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比较传统经后外侧入路和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58例61髋行微创小切口THA(微创组),30例30髋行常规切口THA(常规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围术期出血量、输血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耗时、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无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8.3个月。微创组与常规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94.4±1.1)分和(94.5±2.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THA较传统术式具有切口小、失血少、肌肉关节破坏小、术后疼痛轻微、关节功能恢复迅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等优点,但仍需要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微创小切口常规切口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R6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2-0017-02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手术。标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继发性和原发性骨关节炎、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肿瘤以及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传统术式现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最常用术式。近年来,微创观念逐渐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人工假体材料、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关节置换技术的进步,使得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报导逐渐增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同[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06月-2013月12月共8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其中58例61髋行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微创THA,与同期30例30髋行相同入路常规切口THA进行比较,比较分析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功能康复及影像学评价等方面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微创组:本组患者男33例35髋,女25例26髋。年龄(51.9±14.5)岁。体重指数24.8±4.1。左侧25例27髋,右侧32例33髋。病因为新鲜股骨颈骨折18例18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8例8髋,原发性骨关节炎3例3髋,股骨头3期或4期无菌性坏死17例19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2例3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4.8±12.4)分。病程(4.2±3.1)年。其中2例有糖尿病病史,术前肌注短效胰岛素纠正血糖至GLU轻度增高,尿酮体阴性;9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应用药物控制血压至120-140/60-90mmHg;1例轻度贫血(Hb 8.0g/L),术前输注1u浓缩红细胞,后复查Hb 9.6g/L。本组患者均为首次行THA,术中均采用非骨水泥型生物性假体。
常规组:本组患者男13例13髋,女17例17髋。年龄(52.4±12.8)岁。体重指数25.3±4.5。病因为新鲜股骨颈骨折13例13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7例7髋,原发性骨关节炎3例3髋,股骨头3期或4期无菌性坏死6例6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1例1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3.6±11.2)分。病程(3.9±3.7)年。其中2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药物控制至血压可。本组患者亦均为首次行关节置换术。采用混合型假体12例,余18例均使用非骨水泥型生物性假体。
两组患者年龄、病因、BMI、Harris评分以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已取得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微创组采用微创小切口,常规组采用常规切口。术前常规摄骨盆正位、股骨正侧位X线片,按照模板测量预计假体大小、股骨颈长度以及股骨距截骨端距离等。
1.2.1微创组
取侧卧位,患髋在上。取大转子嵴后方入路,分离肌群,结扎血管,
切开关节囊,锯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将下肢置于正常位,显露髋臼圆韧带窝,髋关节轻度外展外旋位行髋臼清理,保留“U”形关节囊瓣,按照髋臼杯理想方向(外展45°前倾20°)行扩髓,选取合适的髋臼假体,行假体定位并安置金属髋臼。将下肢屈髋屈膝内收下垂并内旋,对股骨颈残端行扩髓,选择合适的假体柄安装假体,随后选择合适的颈长;最后安装人工股骨头,活动髋关节以判断关节的稳定性。充分止血,复位,严密缝合关节囊,置入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切口[2]。
1.2.2常规组
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THA。
1.3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处理相似。由于软组织创伤小,故微创组术后即可抬腿,术后第二、三天即可下床拄拐行走。
1.4 主要观察指标
采用盲法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功能康复及影像学方面进行比较评估[7]。其中髋关节功能评估参照Harris评分标准:总分100分,根据关节的疼痛程度(计44分)、功能(计47分)、活动度(计5分)、畸形(计4分)四个方面进行功能评估,划分为4个等级(91-100分为优,81-90为良,71到80为可,<70为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均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取p值<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假体位置、术后影像学评价,见表1。
表1微创组与常规组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
由表1可见,微创组与常规组的出血量、输血量、假体位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微创组均优于常规组。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价以及髋臼角测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2.2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表2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 ,n=68,分)
