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工作案例分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f0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成为许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工作案例给出提高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背景意义,指出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科研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及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与创新点,介绍了科研课题组工作的成果与评价。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实践 工作案例分析 能力培养
  一、案例背景
  大学生课外科研实践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科研实践有限,如何营造氛围,有效引导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真正提高其科研实践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我在前期工作中,通过挑选合适的大学生进入课题组,利用课外时间对他们进行持续指导,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素养,取得了进展,可为相关学者提供借鉴。
  二、案例分析
  通过调研、归纳与总结,发现目前许多高校学生课外科研实践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
  1.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许多高校校园缺乏浓厚的科研氛围。
  许多高校尤其教学型高校中参与到科研实践中的学生数量有限,校园科研氛围不佳,而且很多学生的科研实践是小规模或者只是尝试性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目前还缺乏一种普适的、效果显著的提高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2.配套经费不足,师生兴趣减退。
  各高校用于支持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经费不仅少,而且相关科研实践平台还需要收费。虽然目前推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科技活动成功立项后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与许多科研需要巨大的支出相比是杯水车薪。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另外,导师们要对所指导的学生科研付出巨大心力,经常出现动力不足,热情减退的现象。
  3.科研总量偏少,成果较少。
  目前大多数本科生从事科研实践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毕业论文阶段,加上一些学生面临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硕士研究生等考试和就业问题,使他们用于科研实践的时间和工作精力有限,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降低了其科研兴趣,造成他们获得的成果较少。
  三、解决方案
  1.理论依据。
  (1)统筹好时间,学生依然可以抽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科研实践。
  大学二年级及其以后阶段课不少,但学有余力的学生并不缺乏课外时间从事科研实践(事实上不少学生将复习时间主要集中于期末考试等1—1.5个月期间内)。相反,很多学生将课外时间用于玩游戏、逛街、看电视等方面,如果将这部分时间加以充分利用则完全可以进行科研实践。另外,将科研实践渗入到本科阶段,如果取得成功则会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越来越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实践。
  目前各层面日益重视高校学生的课外科研实践,通过举办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等活动营造科研氛围,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大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与教室课堂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学生在课上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在科研平台亲身检验,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以实践拓展理论;另外,学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科技文献(含英文文献)和撰写论文的经历,可以提高科技文献的搜索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学科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弥补课堂知识的落后与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持续进行科研实践可以促进他们对涉及的各科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使学到的知识更为系统。
  (4)大学生课外科研实践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
  科研成果的显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和时间的积累。如果在大二阶段将学生引入到课题组从事科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那么待到他们大四甚至到研究生毕业时,其科研总时间和工作就非常可观,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另外,如果学生平时的科研实践、毕业设计课题甚至研究生课题(即留校继续深造)一致或者相近,那么在熟悉的工作基础上,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领域的科研持之以恒地钻研,可为获得可观的成果打下基础。
  2.过程方法。
  (1)重在质量,选拔合适的对象。
  课题组引进学有余力、专业对口且兴趣浓厚的学生,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对每一个新吸收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采用“立体化”培养。例如,培养学生对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各类科技文献的快速检索,相关实验的有效与快速开展,相关试验技巧的灵活应用,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的撰写,各类项目书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书和“挑战杯”项目书的撰写、申报与实施等[1]。
  (2)定期汇报进展。
  指导老师对所有成员的课题进行“一揽子”规划且使之尽量相近但又互相独立,便于建立梯队、分享进展和减少实验中的“弯路”。所有成员每周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指导老师对各学生的工作进行指点和宏观规划,各成员之间共同讨论和相互促进。
  (3)循序渐进。
  以本课题组运行机制为例,学生在大二期间因学习压力较大安排的科研工作量应相对较少,主要为熟悉仪器、查找和阅读文献,同时了解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内容及自己未来从事科研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在大三和大四阶段进行科研实践打好基础。在确定课题之前,指导老师必须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学生平时从事的科研课题可作为其毕业设计的课题,如果他们留校继续深造,则其本科阶段的科研课题将与硕士阶段的科研课题对接并继续深化。   此方法便于学生快速介入课题并进行科研实践,取得较多的成果。如果大四学生选择了就业,则其课题将成为下一届研究生的课题或由新引入的大二学生继续完成,使新进入课题组的学生站在较高的平台上,利于其取得进展,实现科研的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平时科研过程中撰写的综述性论文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综述素材,撰写的研究性论文可以作为正文的素材。对本科生来说,整个科研过程坚持以学生课程学习为中心,科研实践只是作为其业余活动。
  3.难点和创新点。
  (1)难点。
  首先,许多本科生初次进入实验室,容易造成玻璃器材等易碎品的损坏,刚开始试验时容易“走弯路”,需要不少费用,必须结合已有的其他项目才能实施。其次,在试点初期,许多学生缺乏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指导老师和学生平时还需正常上课,二者空余的时间都不多,只能占用假期或周末等公共休息时间,因而进展较为缓慢。
  (2)创新点。
  将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学生提前引入实验室进行“一揽子”的科研规划,采用大众化教育中的精英培养模式是可行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进而实现师生共赢。
  四、成果评价
  目前笔者所在科研课题组有硕士一年级学生2名(其中1名为本课题组培养的本/硕科研“无缝对接”试点学生),大四学生3名,大三3名,大二学生5名(大三阶段将淘汰2名)。两年来,以学生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Pakistan》(SCI收录期刊)、《现代塑料加工应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粉体工业》等期刊上发表(含接收)学术论文14篇(其中本科生第一作者的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申报的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获得省一等奖;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省级立项和资助;研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胶黏剂管道修补技术和材料已经用于实践;试点的本/硕科研“无缝对接”的学生其科研水平、科研素质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2]。
  正是从大二阶段起从事的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的课题一致,将毕业论文提前,学生一方面可有效地解决大三/四阶段考研、复试或找工作,同时与毕业论文撰写时间重叠的矛盾,另外一方面因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动手能力和科研成果,有利于提高其研究生复试和就业的成功率。此外,该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报考指导老师的硕士研究生,为名下硕士生数量不够的相关导师提供借鉴。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还为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含金量,以及降低学生毕业设计阶段指导老师的工作量提供了借鉴。
  五、经验与启示
  前期的工作结果显示:利用课外时间采用梯队式、多角度培养学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些启示,高校可从中得到经验并统筹安排学生科研实践活动:
  1.设立专项经费,大力支持学生科技立项。
  高校可依据具体情况,划拨更多的经费用于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在各项目立项之前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把关和指导,确保他们的课题能顺利展开和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另外,经费分付给出、杜绝弄虚作假等不诚信行为,并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估。
  2.细化导师制,明确奖励制度。
  高校应在政策上鼓励、引导和帮助各位导师吸收合适的学生加入到各课题组从事科研实践。对获得成果的师生给予奖励,同时对导师也给予奖励和职称评选倾斜,提高师生的科研热情。
  3.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高校应鼓励学生跨单位、跨学科进行合作,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推动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湘锋,丁建国,陈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文教资料,2013,(26):136-137.
  [2]丁建国,吴湘锋,刘海宁.高校中博士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文教资料,2013,(22):82-83.
  本文受到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的资助。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有效整合,使其服务于物理教学,这要取决学科的特点以及传统教学的缺陷,本文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阐明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并附实例说明,同时提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学科特点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a
对东华大学1995年以来近12年发表论文被SCIE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基于分析数据,肯定了学校近年来在此方面的显著进步,并对东华大学的科研论文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影响论文被收录所
摘 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学基础》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成绩评价考核方法等方面探索和实践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b)-0028-02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要按说明书的要求使用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对饲料的内在品质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