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古圣先贤都倡导做人的扎根教育。孔子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抓基础,抓扎根教育。“本”是做人的根本。人之“本”是仁爱。“务本”也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爱心的人。懂得做人,有爱心,就会同自然运作的法则相应,就是行道。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做人应该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凡是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世界和平都是应该做的。这是善。凡是自私自利,乃至损害他人、损害社会、损害国家、损害世界和平都是不应该做的。否则人同禽兽何异!《孟子·滕文公上》写道:“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谈论慈善教育这种扎根教育,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老祖宗。我们不要忘记老祖宗的教诲。孔子提倡“仁”。“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孟子·尽心上》说得更清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爱亲人,进而仁爱人民大众;仁爱人民大众,进而爱护天地万物。)有的学者认为儒家的“仁”是等差的爱,比不上基督教的“博爱”。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在我国,五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已提出“五伦”观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孔子继承古圣先贤的教诲,讲“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父子有亲”,父子之间的爱是人的天性。教育就是要使父子之爱保持长远,进而将“父子有亲”的“亲”发扬光大,扩大到爱大众,爱社会,爱国家和天下万物;由“孝”达到“和”(天下和谐)。这是顺乎自然的,是推己及他,以致于万物。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操作性。我们可以设想,倘若一个人不孝父母,他还会爱陌生人吗?基督教是神本主义。基督教的爱是神的爱。《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讲“上帝就是爱”。信徒信仰上帝、耶稣,就要接受他们的召唤,要爱上帝,要像神一样爱自己的“邻人”。但基督教的神爱不包括自然,所以可以随意支配自然和一切自然物,随意支配天地万物,乃至杀害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而儒家的“仁”是把自然和一切自然物都视为同人类一样重要的爱的对象。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意为一体)“博施济公,扩之天下”。基督教认为,除了基督教其他宗教都是假宗教、异教。只有基督教的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其他宗教信仰的神灵都是魔鬼和邪灵。甚至在基督教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派别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派别为异端,加以残酷迫害,如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对异端的迫害和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因此,基督教具有排他性和不宽容性。基督教讲“爱”(Love),如英文版的《圣经·旧约·申命记》写道:“Love the Lord your God……”“Love”这个字的内涵并无“博爱”的意思。中国人译《圣经》,理解到基督教讲的“爱”,如“上帝爱世人”,这“爱”包括全人类,因此将基督教的“爱”理解并译为“博爱”。“博爱”这个词是中国古代所固有的,比如韩愈讲“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佛家的《无量寿经》汉译本写道:“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仁”就是博爱。不过,基督教的“博爱”是有条件的;儒家的博爱是无条件的。孔孟学说具有操作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要修身,就要“格物”(格除物欲),保持“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纯净纯善,而非善恶相对的“善”)。修身就是防止人性被恶的环境所污染。修身才能保证家庭和睦。进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孔子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是中心,是正心、诚意。“忠”是讲仁者应该做的,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讲仁者不应该做的,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举例来说,比如《晏子春秋》写道:“饮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这就将“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具体化了。这样,“正自己以为政”,治国才能行“仁政”,进而天下太平。孔子主张“和为贵”。儒家的“太和”观念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孔子的仁爱是随顺人的本性。人性本善;人迷失本性,才变成不善,是由于“近墨者黑”,不善是习性。教育是帮助他由不良习性回归到本性,把坏人、恶人、迷惑的人变成好人、善人、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仁爱的终极价值是不变的,博大情怀是不变的。不论在什么时代,抑或在什么政治、社会制度下,它都是一种扎根教育。特别是从小受这样的扎根教育,会让少年儿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胡适年经时曾是反孔的急先锋,但他自1930年始开始尊孔,发表《说儒》一书,称誉孔子的伟大贡献。他称孔子为圣人和老祖宗,并在为人、处事、律己和价值观上皈依了孔孟学说。