由表2可见,微创THA组大多数患者术后待麻醉清醒即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第三天可直腿抬高患肢,术后两三天可以助步器辅助行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0.5±1.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94.4±1.1。
常规THA组大多数患者术后1周左右才能直腿抬高患肢,第三天可抬高患肢,术后10d才可以助步器辅助行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0.5±1.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感染等早期并发症以及关节脱位,术后两三个月患者均可弃拐行走。
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12—22个月,平均18.3个月。患者均于术后2—3个月可以弃拐而行。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手术,尤其是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数日益增加。THA依然是骨科最成功的术式之一,为无数髋部疾病患者解除痛苦,纠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暴露是传统术式的一大优点,可以保证假体安放在理想的位置。由于微创观念逐渐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微创技术不断向传统外科技术提出了挑战,且医学上愈来愈重视费用-效益比与患者选择至上的观点;同时,据报导,患者可在术后12h以患肢单脚战力或行走且无需助行器,大部分患者术后3d可出院,是而以微创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运而生并成为医学界讨论的新焦点。与传统术式相比,微创THA具有切口小、失血少、肌肉关节破坏小、术后疼痛轻微、关节功能恢复迅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等的优势。
传统THA术式的切口通常为15-20cm,尽管可提供较为全面的手术视野,但是也存在失血多和术后恢复时间长的缺点。微创THA指应用特殊器械,经小切口入路,无需切断肌肉起止点,使用特殊器械即可完成的置换术。这类术式的切口通常只有5.0-6.0cm甚至更小。尽管小切口入路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利于快速恢复;但术野的缩小将给术者带来诸多不便,要求掌握局部解剖和小切口操作技巧,仅通过一两个小切口进行肌肉分离,并保留关节囊,这样才能精确细致地完成手术[4,5]。由于微创技术以及暴露范围小,微创THA术式并不适用于有髋关节畸形、僵硬、旋转明显受限或者过度肥胖患者,其最佳适应证主要是初次的髋关节置换者[3,4,5]。
本研究采用的微创THA术式为改良后外侧入路。此类术式由Scott Katzman首创,源自于应用良久的经典后入路术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它在手术技术上的优势为:(1)术中由微创变传统术式,多数仅需延长手术切口;(2)典型微创THA仅需5-8cm的切口,甚至可应用于少数肌肉发达、极端肥胖的患者;(3)在整个手术中,需小心尽量地减少周围组织的损伤;(4)不必切断臀大肌而仅需分离并将其拉至术野两旁;(5)减小对股四头肌的损伤。传统术式为了充分暴露视野便于操作,术中前侧切口易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和旋股外侧血管;而外侧入口入路则需切断臀中肌肉、臀小肌在股骨大粗隆的止点,同时切口向股骨近端延伸增加了臀上神经损伤的风险;而后外侧切口则可损伤外旋肌群和后方关节囊,增加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可能性,同时也可损伤坐骨神经。微创THA包括各种入路(前外侧、外侧、后外侧)以及前后双侧切口。由大转子稍偏后方进入,不必切断部分髋周肌肉,仅需分离臀大肌筋膜,拉开肌肉显露梨状肌窝和外旋肌群,继而结扎旋股内动脉分支,可保留部分股方肌,分离后即可切开关节囊,无需显露出股骨小转子,是而对术后的肌力影响不大。扩髓时亦无需显露坐骨神经,而是将其与外旋肌群残端一起拉向后方[6]。这样的优势使得行微创小切口THA术后早期恢复优于常规THA。本组结果显示,微创THA组术后股四头肌肌力、下地行走以术后早期恢复情况确实优于常规THA组。
自1996年,Sculco等人首先应用微创后外侧入路行THA[7];随后,Waldman报导了微创THA显著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并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8]; Higuchi等报导微创THA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方面与传统THA有明显区别,切口越小,手术时间越少且失血越少[9]。
虽然微创术式切口小、失血少、解剖结构破坏小、术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迅速,仍应注意不可一味追求微创,否则只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创伤、失血量,增加患者生理负担。小切口THA术中易出现诸如视野暴露不佳,髋臼杯安放外展位过大、前倾角过小、股骨髓腔扩髓时易偏后偏内翻等问题。因此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同时不必刻意强调切口必须小于10cm[10]。
总之,在术前准备充分,解剖入路明确,主刀临床手术经验丰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以及有一定临床手术经验的医生开展,选择性采用微创THA确实可行,且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花费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药快,而中远期结果则相似,是值得提倡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孙仕华,王栓科.后外侧入路传统及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6(23)
[2]唐新,沈彬,裴福兴.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135-138
[3]Chimento M,Parvizi J,Sharkey PF.Total hip arthroplasty:is small incision better?Arthroplasty,2006,21(4):484-488
[4]Chimento GF,Pavone V. Mini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Arthroplasty,2005,20:139-144
[5]陈凯,梁文清,李健,蔡郑东.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比较:30例经验的提示[J]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rring Research January,2010,14(26):4848-485
[6]李子荣,史振才,郭万首.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J]中华骨科杂志,2005,5(25)
[7]Sculco TP,Jordan LC,Walter WL.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e hospital for sprcial surgery experience.Orthop Clin North Amer,2004,35:137-142
[8]BJ Waldma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replacement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early experience[J]Journal of the Sourther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2002,11(4)
[9]F Higuchi,N Shiba,A Inoue . Minimally invasive un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rough an anterolatel approach with a shorter skin incision.2003,8(6)
