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大山里的别样青春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拔两千多米、信号不好的大凉山美姑县拖木乡地莫教学点上,刘媛用青春见证了村子、学校和学生的巨大变化,她的身份也由最初的支教老师变为特岗教师,直至今日的正式教师。大学时,她曾和同学开玩笑地说:“我要把青春献给大山。”现在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她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大山里的青春也能有别样的精彩。
  梦想成真
  一直以来,刘媛都是一个对未来有明确目标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小时候,只要有人问到长大想当什么时,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想当老师。”中学时,受电视节目的影响,被山区的孩子们感动,她还曾一度幻想自己到山里去当老师。
  2014年,梦想成真。大学毕业后刘媛来到了现在任教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拖木乡库合莫村地莫教学点。这里离县城虽然直线距离不远,但由于没有直达道路,需要从很远的地方绕道而行。刘媛记得,当时学校没有公办老师,都是支教老师。她的到来,让学生和家长们非常高兴,对她很是热情。在去往学校的路上,远远地就能清楚地听到孩子们在操场唱歌的声音。当终于见到学校的那一刻,刘媛内心百感交集。学校是一间黄黄的泥土房,前面插了根木棍当旗杆,国旗正迎风飘扬。学校还有三间小板房,作为老师的宿舍。就这样,刘媛开始了她的支教生活。
  雖然这曾是梦想中的职业,但现实与理想毕竟有很大差距。山上经常停电,没有水,风沙很大,冬天还特别冷……种种困难逐渐浇灭了刘媛的信心。第一学期结束,她就决定回去后不再来。可是,第二学期学校支教老师没招够,眼看学生即将面临没有老师教学、不能上课的境况,刘媛还是对自己“失言”了,重新回到学校。经过前一学期的磨合,刘媛和学生越来越熟,也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第二学期,她便考取了当地的特岗教师,还以第一名的成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支教的学校。
  刘媛喜欢相对纯粹、简单的生活。在山上,精神上的享受可以弥补物质上的匮乏。她表示:“我就想在这里参与学生的成长,见证他们的进步,享受他们带给我的快乐。就这样简单地教一辈子书。”
  努力与坚守
  刘媛任教学校所在的库合莫村,位于大凉山深处,这里的孩子们在支教老师来之前基本都是辍学在家放羊、放牛,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其他地方上过学。
  刘媛到来后,和其他几个支教老师一起,把一百多名学生分成两个班进行教学。然而,当地是彝族,大家都说彝语,由于语言不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再加上学生基础较差,成绩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经过一代又一代支教老师的努力与坚守,学生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的提升。刘媛所带的班考试成绩在乡里乃至片区都是名列前茅,还有不少学生的考试分数甚至超过美姑县城的学生。这样的进步对乡下的彝族孩子来说实属不易。
  教学中,刘媛秉承简单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不给学生施加太多压力,让他们自己慢慢适应学习的节奏。班上一个女生刚开始时完全听不同普通话,连自己的名字都是画圈圈。刘媛给予她足够的关爱与鼓励,慢慢地,她从画圈圈到写一两个汉字,也开始主动跟老师交流。这样的变化让刘媛非常感动,“就像自己亲手种下的种子在发芽长大一样。”她说。
  和学生在一起,刘媛觉得自己更像他们的“朋友”或者“姐姐”。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刘媛还在生活上帮助学生,孩子们不愿意跟家里人说的话都会向刘媛倾诉。“他们在生活上也帮助我不少,是我的‘小老师’,”刘媛笑着说,“比如生火做饭之类的他们比我强多了,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更是我的‘开导大师’。”每当刘媛不开心或是在山里坚持不住的时候,孩子们一张张笑脸、一声声问候、一束束鲜花、一袋袋土豆甚至一封封信,都能立马直击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使她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前行的动力。
  简单的幸福
  老师们的尽职尽责,村民都看在眼里。由于学校的老师教得好,不少外乡外村的人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上学。刘媛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外乡外村过来的,其中有个学生家离学校单程要走两个小时,仍然坚持每天5点来上学,成绩还非常优异。父母希望孩子不那么累,想让他就在家附近上学,孩子却说:“想让我在家附近上学,除非那里的老师有我的老师教得好。”刘媛认为,这些都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孩子们的每一点变化刘媛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们从一开始糟糕的卫生习惯,不洗脸不洗手,到现在在公益组织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变得一个个每天刷牙洗脸甚至开始臭美。孩子们的成长也带动了家长的进步,以前学生生病,家里人喜欢用迷信的方式“治疗”,导致病情加重。随着学生学习的知识逐渐增多,自己也知道生病应该及时去医院,还会告诉父母正确的做法。“现在村里人只要向别人提到我们学校都是一脸骄傲,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对孩子各方面的关心也越来越多。”刘媛说。
  这些年来,刘媛也遭遇过很多质疑。不少人对她说:“乡村教师条件那么艰苦,你们不可能在那呆一辈子吧?总得想办法调回来呀。”每当这时,刘媛总是淡淡地说:“每个人追求的生活终极目标不就是让自己幸福快乐吗?我现在身边围绕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幸福快乐,我还要做什么改变呢?”在刘媛看来,把青春奉献给大山,大山也“回馈”给她想要的简单的幸福:“对我来说,有水、有电、有信号,身边有爱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一天。”
其他文献
