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angyou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运用到教学中,以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就是在这种理念下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并且在交流中共同进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互动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优化选择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互动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保障。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表示教师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只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的兴趣所在,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互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问题的存在才是互动教学的开始。
  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有许多,常用的一些方法有问题归纳式互动、案例式互动以及主体探讨互动等。在选择互动方式时,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保证互动教学顺利进行。如在教学制作宣传册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并以此为主题,确立宣传的角度,使学生对即将完成的作品产生期待;其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上进行互动,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备课时,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提高自身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力图使互动问题贴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明确互动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互动教学的最终目的,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游戏机制,将以教学任务驱动的传统教学方法变成富有情感的交流互动,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以及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可分解成多个较小并且容易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逐步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值得注意的是,在设定分解后的任务时,教师应把握难度,使学生不会因为任务太难而无从入手,也不会因为任务太容易而产生厌烦情绪。
  三、注意教学语言,控制课堂节奏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抽象,教师不仅要有准确、清晰的教学演示能力,而且还要使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只有教师具备了精湛的语言技巧,才能把操作技巧传授给学生,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由于互动教学模式以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为主,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时,需要理性对待,让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而不紊乱。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紧跟教师步伐而行,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探讨。
  总而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感受与情感状态,积极改进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切实做到与学生积极交流、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超.大学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设计策略分析——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2]朱倩,彭璐.互动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2,(4).
  [3]吴海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师生互动教学策略的个案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4).
  [4]张伟.“大学生网络技术论坛”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互动教学模式[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1).
  (作者单位: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德育课是对学生实施思想影响、陶冶情操的一种重要教育途径和方式。德育课教学要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本文通过对我国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德育课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意义以及实践性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 实践性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目前,我国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实效不尽人意,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工作者,笔者认为德
先证者男,15岁,因进行性四肢无力12年就诊。患儿自3岁起出现双下肢乏力,行走不稳,易跌倒。10岁出现双上肢无力。四肢肌无力逐渐进展,近半年进一步加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查体:智力正常,颅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