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教育是我们大家的扎根教育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ins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古圣先贤都倡导做人的扎根教育。孔子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抓基础,抓扎根教育。“本”是做人的根本。人之“本”是仁爱。“务本”也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爱心的人。懂得做人,有爱心,就会同自然运作的法则相应,就是行道。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做人应该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凡是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世界和平都是应该做的。这是善。凡是自私自利,乃至损害他人、损害社会、损害国家、损害世界和平都是不应该做的。否则人同禽兽何异!《孟子·滕文公上》写道:“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谈论慈善教育这种扎根教育,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老祖宗。我们不要忘记老祖宗的教诲。孔子提倡“仁”。“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孟子·尽心上》说得更清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爱亲人,进而仁爱人民大众;仁爱人民大众,进而爱护天地万物。)有的学者认为儒家的“仁”是等差的爱,比不上基督教的“博爱”。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在我国,五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已提出“五伦”观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孔子继承古圣先贤的教诲,讲“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父子有亲”,父子之间的爱是人的天性。教育就是要使父子之爱保持长远,进而将“父子有亲”的“亲”发扬光大,扩大到爱大众,爱社会,爱国家和天下万物;由“孝”达到“和”(天下和谐)。这是顺乎自然的,是推己及他,以致于万物。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操作性。我们可以设想,倘若一个人不孝父母,他还会爱陌生人吗?基督教是神本主义。基督教的爱是神的爱。《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讲“上帝就是爱”。信徒信仰上帝、耶稣,就要接受他们的召唤,要爱上帝,要像神一样爱自己的“邻人”。但基督教的神爱不包括自然,所以可以随意支配自然和一切自然物,随意支配天地万物,乃至杀害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而儒家的“仁”是把自然和一切自然物都视为同人类一样重要的爱的对象。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意为一体)“博施济公,扩之天下”。基督教认为,除了基督教其他宗教都是假宗教、异教。只有基督教的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其他宗教信仰的神灵都是魔鬼和邪灵。甚至在基督教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派别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派别为异端,加以残酷迫害,如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对异端的迫害和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因此,基督教具有排他性和不宽容性。基督教讲“爱”(Love),如英文版的《圣经·旧约·申命记》写道:“Love the Lord your God……”“Love”这个字的内涵并无“博爱”的意思。中国人译《圣经》,理解到基督教讲的“爱”,如“上帝爱世人”,这“爱”包括全人类,因此将基督教的“爱”理解并译为“博爱”。“博爱”这个词是中国古代所固有的,比如韩愈讲“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佛家的《无量寿经》汉译本写道:“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仁”就是博爱。不过,基督教的“博爱”是有条件的;儒家的博爱是无条件的。孔孟学说具有操作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要修身,就要“格物”(格除物欲),保持“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纯净纯善,而非善恶相对的“善”)。修身就是防止人性被恶的环境所污染。修身才能保证家庭和睦。进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孔子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是中心,是正心、诚意。“忠”是讲仁者应该做的,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讲仁者不应该做的,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举例来说,比如《晏子春秋》写道:“饮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这就将“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具体化了。这样,“正自己以为政”,治国才能行“仁政”,进而天下太平。孔子主张“和为贵”。儒家的“太和”观念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孔子的仁爱是随顺人的本性。人性本善;人迷失本性,才变成不善,是由于“近墨者黑”,不善是习性。教育是帮助他由不良习性回归到本性,把坏人、恶人、迷惑的人变成好人、善人、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仁爱的终极价值是不变的,博大情怀是不变的。不论在什么时代,抑或在什么政治、社会制度下,它都是一种扎根教育。特别是从小受这样的扎根教育,会让少年儿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胡适年经时曾是反孔的急先锋,但他自1930年始开始尊孔,发表《说儒》一书,称誉孔子的伟大贡献。他称孔子为圣人和老祖宗,并在为人、处事、律己和价值观上皈依了孔孟学说。
  道家、道教亦主张“爱”。《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讲“世人痛苦,如在我身。当愿救护,普令安乐。”《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讲“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对于天下万物,都应当平等地给予同样的爱心和爱护。即使不是同种骨肉的物类,也要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张三丰全集》中讲“欲知处世之道者,吾乃劝之曰‘爱人’。”(要想知道处世方法的,我就劝他说“爱别人”。)道教认为“无德不能培道”,强调修道养德,抑恶扬善,济世度人,提倡“诸恶莫作,众善举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佛家讲的慈悲就是仁爱、博爱。慈悲有不同的层次:第一是爱缘慈悲,这是世间的慈悲心,是小范围内的慈悲,如在家庭内,家族内等;第二是众生缘慈悲。这种慈悲的范围就大了。持这种慈悲的人不为自己一身、一家,而能想到民族、国家、为地球上的众生谋福利,舍己为人。这种慈悲相当于儒家的“仁”;第三是法缘慈悲。这种慈悲是把宇宙一切众生(宇宙不同维次空间的一切生命、有机物和无机物)视为与自己一体,慈悲遍宇宙。
