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他人意识”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wl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中叶的中国式“集体主义”,自从在世纪末之前,逐渐分解以及还原为对个人和个体的尊重,初步建立起个人的权益保障系统之后,“我们”——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已被更为普遍的“我”所替代。
  我喜欢说“我”,也因此欣赏其他的那些“我”。如果没有“我”的确立,没有无数“我”的合作,“我们”必定是空洞、脆弱、空心化以至于不堪一击的。
  然而,在“我”和“我们”之间,是以“他人”作为连接点的。
  “我”因“他人”而成为“我”;“我们”因“他人”而成为“我们”。当“我们”过度地强化、放大“我”,而舍弃“他人”的时候,“我”便处于四面受敌的孤立无援之中。
  在我们的传统习性中,“他人”这一概念,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被供奉的虚设牌位。我们的成语中曾有“以邻为壑”一词,可以佐证。有“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谚语,可以证言。即便在集体主义理想教育最为鼎盛之时,“他人”不仅未能成为国人的自觉意识,“他人”反而意味着告密、背叛、异己、危险、离间等等。这种体制下的集体主义文化,终于导致了“他人即地狱”的严酷后果。闻“他人”而心颤,近“他人”而丧胆。也许正是由于对“他人”的恐惧,文革之后,“我们”迅速土崩瓦解,“我”自仰天长啸——而“他人”却不得不退出公众的视线,淡化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词,成为公民道德的模糊地带。
  五十年代以来,人口的高速增长,造成生存空间的高密度化;人口压力长期形成经济发展与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部分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计划生育仍然阻力重重。“我”生我的娃,关你什么事?在人口问题上,可有“他人”的意识么?
  餐馆大肆收购、杀戮、烹煮野生动物为牟取暴利;食客面不改色食用野生动物以饱“口福”或炫耀财富;官吏不惜以野生珍稀动物作为最高规格的宴席,“贿赂”上级领导为自己铺设升官晋级的阶梯——在这个破坏自然生态的“人链”中,可有“他人”的位置么?
  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卫生系统始终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办公室的脏乱差、公共场所的日常消毒防护、公共厕所的洗手设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等等。但公共卫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态,却有着惊人的共识: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在这些被忽略的公共卫生死角中,可有“他人”的概念?
  日积月累的民众生活卫生习惯中,沉淀下多少宁死不改的恶习陋性——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随地抛弃果皮塑料袋、就餐分餐制、自助餐始终难以推行、酒后驾车、公共场所吸烟等等……“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患寡,患不均”——在这利益与灾祸均享均沾、“同甘共苦”的行为惯性中,可有愿为“他人”避免灾祸而自控自律的一分责任感?
  我们似乎一直在无意中铺设着迎接它到来的无障碍通道。
  然而,在公共领域里,“零距离”是有害的。距离便是“他人”,而“他人”即社会公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和“我”之外,地球上更多存在的是陌生的“他”——他人!还有“它”——与人类共存的动物朋友们。
  正是为了“我”的安全与自由,请不要再“唯我独尊”,而多些对“他人”的关爱吧。
  “我”的自由是他人自由的终结。而他人的自由,最终才能成全“我”的自由。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其他文献
1.偏愛刺激性食物  不少人对饮食很讲究,但却不是针对营养方面。对于油炸的食物和一些刺激上火的食物,简直就是爱不释手,从而导致皮脂腺的分泌过旺,痘痘疯长。2.药物吃得太多  都说“是药三分毒”,不管是什么药物,对身体的伤害都是不容小觑的。如果长期服用某一类药物,即使是一些补药,也会扰乱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起到对痘痘的催化作用,导致痘痘更加严重。3.清洗皮肤不及时  对于一些油性皮肤的女性来说,如果脸
