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交通运输部召开例行发布会,对城市道路拥堵、“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综合运输协调发展、高速公路建设等诸多热点话题予以解疑,把脉“十二五”交通运输的走向。
治堵为何要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记者:2010年12月底,北京市发布了城市治堵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收取交通拥堵费和限制牌照发放等措施。交通运输部对此如何看待?
何建中: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应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存在着交通的拥堵。
我认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应该是城市政府和公民共同协作努力来完成的一个课题。所以,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基本途径,一是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尤其是要构建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这个体系既有城市公交、轨道交通,也有出租车、自行车,同时还包括人行通道,这其中是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导,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措施。
二是要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因为老百姓乘坐城市公共交通,便捷、安全和顺畅衔接是最重要的。按照国务院的通知要求,一些大城市都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建设,这样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公交的服务能力和便捷程度。
三是要做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中的衔接,拓展多种运输方式在城市道路当中的延伸。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大城市像上海、北京等,在公交枢纽的建设上都有一些示范性的工程。比如上海的虹桥机场,就是一个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又如北京南站也是这样一个枢纽的形式。
四是在设施的建设上,要考虑到公共交通出行的分担率。现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公交出行分担率大概在20%。北京“十一五”期末为30%多,大连市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公交出行分担率接近50%。
发达国家城市的公交出行分担率一般都在60%左右(这里说的公交分担,既有地面的公共交通,还包括了自行车等出行方式)。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在北京是一道风景线,现在荷兰、英国,北欧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出行选择自行车。
提高公交的分担率,可减少其他的出行占道。人们出行要尽量去选择公共交通的到达方式,比如日本东京,私家车拥有量有近千万,但是拥堵的状况似乎要比北京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上下班坐公交的比较多,开私家车相对较少。选择公交出行的方式或者说低碳出行的理念是值得提倡的。
大部制改革以来,交通运输部对城市交通的发展非常重视,已经有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在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工作上,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从规范管理、文明服务和公司管理上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二是在法规建设上,对《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已经反复征求了意见,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做进一步的修改。三是对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学习、借鉴和推广。通过多种形式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和国内一些城市的好做法。
总而言之,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也通过百姓公交理念、低碳出行意识的提升,拥堵治理会有好的趋势。
“十二五”农村公路如何发展
记者:“十一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成为一个亮点,惠民、富民的效果明显。在“十二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会继续关注哪些方面?重点是什么?建设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
何建中:2006年中央1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在最近五年,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比较快,目前,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45万公里。“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发展总原则是:突出重点、巩固成果、政府主导、协调发展。
第一个原则是突出重点,就是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一个是向更加注重质量的方面转变。过去关注的是增加通车里程的量,“十二五”期间,应该既关注增加的数量,同时更多的关注质量,质量和数量并重;另一个是向更加规范化的管理方面转变。我们“十一五”期间修路到村是实现“通达”的目标,规范化管理就是把农村公路的建、管、养、运从制度上来予以保障。
第二个原则是巩固提高。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0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可达到345万公里,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94%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98%的建制村通公路,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都通了公路。所以要巩固成果,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养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提升农村公路的养护水平,保障已建成的道路有一个良好的状态,保持通畅;二是加强病危桥的改造;三是提升道路的抗灾能力。
第三个原则是政府主导。即在“十二五”期间,落实好地方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运营方面的责任,特别是农村公路的养护体制和机制的落实到位。在发展资金上,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要在农村公路的发展资金上予以保障落实。
第四个原则是协调发展。通过“十一五”期的建设,东中西部地区是有差距的,“协调发展”就是将来中央要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区域倾斜力度。
我部将按照上述原则,抓住重点,强化责任,搞好协调,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提升农村交通的水平。
综合运输怎样才能发展好
记者:2010年“京藏公路大堵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滞后。“十一五”期间的大部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在地方城市,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十二五”期间,作为交通运输的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将如何科学规划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
何建中:在“十二五”期间,我部将进一步按照五中全会的精神和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一是综合运输规划的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要发挥它的比较优势和综合效益,首先要在规划上统筹,我部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已经把公路、水路、民航整体发展规划,包括城市公交的发展规划做了有效的衔接。这种统筹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综合效率,进一步优化路网的结构和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
二是加强枢纽建设,使各种运输方式能够达到“无缝衔接”。比如说中心港口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连接,既包括公路,也包括铁路。再比如说航空港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如上海虹桥机场。关于交通枢纽建设,我部有一个推进计划,本着有条件的先行,规划成熟的抓好试点、加大推进,真正通过枢纽建设,达到“无缝衔接”的目标;大通道建设方面,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三是要加强综合运输政策和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我部着力研究了一个综合运输的法规体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比如京藏高速公路堵车问题,实际上是在运输方式选择上的不合理。什么货种适合于选择什么运输方式,应该从国家宏观的层面,有一个规范性的指导要求,使经营者和消费者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选择。
四是要推进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到今天,要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一个公共的信息资源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我部在公路、水路、城市客运、民航公共信息的共享上,正在做一些有利的衔接。将来会有这样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消费者可以登陆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并做一个合理的选择。
治堵为何要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记者:2010年12月底,北京市发布了城市治堵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收取交通拥堵费和限制牌照发放等措施。交通运输部对此如何看待?
