的资本就是创新、创造,而作为历史教师更应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教育,并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铸就创新素质,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墨守成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并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且适时、适机、适地地去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采取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共同备一节课,写一篇教案或当一次教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增强科研意识,敢于著书立说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历史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我们去学习、去探索,这就构成了历史教育的科学研究。尤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旧教育观念猛烈碰撞的的今天,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形成结论,更要我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这既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教师由“只是有某方面熟练技巧,但缺乏独到之处的‘匠’,到掌握历史教学规律的‘家’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一定能在教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戚建庄.素质教育研究.河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家麟.学校心理学.青年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历史教师 素质 基本功 技巧 创新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常常面对的是他们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与无奈,对教育前途的担心与忧虑,使我们感到惭愧和沉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常苦苦思索,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应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从初一到高二每周两节的历史课,(尚不包括高三)粗算起来约400课时,这么长时间的历史教育,如果不能对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启迪和深远的影响,那就不仅是教育的失败,而且是对青少年群体的犯罪。因而,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改革教育理念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呢?
一、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
一个有威信的历史教师应该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通晓教学业务,还应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个性发展,人格培养和因材施教也是重要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学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随教材体系的不断更新,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不断丰富。而且,随信息传递技术日益现代化,学生群体课外的历史知识面不断拓宽,信息量也不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无法用“一桶水”与“一杯水”去衡量。所以,历史教师也要不断地“充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信息,优化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工作效果取决与他的知识和素养,取决于他读些什么书,怎样自学和充实自己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应当比他必须按大纲交给学生的知识多得无法比拟。历史课本身也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它内容广泛,涉及古今中外,包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诸方面,而文化又囊括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体育等,因而,人称历史为“总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渗透力,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如2004年高考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一题即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学科间的渗透。
二、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娴熟的教学技巧
历史学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中学生理解历史有很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较差,一知半解地死记硬背会严重挫伤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以至发出“死人难活人”的感叹,继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解释,这已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娴熟的教学技巧。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历史。切忌将历史教学变成一个“知识点”的复述和简单归纳的过程。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所讲内容非常熟悉,补充材料真实可信。而且要对中学历史的科学体系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并把握好每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课堂深入浅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培养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按照历史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题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使课堂始终和谐有序充满生气与活力。这也要求教师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确,字少语精、提纲挈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长期以来,历史教师习惯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进行教学,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多少是不一样的,其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另一实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力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而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决定了有血有肉的历史须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出来,将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引入历史课堂之中,使历史教学从多“静态”向多“动态”发展。而动态的教学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学生的注意,也能使历史教学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弥补录像、电影手段的不足,它不仅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再现,以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四、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在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空前激烈。传统的教育,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教育模式都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面对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这个社会发展的主流,最大的资本就是创新、创造,而作为历史教师更应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教育,并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铸就创新素质,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墨守成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并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且适时、适机、适地地去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采取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共同备一节课,写一篇教案或当一次教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增强科研意识,敢于著书立说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历史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我们去学习、去探索,这就构成了历史教育的科学研究。尤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旧教育观念猛烈碰撞的的今天,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形成结论,更要我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这既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教师由“只是有某方面熟练技巧,但缺乏独到之处的‘匠’,到掌握历史教学规律的‘家’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一定能在教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戚建庄.素质教育研究.河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家麟.学校心理学.青年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