许是伴着年龄的增长,我学会了宽容。宽容别人的过错,也宽容自己的过失。但有一件往事我却不能原谅自己,真的,一生不能原谅。  那是红卫兵“翻江倒海”的日子,昨天心目中崇拜的一个个偶像,瞬间竟都变成了“牛鬼蛇神”。我十分敬重的韩之光老师也未能躲避这场浩劫。  她是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侨,娟秀的脸庞,托着一双柔美的大眼睛,讲话慢声慢语,英语的发音也总是那么准确动听。她的秀姿总是让我想起著名的电影演员上官云珠。
成材成功有许多条路可走。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另类的成功方式,那就是“玩”。有些人玩得出奇,玩得出新,玩出了个性,玩出了特色,也玩出了成就。其实,从个人的兴趣点出发,以“玩”的轻松心态对待事物,往往更容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迷恋足球的学生成了足球评论专家。    肖兮小时候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由于玩足球玩得入迷,学习成绩受到一定影响。中学时,他成了足球队队长。他最崇拜马拉多纳,立志做中国的
事情发生在美国。在学校里,他虽然理科成绩一般却对政治很着迷,每周都认真看电视台对城市理事会会议的转播。  一次,学校竞选中学学生会主席,他第一个去报了名儿,满以为自己能够当选,可在家苦等半个月之后却只得到失败的结果。为此,他整天郁郁寡欢,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母亲知道后,严厉地对他说:“这么点儿打击你都挺不过去,今后还能成什么大事?人生失败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失败了要主动找出原因再接再厉,而不能自
不安全  打车时司机师傅中途接了一个电话,一手扶方向盘一手拿着电话说了5分钟还没有说完。  我觉得比较危险,就提醒了司机一句:“边开车边打电话不安全。”  司机很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  然后他就把车停到路边继续打电话。最美妈妈  放学后我们家的一对双胞胎对我说:“妈妈,今天我们班评选一位最美妈妈,你当选了。”  我连忙问:“我怎么会当选呢?”  他们说:“大家都投自己的妈妈,我们有两票,所以
问:  我与丈夫是半路夫妻。我今年69岁,丈夫76岁,他常年對我实施家暴。我是农民,没有收入,丈夫是退休教师,他的工资数额从不让我知道,每月只给我500元的生活费。2019年12月1日,我欲向丈夫多要一点生活费,他却对我实施家暴,把我的三根肋骨打坏,致使我住进医院,之后他不仅没有给我钱看病,也没有来医院看过我。请问我该怎么办?  答:  根据你的描述,如果男方存在家暴行为,你可向居委会、妇联等单位
居家度日,唠叨就像感冒,稍不留心便悄然来袭。感冒一股无大碍,小药可医,而唠叨却是一种精神顽疾,很可能会导致全家人的幸福惨遭扼杀,使生活蒙上阴霾。这不是危言耸听。唠叨对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大,完全可以将它与叫骂、牢骚、争吵等情绪癌瘤并列。因此,如何避免这一不良沟通方式是我们每个有家之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不久前,有位朋友登门找我,她是位母亲,一见到我就大吐苦水,显得十分焦灼无奈。原来,她12岁
问:  3年前,我与牛某离婚。当时牛某要求抚养5岁的女儿,加之我的经济条件一般,就同意了。最近,我得知牛某与张某再婚了,在探望女儿时女儿说她不喜欢张某,不想隨父亲牛某继续生活了。现在,我买了房子,还考取了公办大学的教师岗位,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应该说具备了抚养女儿的条件。因此,我就向牛某提出变更女儿的抚养权,可他拒绝了我的要求。请问,我若向法院起诉要求变更女儿的抚养权,法院会支持我吗?答:  民
在中国当代文坛引起争议最多的作家,当属张贤亮。他在小说创作与影视创编都很成功的时候,1993年初,张贤亮突然“下海”,创办了华夏西部影视城,成为文人下海的代表。他以70万元不到的投资,短短十几年,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华夏西部影视城被誉为“中国一绝”。  张贤亮以一个现代文化人睿智的眼光做大做强了自己的企业,更重要的是他以一个中国作家兼儒商的双重身份,在创业中
许多普通大学“出身”的毕业生,面对招聘方挑剔的目光乃至傲慢的态度,只能无奈地选择黯然退场,怪罪自己的学校名气不够响、学历不够硬。然而,同样的学历背景,同样的公司职位,有的人可以顺利通过,有的人却吃了闭门羹。这是为什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求职中技巧也十分重要。  咄咄逼人的问询语气、阴气森森的问询陷阱、现实残酷的“死亡通牒”,是众多普通大学毕业生们在求职路上必经的坎坷。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甘拜下风,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