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签名笔迹在法庭科学检验中面临的问题与现状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电子签名技术.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和政务中应用得最为广泛,这是因为电子签名笔迹与传统签名笔迹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且兼有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等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签署的电子签名笔迹能否认定为是某人书写,尤其在司法实践中,国内尚没有对电子签名笔迹的可靠性以及采纳的电子签名笔迹及其特征能否进行法庭科学检验并当作证据使用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主要对现阶段法庭上检验电子签名笔迹是否由同一人书写所面临的问题与现状进行讨论,主要从国内对电子签名笔迹的研究现状、电子签名笔迹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有利于促进我国对电子签名笔迹真伪性检验的发展与进步.
其他文献
法律是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最高标准,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原则依法进行,从我国当前各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立法情况来看,尚存在如操作性不强、法律层次低、缺乏地方特色的管理问题,为此,本文概述了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相关概念,探究了地方立法介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法律存在的问题,并对突发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体系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以此促进我国各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统筹发展.
“但书”规定在不少方面都存在争议,“但书”规定是出罪依据还是入罪限制条件,抑或具备的只是宣示功能,在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以及阶层式犯罪构成体系中应该如何安排“但书”规定,具体是怎样运用的,这些问题都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观点.在对行为进行考量时,就应该把“但书”规定置于其中,从“质”与“量”上考察是否为犯罪行为.通过对“但书”功能的分析,意图对“但书”规定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但书”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安排与具体的运用进行讨论,进而在实践中可以更好地适用.
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农商银行的治理理念和刑事合规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与国家刑事政策法规相适应,建立农商银行的刑事合规管理机制,推动农商银行用刑事法律的标准来识别、评估和预防刑事风险,可以有效避免因企业或员工个人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刑事责任风险,促进农商银行平稳健康发展.
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往来中重要的结算方式之一,发挥着很大作用.但信用证自身及外界环境存在的问题,易引发一系列信用证欺诈行为.为保障开证行权益,增强信用证生命力,笔者从保护开证行权益的角度出发,介绍信用证欺诈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国外信用证欺诈中开证行权益保护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结合我国信用证欺诈中开证行权益保护现状,提出了可行性立法和司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