名师名片  陈琳,山西创意语文工作坊主持人。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6年,连续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复习班班主任及语文任课教师工作,先后主编出版高中教学用书9本,参编13本,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并被聘任为《学习报》特约编审,“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理事”,2017年被杭州敬一书院、西安秦都高才国学研究中心特聘为副教授。  你可以影响改变他的一生  想做一名老师是陈琳从小的愿望。他出生在一个山村,学校很小,只
校园里,绯红的樱花正在尽情地绽放,温润的桃花正在热烈地盛开,娇羞的蒲公英像星星般点缀在如茵的草地上,池塘边柳浪起伏,群鸟正在婉转啼鸣,其中似乎就有斑鸠的“勃咕咕”声。一段生命成长的故事就此转场。但故事还在延续,还在发展。可以想见,后面的故事,背景一定更加广阔,情节一定更加精彩。毕竟,春天已经到了。  2017年3月4日,我发现学校社团活动专用教室的窗台上,有两只斑鸠正在搭窝。于是告诉了“文学社”的
我对书法的喜爱要得益于家庭的熏陶。  在我家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大书柜,里面摆放着的书中有很大部分是各种字体的字帖、书法字典及名家名作,那时的我虽然不太懂得欣赏,但书法那飘逸灵动的形象已在我幼小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五岁时,父母便把我送到北京市少年宫学习书法,从那时起,我便推开了书法艺术这道神奇的大门,走进了这座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艺术殿堂。  初学书法是枯燥的,而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在枯燥乏味的路
名师名片  魏香三,正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现为蒙城八中副校长、高中化学教师、县化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化学学会会员、亳州市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先后获得安徽省“模范教师”、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首届中国“好老师”、安徽省“江淮好教师”、 中国化学会化学基础教育奖、亳州市“首席专家”等荣誉称号。他所主持的化学名师工作室团队连续三年被蒙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教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怎么变?我用6个W简单说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个W是Where(哪里)。在哪里变,或者说未来在哪里接受教育。未来学习的地方很多,处处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教育,学校不再是唯一。现在很多人已经通过网络、拜师、研学旅行等进行学习,学习形式已经多元化了。未来,学校不能再垄断所有的教育资源。  第二个W是When(何时)。未来的学习是终身的学习,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不间断的学习,学习与工作、工作与学习之间没有天然
如今回想起来,不管面对的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90后、80后还是70后,老师若能以心相待,学生也会以诚相对。凡事有了一个用心的过程,自然会有一个得心的结果。  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教课的第一年,授课对象是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我和这些准备在中国上大学的孩子们年龄相差不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既视我为老师,也视我为朋友,这样的师生关系让我觉得很舒服。  有了一年教留学生的经历之后,领导
6月16日,北京師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举行毕业典礼。1249名毕业生中有近一半于4年前通过综合评价录取模式(“631”模式)入学,即学生高考成绩占综合成绩60%,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同时,他们也是广东4所中外合作大学第一届“631”毕业生。
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结束了。绿色的三月送走冬日的寒冷满载希望而来。新的学期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着新的梦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新的学期,新的环境下我们要重新开始,无论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只需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  在这个开始的时刻,学校也给学生们准备了些具有仪式感的开学小惊喜。  湖南省常德市芷兰学校  开学了,湖南常德市特勤中队消防支队组成12个
2001年6月,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课程价值观由片面发展向全人发展的取向转变,课程文化观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取向转变,课程生态观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转变,课程内容观向多元的选择取向转变,课程实施观由忠实取向向缔造取向的转变,课程政策观由专治向民主管理的取向转变。”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这一改革的实施过程就是新旧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是建构新型教育文化的过程,也意味着中国教
好老师让学生少走弯路  在母亲的指导下,刘雅珺幼时就爱上了朗诵,但这种学习,大多时候是她自己摸索着前进。十一岁时,刘雅珺第一次参加县级小学生朗诵大赛,末了,评委问她:“你是怎么理解朗诵内容中的‘乡愁’呀?”刘雅珺支支吾吾无法回答,这使她意识到:习得不等于掌握,她虽能熟背,却不懂品析。乡村学习资源的匮乏,让年幼的刘雅珺在一次次此后类似的挑战中发生了自我认知的失衡,变得有些羞怯与不自信。  高一,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