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尝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i87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它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因为它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的金钥匙。
  【关键词】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热、光、电、声、磁等的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教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一直尝试的做法是:
  一、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要体现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人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而要将物理学好,为了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我往往是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连通器原理时,要求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茶壶的壶嘴为何总与壶盖保持一样的高度,确定了思考目标,带着问题让学生观察实物,明白茶壶是由壶身和壶嘴两个器皿构成,教师出示壶嘴取一节的茶壶,让学生先猜测、假设,后装水试验,再让学生在壶嘴上套接课前已准备好的纸折空心圆柱套管,做改变壶嘴长短装水的试验,使学生观察到壶身矮了,将不能随心所欲地倒出水,壶身高了,水未装满就会从壶嘴流出,以此启迪学生,最终把两容器对底面的压强相等的定量平衡知识引入作出解释,其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能顺其自然地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物理“人门难”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程序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对象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的新颖有趣。如:在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我常借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原来其实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美好向往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同样做了创新指导的尝试.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我在让学生认识了杠杆及轮轴等以前所学有关摩擦和压强知识后,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了解自行车构造。于是我布置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家拆自行车,了解它的构造,有的结伴到修自行车的地摊上观察修理自行车的过程。学生的实践报告,完成的非常好。在把握知识的同时,学生即提高了观察能力,又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对于物理知识中一些不易操作、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的实验,我总是想法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在《大气压强》一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这一知识点,与同学们一起动手,设计了气压瓶?,三人一组,带上自制气压瓶,登山观察,当观察到气压瓶中的液柱明显变化时,同学们惊奇地叫起来,“哇,好奇特”。通过亲身体验,原来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去勤于思考,善抓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吸取了过去要求学生“习题做得越多越好,书读得越快越好,知识背得越熟越好,最终教学则不是那么好”的教训,指导学生在勤思中突破难点,抓关键,找规律。例如:在《滑轮》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单滑轮到滑轮组的体系讨论探究教学,对最终落脚的滑轮组性质,引导学生正确、创新思考,抓住“绕绳方法”这一核心,适时点拨、循序善诱,在勤思考中用“受力分析”的基本理念,对滑轮组的认识进行综合整理和修正,得出了“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的规律表达式Fl=1/n*F2=1/n(G物十G动)并让学生明确该公式适用于初中所要求的所有滑轮问
  题。n表示承担物体重量(和动滑轮重量)的绳子的段数,也可以理解为n等于绳子与动滑轮接触的次数,其决定着滑轮问题中绳子起始端的绕法及“奇动偶定”。在这一形式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标新立异,将创新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在实验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和物体升高的高度关系式:S=n*h加之点拨,让学生借用数学这一规律,推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速度与物体移动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式Vs=n*V*h等一类问题。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本节中有关滑轮、滑轮组的问答作图。作为与计算一系列相关的所谓难题,使学生在掌握这部分内容的作图、解题中倍感轻松,无障碍。
  三、帮助学生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传授这一定律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侧重于传授从试验模型观察到逻辑假设验证的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在讲“电生磁”的和“磁生电”的过程中,落脚在教给学生物理实验观察上的创新思维反证法。在讲“天平使用方法”时,总结归纳出“放”、“游”、“调”三字经。经过物理教学中研究方法的导向分类,初步展示探究教学,让学生从一个又一个“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讨论学习,又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极大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思维方式。所以一段教学之后,遇到求解空心球一类的可多解的物理问题,同学们很快地以不同方式、途径求解,得到正确答案。由此可见,平时的灵活训练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两大因素。新课程改革为教师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教师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技术的手段。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开发与实现》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在数据库应用及软件开发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今后的
《浮力》一节的教学内容,在本章的地位和作用等勿须赘述。现就人教社2012年10月第1版课文的教学,简述如下4点浅见,用以跟同行交流,并能得到各位师长指教。  1.分录课标 明确教学要求  对课标里规定“科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参在p82只载课标第2.2.9条。我们是分录该条“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前半部分,并补充“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无关”等内容。 我们又分录了课标:
教育一直走在探索改革的道路上,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运用生活情境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结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促进了学
高职两课论理性较强,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教学方法.在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并结合
期刊
左手定则是磁场这一章节重点和难点,但是学生容易和后面的右手定则混淆,这是以老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带来的弊端,学生只是接受,而直观感受有限,空间想象力缺乏.因此试着改变这
已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带动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景和感悟问题的意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多媒体技术已经被逐渐引入到中学课堂,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是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多媒体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科学地进行初中化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对策和建议,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初中化学课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