[10]沈鹏程,徐能,蒋富贵.经后外侧入路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外旋肌群与关节囊修复对预后的影响[J]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12,11(26)
作者简介:凌旻;男;籍贯:湖南长沙;出生年月:1977年8月 ; 单位:长沙市第四医院科室:骨一科邮编:410006 研究方向:骨科 脊柱关节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微创小切口常规切口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R6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2-0017-02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手术。标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继发性和原发性骨关节炎、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肿瘤以及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传统术式现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最常用术式。近年来,微创观念逐渐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人工假体材料、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关节置换技术的进步,使得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报导逐渐增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同[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06月-2013月12月共8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其中58例61髋行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微创THA,与同期30例30髋行相同入路常规切口THA进行比较,比较分析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功能康复及影像学评价等方面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微创组:本组患者男33例35髋,女25例26髋。年龄(51.9±14.5)岁。体重指数24.8±4.1。左侧25例27髋,右侧32例33髋。病因为新鲜股骨颈骨折18例18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8例8髋,原发性骨关节炎3例3髋,股骨头3期或4期无菌性坏死17例19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2例3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4.8±12.4)分。病程(4.2±3.1)年。其中2例有糖尿病病史,术前肌注短效胰岛素纠正血糖至GLU轻度增高,尿酮体阴性;9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应用药物控制血压至120-140/60-90mmHg;1例轻度贫血(Hb 8.0g/L),术前输注1u浓缩红细胞,后复查Hb 9.6g/L。本组患者均为首次行THA,术中均采用非骨水泥型生物性假体。
常规组:本组患者男13例13髋,女17例17髋。年龄(52.4±12.8)岁。体重指数25.3±4.5。病因为新鲜股骨颈骨折13例13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7例7髋,原发性骨关节炎3例3髋,股骨头3期或4期无菌性坏死6例6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1例1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3.6±11.2)分。病程(3.9±3.7)年。其中2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药物控制至血压可。本组患者亦均为首次行关节置换术。采用混合型假体12例,余18例均使用非骨水泥型生物性假体。
两组患者年龄、病因、BMI、Harris评分以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已取得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微创组采用微创小切口,常规组采用常规切口。术前常规摄骨盆正位、股骨正侧位X线片,按照模板测量预计假体大小、股骨颈长度以及股骨距截骨端距离等。
1.2.1微创组
取侧卧位,患髋在上。取大转子嵴后方入路,分离肌群,结扎血管,
切开关节囊,锯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将下肢置于正常位,显露髋臼圆韧带窝,髋关节轻度外展外旋位行髋臼清理,保留“U”形关节囊瓣,按照髋臼杯理想方向(外展45°前倾20°)行扩髓,选取合适的髋臼假体,行假体定位并安置金属髋臼。将下肢屈髋屈膝内收下垂并内旋,对股骨颈残端行扩髓,选择合适的假体柄安装假体,随后选择合适的颈长;最后安装人工股骨头,活动髋关节以判断关节的稳定性。充分止血,复位,严密缝合关节囊,置入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切口[2]。
1.2.2常规组
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THA。
1.3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处理相似。由于软组织创伤小,故微创组术后即可抬腿,术后第二、三天即可下床拄拐行走。
1.4 主要观察指标
采用盲法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功能康复及影像学方面进行比较评估[7]。其中髋关节功能评估参照Harris评分标准:总分100分,根据关节的疼痛程度(计44分)、功能(计47分)、活动度(计5分)、畸形(计4分)四个方面进行功能评估,划分为4个等级(91-100分为优,81-90为良,71到80为可,<70为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均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取p值<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假体位置、术后影像学评价,见表1。
表1微创组与常规组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
由表1可见,微创组与常规组的出血量、输血量、假体位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微创组均优于常规组。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价以及髋臼角测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2.2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表2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 ,n=68,分)
由表2可见,微创THA组大多数患者术后待麻醉清醒即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第三天可直腿抬高患肢,术后两三天可以助步器辅助行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0.5±1.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94.4±1.1。
常规THA组大多数患者术后1周左右才能直腿抬高患肢,第三天可抬高患肢,术后10d才可以助步器辅助行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0.5±1.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感染等早期并发症以及关节脱位,术后两三个月患者均可弃拐行走。