  为什么儒家、道家和佛家都主张“爱”呢?因为儒道释将人类、或众生视为一体。儒家的童蒙书《弟子规》在“泛爱众”一章中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著《王文成公全书:与黄勉之(二)》中写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仁人之心,与天地万物是一体,愉快合恰,和乐顺畅,本来没有间隔。)道家的《道德经》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上等的善德好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与他争。)这同孟子讲的“仁者无敌”是一个意思。仁者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丝毫的对立的念头,所以他没有敌人。佛教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凡夫之所以没有成佛,是因为他的佛性被世俗的贪欲所遮蔽了,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能否成佛关键是破迷开悟。禅宗南派创始人慧能大师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三世佛”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凡夫倘若自己精进不息,破除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未来觉悟了,就会成佛。十方三世佛是一体,众生同佛是一体。就是说,大而言之,宇宙是一体;小而言之,地球是一体;大而言之,众生是一体;小而言之,人类是一体。宇宙万物是一体,天地万物所好的是共存,自他不二,所以我们要懂得共存共荣,懂得一切众生的利益才是自己的利益。只重自己的利益,不顾大众的利益,只是死路一条。美国似乎很强大,然而只重自己利益,不顾及其他国家利益,大开杀戒,最后只会冤冤相报,同归于尽。
其他文献
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某某又捐赠了多少万元给希望工程,某某又在某个小山村建成了希望小学,我们并不反对高调地做慈善,也许这是为了唤醒和号召更多的人投入慈善事业中。但是,慈善,仅仅只是金钱吗?  一个下午,我偶然看到了一则新闻,很是感动。讲的是地震后某小学要进行捐款,有个小男孩,他家十分贫穷,父亲生病在床,一家三口都靠他妈妈做工艺品度日。学校说了,每个人都要捐一点钱,他的同学都捐了五十、一百甚至几百元
进入2010年,在支援西南五省抗旱救灾和支援玉树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我们的慈善组织又接受了严峻的考验,热心、细心地服务于广大爱心群众和企业,协助党和政府为灾区百姓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有益工作。在支援西南五省的抗旱救灾中,中华慈善总会与西南五省慈善会合作,接收慈善捐款1亿9千多万元,及时为灾区送去了最急需的帮助。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山东、浙江、福建、江苏、吉林等全国各地的慈善组织也纷纷组织
一、慈善的当代意义     历史证明,慈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   (一)慈善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民生。慈善与民生究竟是什么关系呢?2008年在中华慈善大会上,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时特别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胡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慈善与民生是一种切肉连皮,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1994年2月12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对于时光来说,如果把20年这个时间单位放在一个人身上,会看到当初那个青春年少初入尘世的少年已被不知不觉地磨炼成为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如果把这个时间单位放在一项事业上,能坚持不懈地走过20年,这项事业必定是受到大众的认可,同时也看到发起者对推动这项事业长期发展的恒心。  1994年4月,嘉兴市慈善总会成立。12月,省慈善总会开始筹划运行,从此,拉开了浙江现代慈善事业的帷幕。  20
编者按: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环境和行业自身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客观分析这些变化,继而做出正确的对策,是摆在每一个慈善组织面前的课题。本文作者尝试从发展环境、参与主体、业务模式三个方面对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予以分析。本期刊登其中“发展环境”部分。  当前我国慈善事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从差序慈善、‘政府慈善’到专业慈善、从道德恩赐到公共责任、从关系本位、权力主导到
北京圆明园一角(罗晓光 / 摄)  2019年1月,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中央美院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从事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学术机构。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明确指示,“这是中央美院参与北京文化建设的重要承载平台,须举全院之力支持中心工作。”  圆明园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处京城东西,一个曾以古典园林巅峰之姿屹立于世,具有历史底蕴;一个是目前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高等美术学校,开启了
在近代中国的名人中,熊希龄是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他:“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社会的进步需要正能量,慈善仁爱之心会改变人生,熊希龄先生就是这样被改变的一个人。他的前半生参与过变法维新,也做过民国的国务总理,却命途多舛、夙愿难遂,心灰意冷的熊希龄最终选择了告别政坛,是慈善的力量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让他找到了实现理想和价值的途径,由此他步入
拿到《慈善读本》后,我细细地品读了一遍,曾经凝固的感动一一鲜活起来。其中就有这感人的一幕。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江宁区东新南路的一个募捐点。中午12点,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烂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老人端着碗,在宣传牌前止步,看了一会,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
“阅读与写作”课上,学了一篇“流泪的蓑衣”,孩子们开始畅想——  “老师,你写过《流泪的洋葱》!”是谁没有举手就在高喊。“那你写一篇什么?”“我还没有想好。”教室里的孩子一起作沉思状。  慢慢的有人举手,“老师你写过《会跳舞的香樟树》,我写《会唱歌的樱桃树》,行吗?”  “嗯!”我点头,赞赏地看着她,“你要写什么呢,你和樱桃树有什么故事——”  可爱的小姑娘细声细语地给大家分享,“外婆在春天里去逝
2012年元宵节,为了给居民们举办一场精彩的联欢会。我同班上的十几名同学早早地就来到了源德里社区居委会,摆放桌椅、布置会场,一切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联欢会上,同学们各尽其能,以猜灯谜为主,中间穿插事先精心准备的相声、歌曲等节目,几名同学还为老人们端上了热腾腾的汤圆,最后我们一起为居委会送上了我班同学的书法作品。看到孩子们猜出谜底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们的心也跟着陶醉;看到孩子们拿到小礼物时眼中透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