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9年高考语文《考試说明》新鲜出炉,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依然是高考古代诗歌考查的热点。但在教学中,古诗鉴赏的难点基本滞留于理解层面,因而古诗鉴赏自然成了考生语文成绩的一道分水岭。面对灵活多变的古诗题,押题和记背模板的方式已难适应当下的高考形式,唯有教会学生看懂诗歌才能从根源上走出古诗答题的困境。 面对当下高考古诗复习最大的尴尬——读不懂古诗,笔者还原学生的理解困境,帮助学生抓住藏在诗歌复杂而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考試说明》新鲜出炉,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依然是高考古代诗歌考查的热点。但在教学中,古诗鉴赏的难点基本滞留于理解层面,因而古诗鉴赏自然成了考生语文成绩的一道分水岭。面对灵活多变的古诗题,押题和记背模板的方式已难适应当下的高考形式,唯有教会学生看懂诗歌才能从根源上走出古诗答题的困境。
面对当下高考古诗复习最大的尴尬——读不懂古诗,笔者还原学生的理解困境,帮助学生抓住藏在诗歌复杂而含蓄的抒情下最底层的“事件”要素,找到诗歌情感和表达的源头,让学生在巨大的备考压力和多变的考题背景下,掌握一种切实可行的理解古代诗歌的方法。
一、复杂的情感总是因事而起
如何看出古诗中的“事件”?1.对事件要素进行简单预判,即“什么人什么事”。这一步可以通过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基本完成;2.对事件要素补充丰富,形成于诗歌主体阅读的过程中。于此诗歌的阅读过程就变成了领会故事的过程。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野歌》为例:
野
其他文献
琦君先生的《春酒》,通俗纯净、简明亲切、娓娓道来,不是杜鹃啼血似的悲吟,所以读者无需泪眼婆娑、肝肠寸断、欷歔不已。那素淡隽永的语言、温柔蕴藉的情感,就像月光下静默的垂柳——美丽、缱绻。 勤劳善良的母亲,热情淳朴、情深义重的乡亲,还有发生在故乡的那一串串快乐的故事,都是琦君童年最幸福的陪伴。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经过时间的酝酿、沉淀,与琦君的心灵黏合在一起,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那一幅幅温馨从容的风土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为金岳霖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充分体现了汪氏散文风格: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这个“味道”的品读过程,就是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促进思维提升和发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往往因阅历、心智的不成熟,易浮于文本的表面,只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渗透两个字:“让”与“引”——“让学引思”。 一、语文课堂教学“让”的原因 “让”就是要让出语文教师长期以来的讲台霸主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那为什么要教师撤出主阵地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传统思想并未走远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特征,注重开
一、基于课文篇目“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践探索 1.“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语境 “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教学范畴去探讨和实践,一些专家和学者给出了宏观上的理论阐释和教学理念上的指引,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操作还需要一线教师根据教学环境和学情进行理解和补充,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再把教学范畴聚焦到课文篇目学习资源的情境下,如何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因为当下常态的语文教学所凭借的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拓展课堂容量已经成为当今课堂改革的重点之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和文章的赏析,对于课本上和课文有关的知识很少去给学生拓宽有关的知识,时间久了,学生的知识面就会很窄,教师的语文课堂结构也比较单一,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的加深,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日的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时机给学生进行课外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读书,最讲从容二字,反复涵泳,一旦开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书便活起来。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而反观今人读书,追求效率,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的只能是死的知识。其实我们日常的诗词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字因其独特的功能,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我们在日常的诗词教学
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当代散文取材广泛,写法自由,不拘一格,体现出每一位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这意味着,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没有一个固化的模式。但作为散文必然有共性的东西,因而还是有一定的范式的。当然绝对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应对所有的散文,而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文而教,因生定教,引领学生贴近具体的文本和每一位作者独特的言语去体味和品悟作者的心灵世界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理念的掌握,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有关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出实效,还是需要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进行真实情境中的实际教学,使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 一、理解是起点 理解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所谓理解,就是认识主体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教学理念要想走向教学行为,
纵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附加考试题目,题目题型没有较大的变动,但对考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考查是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广泛。 名著阅读宜早不宜迟,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功夫在课外。 一、文学名著阅读题 1.回归名著,品尝原味 高三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在这样一种逼仄的现实环境中,很多同学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根本没有时间精力也静不下心来走进原著,只想借助一些参考资料,走马观花式地浅尝辄止,简单地背诵记忆,
高考作文历来都是家长、老师、学生最关注的题目。纵观近年来的全国卷作文题,在题型上呈现出了更多的新特点。多材料作文、宏大叙事类作文、逻辑思辨性作文已然成为了当下高考作文中更受青睐的类型。在新考纲的时代背景下,情境化考题的加大分量成为了新高考的亮点。在作文类型越来越多,作文题型越来越灵活的背景下,单纯地跟着题型跑的作文備考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时下的考情。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高考作文题中的“情景”,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