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审到获奖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我国摄影竞技活动非常活跃,参赛摄影人成千上万。俗话说: “足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摄影人谁不愿意自己的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比赛中夺金摘银?
  参加竞赛就涉及评判标准,什么样的作品算优秀?摄影竞技不同于体育比赛,不可能有量化的绝列指标,它涉及意识形态的大气候、评审团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化,广大民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也会随之改变,而这种改变也会左右评选的价值取向。所以,究竟什么样的摄影作品才能得到大众和评审团的青睐,是参与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担任国家级和国际影展评委,列各种影赛有所了解,现仅就摄影作品的评选标准和方法来谈谈获奖作品的由来,提供大家参赛时作参考。我认为,摄影图片获奖其实没有什么“秘诀”,是靠作品的实力,二是评选的公正,三就是机遇,比如没有遇到强手参赛,你获奖可能性就大,我们不能把希望建立在这样侥幸的基础上。
  
  什么样的作品有实力
  
  虽然摄影竞技的评判很难有量化的绝对标准,但在大体上还是有相对共识的。这个共识首先要求作品制作精良,在基本技巧和摄影语言上没有硬伤,不犯低级错误。任何评委看到制作精良,讲究的作品时,都会将视线盯在上面。
  具体评选中,评委会般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察作品水平。
  
  一、观看摄影作品的取材和主题是否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为什么进行摄影创作?不同的人可以各有目的,有的只是娱乐消闲、有的钻研技巧和形式、有的表达民生……作为严肃的创作来评奖,我们首先推崇反映时代,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三为民思想,即: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衡量国家干部执政好坏的试金石,我看也是衡量我们摄影创作的共同标准。评价摄影作品好不好,是否尽心尽职,是否对历史、时代、国家负责,主要就是看摄影家对老百姓的态度。
  根据上述评审作品的指导原则,我们首先应该赞扬、扶植推进社会前进、维护人民利益的主流摄影创作。这类作品着重弘扬正气和先进事迹,鼓舞人心,激扬斗志,使广大群众看了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如20世纪50年代王 波、柯复拍摄的《过马路》、2008年表现汶川地震救灾的《敬礼,感激解放军》(杨卫华摄)。
  根据上述评判作品的原则,同时我们也应该欢迎表达民心、发挥民意舆论监督作用的摄影创作。尤其是新闻、纪实摄影在这方面可以通过揭露消极面、针砭时弊来促进社会改革。如20世纪70年代末,李晓斌拍摄的《上访者》,促使人民反思“文革”悲剧;90年代初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组照,则成为我国普及农村教育希望工程的强有力的舆论手段。
  此外,用摄影图像来扩大读者和观众视野,探索创新、追求风格的作品(如自然景观、幽默小品和商业广告)等,它们以生动的视觉形象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多方面的求知、审美和娱乐需求,也应该在鉴赏和评论时给予肯定。
  
  二、观看作品分类定位是否准确,手法有否越轨
  摄影表现形态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用途、风格和流派摄影作品,进行美学价值评判时应采取分类标准。比如有三幅周恩来的肖像,姚经才拍摄的周恩来标准像、法国马克吕布拍摄的《周恩来接见外宾》、意大利乔治洛蒂拍摄的《晚年周恩来》,它们分别属于标准(纪念)肖像、新闻人像和艺术肖像等不同类型,作品按照各类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因而都达到了经典水平。
  但我们如果用同样的审美尺度来评判,就可能误伤佳作。如马克吕布采用抓拍手法展现了周恩来睿智、坦诚的大外交家风度,理所当然应给予高度赞扬。但我们不能就此用新闻摄影的抓拍为唯一标准,来苛求另外两幅采用摆拍创作的肖像作品。同样,我们也不应用照相馆精心的光影技巧和艺术人像的细节刻画来贬低新闻人物的拍摄。
  对于摄影师来说,拍摄不同类型的作品要遵循不同的游戏规则,如拍摄新闻就要保持事实的客观真实性,不能为了美化画面而改动原始图像,也不能服从某种政治宣传的需要而“导演”制造图像。2006年,中央电视台评选的获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通道》是张电脑合成照片,作者在张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的风景照片上,添加了藏羚羊群,结果被人揭穿,还丢了工作。或许作者有突出宣传我国交通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好意,但创作手法的越轨,弄巧成拙,反而使人们对事实产生了怀疑。对于此类内容错位、手法越轨的照片,我们就必须亮起红灯警告,此路不可行。
  
  三、观看作品立意是否有对生活独特的见地
  立意是摄影作品的灵魂和关键,但参加影赛的大部分创作来稿较少有深刻内涵,拍来拍去都是老套路、老情节,如西藏晒佛像(唐卡)、云南泼水节、内蒙胡杨树、妈妈背孩子、边疆战士巡路、少女回眸微笑等,不断地被人重复。
  古人从荷花上领悟出“出于淤泥而不染”的人文精神;西部摄影家从胡杨树上观照出“三千年的生命不息” (生长存活千年,枯树直立千年,倒地不朽千年)的倔强性格。如果今天我们陈陈相因,还在古人、他人的思想境界里拍模仿品就不高明了,应该在当代生活里寻找别人还未涉猎的新题材、表现别人还未挖掘和感悟的新内涵,否则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作品无法深刻。
  
