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当的提示语能够使说话者的神态、动作、表情等跃然纸上,使其形象仿佛就藏于字里行间,呼之欲出,文章也随之妙笔生花。那么,如何用好“提示语”呢?
一、感知、认识“提示语”
要学会使用“提示语”,首先要了解、认识“提示语”。提示语是指对话中除了人物说的话之外的启示说明性的文字,包含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调、心理等细节,读者凭借提示语可以想象出人物的各种情态。提示语的位置及作用分为以下几种:①位置在前,标点用冒号,作用是强调提示语,比如:哥哥大声喊道:“妹,小心,滑!”②位置在后,标点用句号,作用是强调人物说话的内容,很多情况下用在说话是脱口而出的时候,比如:“妹,小心,滑!”哥哥大声喊道。③位置在中间,标点用逗号,强调前后的话和此时的动作、表情的变化,比如:“妹,小心。”哥哥大声喊道,“滑!”④无提示语,用于对话比较集中,而且比较流畅、急切的时候,比如:“妹,小心,滑!”
二、积累、迁移“提示语”
为了更好地将“提示语”的有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教材中的许多范本可以作为借鉴。如:《青蛙看海》《小鹰学飞》《蘑菇该奖给谁》《“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第一朵杏花》……现摘取《青蛙看海》中青蛙和小松鼠的对话如下:
青蛙很失望。这时,一只松鼠跳到它面前:“你想看海吗?”“是啊,可是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松鼠说着,跳上了一个台阶。“这有什么难的!”青蛙跟着也跳了上去。“再跳一下!”青蛙又上了一个台阶。“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说。
在这里,提示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还没有提示语,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能引導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小青蛙的难过、失望甚至是绝望,以及感受到小松鼠的热情、友好,这就是“提示语”的魅力!在教学时,应该因势利导,很好地利用文本这个教学资源。
再例如:“什么事情啊?”“竺爷爷,杏花开啦!”“什么时候?”“刚才。”“是第一朵吗?”“是。”像这样,虽然没有“提示语”,却让你觉得它是存在的,是一种隐形存在,丝毫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对话流畅而急促,把竺爷爷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确切时间时的无比兴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之后,不妨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①“竺爷爷,杏花开啦!”(谁) (地)说。②“是第一朵吗?” (谁) (地)问。答案不唯一,允许每个人各抒己见。如果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这项练习,那么,可以说,老师的所有讲解都是多余的了!此处需要老师强调的是,如果遇到对话比较集中且急促的情况,就可以像这样省去“提示语”。
三、拓展、运用“提示语”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为了让学生们把人物“语言”和“提示语”方面的技巧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教学中,不妨采用以下方式,逐渐提升难度:
1、根据“语言”,练习补充相应的的“提示语”,可以在前,可以在后,也可以居中。①“下雨了,带上雨伞,不然会淋感冒的!”②“楼道里黑黑的,吓死我了。”③“我考了双百!”
2、阅读下列两个片段,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片段(一):姑妈给奶奶买了一条围巾,奶奶很开心。片段(二):“妈,我给您买了一条围巾!”说着,姑妈就抖开了围巾。“酒红色的呀?”奶奶顿时眉开眼笑。“嗯,知道您喜欢这颜色。”姑姑也开心起来,“这颜色更能显出您优雅!”“就你会夸我!”奶奶把双手在围裙上搓了又搓,掂起了围巾,“好柔软嘛!”