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12—22个月,平均18.3个月。患者均于术后2—3个月可以弃拐而行。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手术,尤其是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数日益增加。THA依然是骨科最成功的术式之一,为无数髋部疾病患者解除痛苦,纠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暴露是传统术式的一大优点,可以保证假体安放在理想的位置。由于微创观念逐渐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微创技术不断向传统外科技术提出了挑战,且医学上愈来愈重视费用-效益比与患者选择至上的观点;同时,据报导,患者可在术后12h以患肢单脚战力或行走且无需助行器,大部分患者术后3d可出院,是而以微创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运而生并成为医学界讨论的新焦点。与传统术式相比,微创THA具有切口小、失血少、肌肉关节破坏小、术后疼痛轻微、关节功能恢复迅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等的优势。
传统THA术式的切口通常为15-20cm,尽管可提供较为全面的手术视野,但是也存在失血多和术后恢复时间长的缺点。微创THA指应用特殊器械,经小切口入路,无需切断肌肉起止点,使用特殊器械即可完成的置换术。这类术式的切口通常只有5.0-6.0cm甚至更小。尽管小切口入路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利于快速恢复;但术野的缩小将给术者带来诸多不便,要求掌握局部解剖和小切口操作技巧,仅通过一两个小切口进行肌肉分离,并保留关节囊,这样才能精确细致地完成手术[4,5]。由于微创技术以及暴露范围小,微创THA术式并不适用于有髋关节畸形、僵硬、旋转明显受限或者过度肥胖患者,其最佳适应证主要是初次的髋关节置换者[3,4,5]。
本研究采用的微创THA术式为改良后外侧入路。此类术式由Scott Katzman首创,源自于应用良久的经典后入路术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它在手术技术上的优势为:(1)术中由微创变传统术式,多数仅需延长手术切口;(2)典型微创THA仅需5-8cm的切口,甚至可应用于少数肌肉发达、极端肥胖的患者;(3)在整个手术中,需小心尽量地减少周围组织的损伤;(4)不必切断臀大肌而仅需分离并将其拉至术野两旁;(5)减小对股四头肌的损伤。传统术式为了充分暴露视野便于操作,术中前侧切口易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和旋股外侧血管;而外侧入口入路则需切断臀中肌肉、臀小肌在股骨大粗隆的止点,同时切口向股骨近端延伸增加了臀上神经损伤的风险;而后外侧切口则可损伤外旋肌群和后方关节囊,增加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可能性,同时也可损伤坐骨神经。微创THA包括各种入路(前外侧、外侧、后外侧)以及前后双侧切口。由大转子稍偏后方进入,不必切断部分髋周肌肉,仅需分离臀大肌筋膜,拉开肌肉显露梨状肌窝和外旋肌群,继而结扎旋股内动脉分支,可保留部分股方肌,分离后即可切开关节囊,无需显露出股骨小转子,是而对术后的肌力影响不大。扩髓时亦无需显露坐骨神经,而是将其与外旋肌群残端一起拉向后方[6]。这样的优势使得行微创小切口THA术后早期恢复优于常规THA。本组结果显示,微创THA组术后股四头肌肌力、下地行走以术后早期恢复情况确实优于常规THA组。
自1996年,Sculco等人首先应用微创后外侧入路行THA[7];随后,Waldman报导了微创THA显著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并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8]; Higuchi等报导微创THA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方面与传统THA有明显区别,切口越小,手术时间越少且失血越少[9]。
虽然微创术式切口小、失血少、解剖结构破坏小、术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迅速,仍应注意不可一味追求微创,否则只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创伤、失血量,增加患者生理负担。小切口THA术中易出现诸如视野暴露不佳,髋臼杯安放外展位过大、前倾角过小、股骨髓腔扩髓时易偏后偏内翻等问题。因此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同时不必刻意强调切口必须小于10cm[10]。
总之,在术前准备充分,解剖入路明确,主刀临床手术经验丰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以及有一定临床手术经验的医生开展,选择性采用微创THA确实可行,且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花费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药快,而中远期结果则相似,是值得提倡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孙仕华,王栓科.后外侧入路传统及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6(23)
[2]唐新,沈彬,裴福兴.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135-138
[3]Chimento M,Parvizi J,Sharkey PF.Total hip arthroplasty:is small incision better?Arthroplasty,2006,21(4):484-488
[4]Chimento GF,Pavone V. Mini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Arthroplasty,2005,20:139-144
[5]陈凯,梁文清,李健,蔡郑东.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比较:30例经验的提示[J]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rring Research January,2010,14(26):4848-485
[6]李子荣,史振才,郭万首.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J]中华骨科杂志,2005,5(25)
[7]Sculco TP,Jordan LC,Walter WL.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e hospital for sprcial surgery experience.Orthop Clin North Amer,2004,35:137-142
[8]BJ Waldma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replacement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early experience[J]Journal of the Sourther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2002,11(4)
[9]F Higuchi,N Shiba,A Inoue . Minimally invasive un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rough an anterolatel approach with a shorter skin incision.2003,8(6)
[10]沈鹏程,徐能,蒋富贵.经后外侧入路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外旋肌群与关节囊修复对预后的影响[J]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12,11(26)
作者简介:凌旻;男;籍贯:湖南长沙;出生年月:1977年8月 ; 单位:长沙市第四医院科室:骨一科邮编:410006 研究方向:骨科 脊柱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