道家、道教亦主张“爱”。《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讲“世人痛苦,如在我身。当愿救护,普令安乐。”《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讲“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对于天下万物,都应当平等地给予同样的爱心和爱护。即使不是同种骨肉的物类,也要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张三丰全集》中讲“欲知处世之道者,吾乃劝之曰‘爱人’。”(要想知道处世方法的,我就劝他说“爱别人”。)道教认为“无德不能培道”,强调修道养德,抑恶扬善,济世度人,提倡“诸恶莫作,众善举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佛家讲的慈悲就是仁爱、博爱。慈悲有不同的层次:第一是爱缘慈悲,这是世间的慈悲心,是小范围内的慈悲,如在家庭内,家族内等;第二是众生缘慈悲。这种慈悲的范围就大了。持这种慈悲的人不为自己一身、一家,而能想到民族、国家、为地球上的众生谋福利,舍己为人。这种慈悲相当于儒家的“仁”;第三是法缘慈悲。这种慈悲是把宇宙一切众生(宇宙不同维次空间的一切生命、有机物和无机物)视为与自己一体,慈悲遍宇宙。
为什么儒家、道家和佛家都主张“爱”呢?因为儒道释将人类、或众生视为一体。儒家的童蒙书《弟子规》在“泛爱众”一章中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著《王文成公全书:与黄勉之(二)》中写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仁人之心,与天地万物是一体,愉快合恰,和乐顺畅,本来没有间隔。)道家的《道德经》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上等的善德好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与他争。)这同孟子讲的“仁者无敌”是一个意思。仁者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丝毫的对立的念头,所以他没有敌人。佛教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凡夫之所以没有成佛,是因为他的佛性被世俗的贪欲所遮蔽了,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能否成佛关键是破迷开悟。禅宗南派创始人慧能大师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三世佛”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凡夫倘若自己精进不息,破除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未来觉悟了,就会成佛。十方三世佛是一体,众生同佛是一体。就是说,大而言之,宇宙是一体;小而言之,地球是一体;大而言之,众生是一体;小而言之,人类是一体。宇宙万物是一体,天地万物所好的是共存,自他不二,所以我们要懂得共存共荣,懂得一切众生的利益才是自己的利益。只重自己的利益,不顾大众的利益,只是死路一条。美国似乎很强大,然而只重自己利益,不顾及其他国家利益,大开杀戒,最后只会冤冤相报,同归于尽。
谈论慈善教育这种扎根教育,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老祖宗。我们不要忘记老祖宗的教诲。孔子提倡“仁”。“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孟子·尽心上》说得更清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爱亲人,进而仁爱人民大众;仁爱人民大众,进而爱护天地万物。)有的学者认为儒家的“仁”是等差的爱,比不上基督教的“博爱”。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在我国,五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已提出“五伦”观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孔子继承古圣先贤的教诲,讲“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父子有亲”,父子之间的爱是人的天性。教育就是要使父子之爱保持长远,进而将“父子有亲”的“亲”发扬光大,扩大到爱大众,爱社会,爱国家和天下万物;由“孝”达到“和”(天下和谐)。这是顺乎自然的,是推己及他,以致于万物。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操作性。我们可以设想,倘若一个人不孝父母,他还会爱陌生人吗?基督教是神本主义。基督教的爱是神的爱。《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讲“上帝就是爱”。信徒信仰上帝、耶稣,就要接受他们的召唤,要爱上帝,要像神一样爱自己的“邻人”。但基督教的神爱不包括自然,所以可以随意支配自然和一切自然物,随意支配天地万物,乃至杀害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而儒家的“仁”是把自然和一切自然物都视为同人类一样重要的爱的对象。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意为一体)“博施济公,扩之天下”。基督教认为,除了基督教其他宗教都是假宗教、异教。只有基督教的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其他宗教信仰的神灵都是魔鬼和邪灵。甚至在基督教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派别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派别为异端,加以残酷迫害,如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对异端的迫害和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因此,基督教具有排他性和不宽容性。