何建中: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应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存在着交通的拥堵。
我认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应该是城市政府和公民共同协作努力来完成的一个课题。所以,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基本途径,一是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尤其是要构建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这个体系既有城市公交、轨道交通,也有出租车、自行车,同时还包括人行通道,这其中是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导,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措施。
二是要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因为老百姓乘坐城市公共交通,便捷、安全和顺畅衔接是最重要的。按照国务院的通知要求,一些大城市都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建设,这样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公交的服务能力和便捷程度。
三是要做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中的衔接,拓展多种运输方式在城市道路当中的延伸。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大城市像上海、北京等,在公交枢纽的建设上都有一些示范性的工程。比如上海的虹桥机场,就是一个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又如北京南站也是这样一个枢纽的形式。
四是在设施的建设上,要考虑到公共交通出行的分担率。现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公交出行分担率大概在20%。北京“十一五”期末为30%多,大连市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公交出行分担率接近50%。
发达国家城市的公交出行分担率一般都在60%左右(这里说的公交分担,既有地面的公共交通,还包括了自行车等出行方式)。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在北京是一道风景线,现在荷兰、英国,北欧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出行选择自行车。
提高公交的分担率,可减少其他的出行占道。人们出行要尽量去选择公共交通的到达方式,比如日本东京,私家车拥有量有近千万,但是拥堵的状况似乎要比北京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上下班坐公交的比较多,开私家车相对较少。选择公交出行的方式或者说低碳出行的理念是值得提倡的。
大部制改革以来,交通运输部对城市交通的发展非常重视,已经有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在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工作上,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从规范管理、文明服务和公司管理上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二是在法规建设上,对《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已经反复征求了意见,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做进一步的修改。三是对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学习、借鉴和推广。通过多种形式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和国内一些城市的好做法。
总而言之,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也通过百姓公交理念、低碳出行意识的提升,拥堵治理会有好的趋势。
“十二五”农村公路如何发展
记者:“十一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成为一个亮点,惠民、富民的效果明显。在“十二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会继续关注哪些方面?重点是什么?建设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
何建中:2006年中央1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在最近五年,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比较快,目前,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45万公里。“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发展总原则是:突出重点、巩固成果、政府主导、协调发展。
第一个原则是突出重点,就是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一个是向更加注重质量的方面转变。过去关注的是增加通车里程的量,“十二五”期间,应该既关注增加的数量,同时更多的关注质量,质量和数量并重;另一个是向更加规范化的管理方面转变。我们“十一五”期间修路到村是实现“通达”的目标,规范化管理就是把农村公路的建、管、养、运从制度上来予以保障。
第二个原则是巩固提高。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0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可达到345万公里,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94%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98%的建制村通公路,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都通了公路。所以要巩固成果,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养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提升农村公路的养护水平,保障已建成的道路有一个良好的状态,保持通畅;二是加强病危桥的改造;三是提升道路的抗灾能力。
第三个原则是政府主导。即在“十二五”期间,落实好地方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运营方面的责任,特别是农村公路的养护体制和机制的落实到位。在发展资金上,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要在农村公路的发展资金上予以保障落实。
第四个原则是协调发展。通过“十一五”期的建设,东中西部地区是有差距的,“协调发展”就是将来中央要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区域倾斜力度。
我部将按照上述原则,抓住重点,强化责任,搞好协调,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提升农村交通的水平。
综合运输怎样才能发展好
记者:2010年“京藏公路大堵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滞后。“十一五”期间的大部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在地方城市,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十二五”期间,作为交通运输的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将如何科学规划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
何建中:在“十二五”期间,我部将进一步按照五中全会的精神和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一是综合运输规划的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要发挥它的比较优势和综合效益,首先要在规划上统筹,我部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已经把公路、水路、民航整体发展规划,包括城市公交的发展规划做了有效的衔接。这种统筹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综合效率,进一步优化路网的结构和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
二是加强枢纽建设,使各种运输方式能够达到“无缝衔接”。比如说中心港口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连接,既包括公路,也包括铁路。再比如说航空港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如上海虹桥机场。关于交通枢纽建设,我部有一个推进计划,本着有条件的先行,规划成熟的抓好试点、加大推进,真正通过枢纽建设,达到“无缝衔接”的目标;大通道建设方面,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三是要加强综合运输政策和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我部着力研究了一个综合运输的法规体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比如京藏高速公路堵车问题,实际上是在运输方式选择上的不合理。什么货种适合于选择什么运输方式,应该从国家宏观的层面,有一个规范性的指导要求,使经营者和消费者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选择。
四是要推进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到今天,要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一个公共的信息资源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我部在公路、水路、城市客运、民航公共信息的共享上,正在做一些有利的衔接。将来会有这样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消费者可以登陆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并做一个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