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木模式相比于现有体系迈出了一大步,它打破了城乡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职工、居民之间的身份界限,将城乡居民统一纳入到单一医疗保障体系中。
在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公布但尚未大规模实施前,陕西神木县尝试了一种“全民免费医疗”模式,在网络论坛中得到较多赞誉,而专家则指出了其制度设计上的一些问题。
恰在此时,5月22日下午,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有关专家探讨了世界主要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表示,社保改革的优先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而改革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
应当说,神木县目前所实行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首先,它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全民”,来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不予享受免费医疗,尽管后者已经比例极小。其次,它也没有做到完全“免费”。门诊有上限,住院报销有起付线,无论就药品还是医疗服务都设有自费的项目。因此,“神木模式”其实只是刚刚公布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一个修正版。
但是,神木模式中体现的两个原则,对于未来各地实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首先,神木模式调整了政府的支出结构。有专家估算,神木模式实施后,该县财政每年需要补贴至少1.5亿元资金,人均补贴400元左右,远远高于新医改方案中到2010年人均补贴达到120元的标准。因为这个人均400元,很多人称神木模式为“乌托邦”。神木县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政府有雄厚财力,其他地方政府却没有这个能力。
但是,400元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神木县提高了政府用于民众的医疗保障支出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2003~2007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56%。而按1.5亿补贴计算,神木县的这个比例上升到10%左右。也就是说,神木模式的关键是大幅度调整了政府的支出结构,让政府财政向民生倾斜。这同样也是新医改方案的核心原则。
其次,神木模式大体上实现了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中国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几套体系平行运转,相互分割:政府公务员享有公费医疗制度,城市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两个体系,乡村又有新农合体系。如此城乡分割、身份分割,政府花钱很可能不是在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总收入差距。反而是在扩大这种差距。
神木模式相比于现有体系迈出了一大步,它打破了城乡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职工、居民之间的身份界限,将城乡居民统一纳入到单一医疗保障体系中。人们不清楚神木县是怎样处理公务员的医疗保障的,至少城乡居民与职工的医疗保障体系被打通了。
这样的改革,才算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城乡统筹”等原则落到了实处。具体到医疗保障,恐怕应当意味着。人人享有大体均等的医疗保障,至少在较大区域内,比如一省之内,实现城乡统筹,让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医疗保障。这才真正合乎政府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也合乎财政的基本原则:平等对待每位居民,不论他生活在哪儿。
当然,神木试验的诸项制度也存在设计不周的问题。起付线以上的住院费用由县财政在较高的封顶线之下全部埋单,将会诱导人们盲目住院,住进医院之后又不愿及时出院。而医院也有利益驱动与患者合谋的动因,尽可能地让患者住院。以神木县政府的财力,也许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医疗服务供应将会呈现“短缺经济”状况。在医疗服务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医疗服务机构也不可能避免地会出现腐败。
因此,神木县如果要坚持进行现在的试验,就有必要针对目前运行的状况,对制度进行完善。应当说,从经济学角度看,在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医疗支出全部免费。不是一种可取的医疗保障制度。必须引入一些机制,约束患者的住院冲动,控制医院的花钱冲动。可以设想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让患者承担一部分费用,以此向患者提供一种激励约束机制,约束他控制住院时间,并通过他来控制医生、医院的行为;另一种则是引入中介组织,比如强制个人购买医疗保险,而医疗保险市场是竞争性的,由它们来约束医院。
通过这些措施,神木的试验可能更有价值。不管怎样,匆忙否定神木试验是不明智的。究竟什么样的医疗保障体系能够在民众需求与政府财力之间达成均衡,其实并无现成答案。因此,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及其他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进行试验、创新。这本来就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经验。
在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公布但尚未大规模实施前,陕西神木县尝试了一种“全民免费医疗”模式,在网络论坛中得到较多赞誉,而专家则指出了其制度设计上的一些问题。
恰在此时,5月22日下午,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有关专家探讨了世界主要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表示,社保改革的优先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而改革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
应当说,神木县目前所实行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首先,它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全民”,来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不予享受免费医疗,尽管后者已经比例极小。其次,它也没有做到完全“免费”。门诊有上限,住院报销有起付线,无论就药品还是医疗服务都设有自费的项目。因此,“神木模式”其实只是刚刚公布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一个修正版。
但是,神木模式中体现的两个原则,对于未来各地实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首先,神木模式调整了政府的支出结构。有专家估算,神木模式实施后,该县财政每年需要补贴至少1.5亿元资金,人均补贴400元左右,远远高于新医改方案中到2010年人均补贴达到120元的标准。因为这个人均400元,很多人称神木模式为“乌托邦”。神木县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政府有雄厚财力,其他地方政府却没有这个能力。
但是,400元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神木县提高了政府用于民众的医疗保障支出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2003~2007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56%。而按1.5亿补贴计算,神木县的这个比例上升到10%左右。也就是说,神木模式的关键是大幅度调整了政府的支出结构,让政府财政向民生倾斜。这同样也是新医改方案的核心原则。
其次,神木模式大体上实现了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中国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几套体系平行运转,相互分割:政府公务员享有公费医疗制度,城市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两个体系,乡村又有新农合体系。如此城乡分割、身份分割,政府花钱很可能不是在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总收入差距。反而是在扩大这种差距。
神木模式相比于现有体系迈出了一大步,它打破了城乡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职工、居民之间的身份界限,将城乡居民统一纳入到单一医疗保障体系中。人们不清楚神木县是怎样处理公务员的医疗保障的,至少城乡居民与职工的医疗保障体系被打通了。
这样的改革,才算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城乡统筹”等原则落到了实处。具体到医疗保障,恐怕应当意味着。人人享有大体均等的医疗保障,至少在较大区域内,比如一省之内,实现城乡统筹,让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医疗保障。这才真正合乎政府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也合乎财政的基本原则:平等对待每位居民,不论他生活在哪儿。
当然,神木试验的诸项制度也存在设计不周的问题。起付线以上的住院费用由县财政在较高的封顶线之下全部埋单,将会诱导人们盲目住院,住进医院之后又不愿及时出院。而医院也有利益驱动与患者合谋的动因,尽可能地让患者住院。以神木县政府的财力,也许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医疗服务供应将会呈现“短缺经济”状况。在医疗服务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医疗服务机构也不可能避免地会出现腐败。
因此,神木县如果要坚持进行现在的试验,就有必要针对目前运行的状况,对制度进行完善。应当说,从经济学角度看,在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医疗支出全部免费。不是一种可取的医疗保障制度。必须引入一些机制,约束患者的住院冲动,控制医院的花钱冲动。可以设想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让患者承担一部分费用,以此向患者提供一种激励约束机制,约束他控制住院时间,并通过他来控制医生、医院的行为;另一种则是引入中介组织,比如强制个人购买医疗保险,而医疗保险市场是竞争性的,由它们来约束医院。
通过这些措施,神木的试验可能更有价值。不管怎样,匆忙否定神木试验是不明智的。究竟什么样的医疗保障体系能够在民众需求与政府财力之间达成均衡,其实并无现成答案。因此,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及其他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进行试验、创新。这本来就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