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综合性学习,这不仅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重要变化,而且也将引起整个教学活动的重大变革。各学科教学要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就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读书,积极思考,自觉练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方式也要改进。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让学生动口说读、动脑创编、用肢体语言表演和动笔练习,形式应多种多样,既要突出学科的特点,又要显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综合性。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语文应用的能力。不论是进行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老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要按计划教会学生会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去学多少,要引导学生自觉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习惯,打下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保证时间,让学生主动读书,积极思考,自觉练习。
当前的一些课堂上,还是老师说得太多,学生自学活动少;老师费时多,收获却微小,老师不满意,社会意见大。表面上看,学生读书不少,而实际上是老师叫读到哪里就读到哪里,老师希望说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其实学生并没有主动学习,自觉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和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想一想文章的内容含义,想一想文章的写作方法;启发学生讲一讲文章的内容,说明其中事情的意义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鼓励学生自己去写去画,引导学生主动去做练习。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老师教的那些,老师没有教的他们也能收获得到。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只是为了落实老师的教案,更不能以老师的思维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才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课内外结合,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字、词、句、篇等知识教学,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习惯培养、个性发展和思想教育等,都是它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学习应用和发展提高。同时,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在教科书里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更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语文,通过教科书可以学到,而通过社会应用和生活实践,他们将会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意加强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紧密联系以及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教师要注意拓宽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报纸、图书馆、电脑等设施不少。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语文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像报告会、故事会、文艺表演、调查访问、讨论问题等都是语文学习活动,都可以是学生语文能力应用的机会。语文教学不能只寄托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更不能只限制在课堂教学以内。除了搞好课堂教学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习和锻炼,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三、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譬如学习新课,要鼓励学生先预习,他们可以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解决生字新词,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读懂弄懂课文,自己解决课后思考题,自行完成学习任务。一课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动手做练习,启发他们谈学习收获,谈对课文的理解、看法、感受,也可以写学习体会,或参考课文的写法来写文章、写片断等。在学生的这些活动中,应该有看的、有想的、有做的,听说读写都有,完全是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发展综合性学习能力,老师要注意示范引导。现在一些老师上讲读课,还喜欢采取分句分段导读的方法,引读一句讲一句,讲读一段归纳一段。这种方法用于一些古诗词教学和一些比较深难的课文教学,可能会有一定好处,但多数记叙文教学也这样教的话就值得研究了。教科书中的课文有许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大都需要学生通读通解和整体感受。分句分段讲读过多,很容易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客观上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建立不起来。就难以获得深刻而完美的感受。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话,就无法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读书,积极思考,自觉练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方式也要改进。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让学生动口说读、动脑创编、用肢体语言表演和动笔练习,形式应多种多样,既要突出学科的特点,又要显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综合性。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语文应用的能力。不论是进行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老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要按计划教会学生会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去学多少,要引导学生自觉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习惯,打下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保证时间,让学生主动读书,积极思考,自觉练习。
当前的一些课堂上,还是老师说得太多,学生自学活动少;老师费时多,收获却微小,老师不满意,社会意见大。表面上看,学生读书不少,而实际上是老师叫读到哪里就读到哪里,老师希望说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其实学生并没有主动学习,自觉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和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想一想文章的内容含义,想一想文章的写作方法;启发学生讲一讲文章的内容,说明其中事情的意义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鼓励学生自己去写去画,引导学生主动去做练习。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老师教的那些,老师没有教的他们也能收获得到。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只是为了落实老师的教案,更不能以老师的思维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才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课内外结合,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字、词、句、篇等知识教学,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习惯培养、个性发展和思想教育等,都是它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学习应用和发展提高。同时,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在教科书里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更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语文,通过教科书可以学到,而通过社会应用和生活实践,他们将会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意加强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紧密联系以及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教师要注意拓宽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报纸、图书馆、电脑等设施不少。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语文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像报告会、故事会、文艺表演、调查访问、讨论问题等都是语文学习活动,都可以是学生语文能力应用的机会。语文教学不能只寄托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更不能只限制在课堂教学以内。除了搞好课堂教学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习和锻炼,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三、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譬如学习新课,要鼓励学生先预习,他们可以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解决生字新词,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读懂弄懂课文,自己解决课后思考题,自行完成学习任务。一课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动手做练习,启发他们谈学习收获,谈对课文的理解、看法、感受,也可以写学习体会,或参考课文的写法来写文章、写片断等。在学生的这些活动中,应该有看的、有想的、有做的,听说读写都有,完全是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发展综合性学习能力,老师要注意示范引导。现在一些老师上讲读课,还喜欢采取分句分段导读的方法,引读一句讲一句,讲读一段归纳一段。这种方法用于一些古诗词教学和一些比较深难的课文教学,可能会有一定好处,但多数记叙文教学也这样教的话就值得研究了。教科书中的课文有许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大都需要学生通读通解和整体感受。分句分段讲读过多,很容易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客观上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建立不起来。就难以获得深刻而完美的感受。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话,就无法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