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大论坛办得好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字大论坛”已经举办50期了,作为它的积极参加者,我衷心感谢论坛的主办者,感谢四十多位主讲人,感谢更多的参加讨论的专家学者。我觉得,我们的大论坛办得好,它不仅活跃了关于汉语汉字研究的学术气氛,促进了学术交流,而且对建设优良学风起了带头作用。
  自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以来,我一直很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汉语汉字学术会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我能够参加的学术会议并不多。“语言文字大论坛”的举办大大改变了这种情况,使我能在几年内聆听了几十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并同与会者进行平等的交流。这就扩大了我的学术视野,活跃了思想,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水平。例如梁兴哲同志在报告中谈到用字歌进行汉字教学時举例说:“有土能种庄稼,有鱼能养鱼虾,有人不是你我,有马奔驰天下。”(也字歌)我一听就觉得非常好。因为我在撰写《学汉字系列丛书》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向读者介绍以字组字的知识。回家后我就尝试编字歌,虽然编得不好,但以字歌带字,居然很顺利地实现了。这样,在我的丛书里,就增加了一册“学字歌识字”。再例如赵功德同志介绍的汉字输入法,就比我现在使用的方法快很多,我决定在今后的写作中使用。过去我听说过钱学森先生关于教育改革有很多设想,很想知道细节,但不知向谁去了解。听了赵泽宗同志报告,这个愿望就自然得以实现。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不创新,学术将不能发展。但真要创新,又谈何容易。它不仅要求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智慧,还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且不说把学术创新看成离经叛道加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必然扼杀学术创新;单就对它不理不睬、不闻不问,也足以令研究者感到孤立无援、举步维艰;而语言文字的研究往往就处于这种境地。“语言文字大论坛”的举办就打破了这种沉闷的局面。学者们在研究中有了体会,就可来讲讲,听听大家的意见,对他的研究很可能会有帮助,而与会者也说不定能从中受到启发。这就是说,大论坛的举办活跃了学术空气,促进了学术交流,对汉语汉字的学术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我们的“语言文字大论坛”有一种好的学风,就是真正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同意见之间可以平等的交流。就学术问题可以争论得面红耳赤,但彼此之间又能互相尊重。我就曾同有的同志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没有影响彼此的友谊,与会的同志们对我也并不反感。我以为,为了保持同志关系就放弃学术上的不同意见是不可取的,而为了学术争论就互相攻击更有悖于学者的作风,把两者分开才是最科学的态度。只有这样,大论坛才能办得生动活泼,学术讨论才可以深入开展,汉语汉字的研究才可以更好地发展。
其他文献
今年的春天,是党向全国人民发出文化强国决定的第一个春天,因此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在这新春伊始,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汉字文化》编辑部、“语言文字大论坛”组委会,向多年来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级领导、业界同仁和广大的作者、读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国家、民族发展的软势力,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产生着隐形而又重要的影响。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