孰优孰劣,不言而喻!这就是运用“提示语”的妙处。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
不仅如此,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写作范本。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广告“金号毛巾”———活泼风趣的语言、入情入境的各种表情、动作等,让观众在捧腹之余,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金号毛巾”!还有,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妈妈的失望、疲惫、孤独,是通过她的一句“都忙,忙,忙点儿好!”和一系列动作、神态表现出来的!可见,“提示语”虽小,但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着“感知——积累——迁移——运用”的指导思想,实现“课内——课外”、“理解——表达”的无痕过渡,学生在描写人物对话方面必将运用的巧妙自如,语言也会因之而“生花”。
龚培伦,江苏邳州市实验小学教师。
一、感知、认识“提示语”
要学会使用“提示语”,首先要了解、认识“提示语”。提示语是指对话中除了人物说的话之外的启示说明性的文字,包含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调、心理等细节,读者凭借提示语可以想象出人物的各种情态。提示语的位置及作用分为以下几种:①位置在前,标点用冒号,作用是强调提示语,比如:哥哥大声喊道:“妹,小心,滑!”②位置在后,标点用句号,作用是强调人物说话的内容,很多情况下用在说话是脱口而出的时候,比如:“妹,小心,滑!”哥哥大声喊道。③位置在中间,标点用逗号,强调前后的话和此时的动作、表情的变化,比如:“妹,小心。”哥哥大声喊道,“滑!”④无提示语,用于对话比较集中,而且比较流畅、急切的时候,比如:“妹,小心,滑!”
二、积累、迁移“提示语”
为了更好地将“提示语”的有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教材中的许多范本可以作为借鉴。如:《青蛙看海》《小鹰学飞》《蘑菇该奖给谁》《“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第一朵杏花》……现摘取《青蛙看海》中青蛙和小松鼠的对话如下:
青蛙很失望。这时,一只松鼠跳到它面前:“你想看海吗?”“是啊,可是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松鼠说着,跳上了一个台阶。“这有什么难的!”青蛙跟着也跳了上去。“再跳一下!”青蛙又上了一个台阶。“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说。
在这里,提示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还没有提示语,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能引導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小青蛙的难过、失望甚至是绝望,以及感受到小松鼠的热情、友好,这就是“提示语”的魅力!在教学时,应该因势利导,很好地利用文本这个教学资源。
再例如:“什么事情啊?”“竺爷爷,杏花开啦!”“什么时候?”“刚才。”“是第一朵吗?”“是。”像这样,虽然没有“提示语”,却让你觉得它是存在的,是一种隐形存在,丝毫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对话流畅而急促,把竺爷爷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确切时间时的无比兴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之后,不妨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①“竺爷爷,杏花开啦!”(谁) (地)说。②“是第一朵吗?” (谁) (地)问。答案不唯一,允许每个人各抒己见。如果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这项练习,那么,可以说,老师的所有讲解都是多余的了!此处需要老师强调的是,如果遇到对话比较集中且急促的情况,就可以像这样省去“提示语”。
三、拓展、运用“提示语”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为了让学生们把人物“语言”和“提示语”方面的技巧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教学中,不妨采用以下方式,逐渐提升难度:
1、根据“语言”,练习补充相应的的“提示语”,可以在前,可以在后,也可以居中。①“下雨了,带上雨伞,不然会淋感冒的!”②“楼道里黑黑的,吓死我了。”③“我考了双百!”
2、阅读下列两个片段,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片段(一):姑妈给奶奶买了一条围巾,奶奶很开心。片段(二):“妈,我给您买了一条围巾!”说着,姑妈就抖开了围巾。“酒红色的呀?”奶奶顿时眉开眼笑。“嗯,知道您喜欢这颜色。”姑姑也开心起来,“这颜色更能显出您优雅!”“就你会夸我!”奶奶把双手在围裙上搓了又搓,掂起了围巾,“好柔软嘛!”
孰优孰劣,不言而喻!这就是运用“提示语”的妙处。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
不仅如此,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写作范本。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广告“金号毛巾”———活泼风趣的语言、入情入境的各种表情、动作等,让观众在捧腹之余,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金号毛巾”!还有,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妈妈的失望、疲惫、孤独,是通过她的一句“都忙,忙,忙点儿好!”和一系列动作、神态表现出来的!可见,“提示语”虽小,但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着“感知——积累——迁移——运用”的指导思想,实现“课内——课外”、“理解——表达”的无痕过渡,学生在描写人物对话方面必将运用的巧妙自如,语言也会因之而“生花”。
龚培伦,江苏邳州市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