基督教讲“爱”(Love),如英文版的《圣经·旧约·申命记》写道:“Love the Lord your God……”“Love”这个字的内涵并无“博爱”的意思。中国人译《圣经》,理解到基督教讲的“爱”,如“上帝爱世人”,这“爱”包括全人类,因此将基督教的“爱”理解并译为“博爱”。“博爱”这个词是中国古代所固有的,比如韩愈讲“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佛家的《无量寿经》汉译本写道:“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仁”就是博爱。不过,基督教的“博爱”是有条件的;儒家的博爱是无条件的。孔孟学说具有操作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要修身,就要“格物”(格除物欲),保持“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纯净纯善,而非善恶相对的“善”)。修身就是防止人性被恶的环境所污染。修身才能保证家庭和睦。进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孔子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是中心,是正心、诚意。“忠”是讲仁者应该做的,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讲仁者不应该做的,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举例来说,比如《晏子春秋》写道:“饮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这就将“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具体化了。这样,“正自己以为政”,治国才能行“仁政”,进而天下太平。孔子主张“和为贵”。儒家的“太和”观念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孔子的仁爱是随顺人的本性。人性本善;人迷失本性,才变成不善,是由于“近墨者黑”,不善是习性。教育是帮助他由不良习性回归到本性,把坏人、恶人、迷惑的人变成好人、善人、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仁爱的终极价值是不变的,博大情怀是不变的。不论在什么时代,抑或在什么政治、社会制度下,它都是一种扎根教育。特别是从小受这样的扎根教育,会让少年儿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胡适年经时曾是反孔的急先锋,但他自1930年始开始尊孔,发表《说儒》一书,称誉孔子的伟大贡献。他称孔子为圣人和老祖宗,并在为人、处事、律己和价值观上皈依了孔孟学说。
道家、道教亦主张“爱”。《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讲“世人痛苦,如在我身。当愿救护,普令安乐。”《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讲“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对于天下万物,都应当平等地给予同样的爱心和爱护。即使不是同种骨肉的物类,也要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张三丰全集》中讲“欲知处世之道者,吾乃劝之曰‘爱人’。”(要想知道处世方法的,我就劝他说“爱别人”。)道教认为“无德不能培道”,强调修道养德,抑恶扬善,济世度人,提倡“诸恶莫作,众善举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佛家讲的慈悲就是仁爱、博爱。慈悲有不同的层次:第一是爱缘慈悲,这是世间的慈悲心,是小范围内的慈悲,如在家庭内,家族内等;第二是众生缘慈悲。这种慈悲的范围就大了。持这种慈悲的人不为自己一身、一家,而能想到民族、国家、为地球上的众生谋福利,舍己为人。这种慈悲相当于儒家的“仁”;第三是法缘慈悲。这种慈悲是把宇宙一切众生(宇宙不同维次空间的一切生命、有机物和无机物)视为与自己一体,慈悲遍宇宙。
为什么儒家、道家和佛家都主张“爱”呢?因为儒道释将人类、或众生视为一体。儒家的童蒙书《弟子规》在“泛爱众”一章中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著《王文成公全书:与黄勉之(二)》中写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仁人之心,与天地万物是一体,愉快合恰,和乐顺畅,本来没有间隔。)道家的《道德经》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上等的善德好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与他争。)这同孟子讲的“仁者无敌”是一个意思。仁者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丝毫的对立的念头,所以他没有敌人。佛教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凡夫之所以没有成佛,是因为他的佛性被世俗的贪欲所遮蔽了,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能否成佛关键是破迷开悟。禅宗南派创始人慧能大师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三世佛”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凡夫倘若自己精进不息,破除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未来觉悟了,就会成佛。十方三世佛是一体,众生同佛是一体。就是说,大而言之,宇宙是一体;小而言之,地球是一体;大而言之,众生是一体;小而言之,人类是一体。宇宙万物是一体,天地万物所好的是共存,自他不二,所以我们要懂得共存共荣,懂得一切众生的利益才是自己的利益。只重自己的利益,不顾大众的利益,只是死路一条。美国似乎很强大,然而只重自己利益,不顾及其他国家利益,大开杀戒,最后只会冤冤相报,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