  四、观看作品是否激动人心
  艺术之所以得到广大群众欢迎,是因为它既反映客观存在,又高于客观存在。优秀作品“高”在哪里? 是能剖析世界,感恬人生,让读者在认知上获得深刻启迪;二是以情动人,震撼心灵,让读者通过艺术形象获得情感宣泄和满足。优秀的摄影作品为什么能打动人心,主要靠典型化处理(立意的深刻性)和感情宣泄(造型的高境界)两方面努力来完成的。如拍摄风光不能停留在报道地质现象的水平,应该追求意境、哲理,借景抒情、神游八方。拍摄人物不能只表现被摄者的外貌,应该刻画其性格和内心活动。拍摄新闻不能局限在一般场面,应该深度捕捉事件中的人物命运趋向和感情爆发点。总之,四平八稳、不冷不热的作品,往往在内容叙说上缺乏情感;在形式造美上又缺乏淋漓尽致的表现,很难博得人们的共鸣。
  
  五、观看作品的艺术手法有否独特创新
  摄影作品有否独特创新,这里有两层意思。 是,具有摄影独特的魅力,表现出它和其他造型艺术不同的韵味和语言;二是,无论与纵向历史,还是与横向同代相比,其摄影作品都可堪称为别开生面。
  艺术贵在创新,所谓“新”除了要题材新、思想境界新外,还有很大块是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似曾相识、天天见面的东西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喜新厌旧是欣赏艺术的基本常态。老话说,不走帅必走奇。帅和奇都是博人眼球的妙法,但是它要有个度,什么度呢?就是要能引导观众进入作品 的境界,有所理解和感恬。
  艺术,在其探索的过程中还具有实验性质。这些作品或许尚不成熟,但是就其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而言,如具有一定前瞻性,并且已经在定的领域内起到领潮作用,这样的作品往往也会成为评委眼中瞩目的对象。
  
  六、观看作品的技巧是否娴熟、有否难度
  过去十多年前得奖的画面,今天看来都成为常规手法,想要获得高质量的艺术价值,在技巧和手法上必须具备超人的娴熟,显示出一般摄影师不易做到的难度。例如,我国摄影最高奖项——金像奖得主石广智,为什么能接连三次夺冠?分析起来,可以说出许多长处,但其中征服评委会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每次作品都有相当难度的新套路。第一次他的《花非花》,采用影画合成;第二次他的《竹颂》,采用虚实结合的多次曝光;第三次他的《都市印象》,拍摄镜面半透明。石广智的作品总是与众不同,给人崭新的视觉享受。
  
  七、观看作品能否产生社会反响、经得起历史考验
  评介文艺作品,当然要倾听摄影行家和领导的意见,但真正的权威是人民群众以及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所以,我们评选摄影作品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反响、群众呼声。所谓社会反响,就是要近看广大老百姓是否欢迎远看人民会不会流传它,预测将来在历史上是否能站得住。有了这两条的统一就能成为经典作品。
  社会反响必须和历史考验相结合才能准确判断是否是精品、珍品。因为有的作品可能风光时,骗得媒体好评,但放长远衡量就昙花现;但也有的作品,由于受时代局限, 时难于获得评委会的多数票,甚至有争论,有前瞻目光的评委就要使用“个人推荐奖”的权利,保护暂时的少数,让其最终博得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国家的嘉奖。
  上面讲的七条是比较全面的要求,不可能所有作品都能做到,评委们会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评议取舍,要想入选和得奖,总得设法尽量多占几条吧。
  
  摄影评选能否做到公正
  
  这是参加者最担心的事情。世界上虽说任何事情难于绝对的公平,但是制定出相应的规则,相对的公平是人们能够做到的。应该相信绝大多数评委是能秉公投票的。
  从某种意义说,最后质量既取决于来稿,同时更取决于评委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所以要把摄影赛事办得好,第,要制定规章;第二, 定要选择照章办事、有公信力的人当评委。
  我认为当好评委: 不能搞以权谋私,或为亲朋知交、小团体拉票和打高分;二不能以个人爱好替代评审标准。艺术家往往个性强,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对创作是好事,但评判他人作品时必须要有百花齐放的雅量,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东西应该多看几眼。
  如何保证评选的公正?透明评选的过程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网络的普及与便捷,无疑为实现评选过程透明化、公开化提供了可能性。作为评委,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参展者及社会媒体监督和批评,有了广大参与者和爱好者的监督,评委就会更认真、更公正地投票,避免自己看走眼,露怯。
  最后,我作为摄影评委,对广大积极投稿的摄影爱好者说几句心里话。举办影展本是为了加强交流、繁荣创作,所以,一希望大家不要“跟风”,要拿与众不同的作品,促进创新;二要放平心态,不以成败论英雄,得奖不骄狂,落选不气馁,多看别人的长处,通过竞赛相互学习,大家才都能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注①: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其他文献
这些年,在民间收藏市场上的老照片一直在升值,清末民国的旧照片,从没人要的废品,历经几元、几十元的过程,价格一路攀升。而这一、两年在拍卖市场上以郎静山的作品为代表的一批老照片得到认同——平均价格十几万,一些前卫艺术家以照片为媒体的作品也是行情越来越好,加上国际照片拍卖市场的利好消息,国内收藏领域开始青睐摄影作品。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时常感到一股影像市场的波涌,以年底华晨拍卖照片专场为标志,照片好像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生命最完美的存在方式,是人类至高至善的理想境界。  党中央在“十六大”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描绘出文明健康社会的美好愿景。11月10日在中国文联八代会、中国作协七代会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深刻阐述“和谐社会”的本质,号召广大文艺家以讴歌时代、服务人民、开拓创新为已任,共建“和谐文化”,塑造“民族之魂”。  这是一段崭新的文学艺术的历史篇章
我对一些黏滑尤其是有丝的鼻涕状的食物又厌又爱。比如秋葵、小奶芋等等。我可不像《蓝色女孩》中阿黛尔一样,喜欢吃自己的鼻涕嘎巴。我一方面讨厌鼻涕样子的食物,一方面喜欢黏滑的口感。至于味道,好像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啥味道。  2019年秋天在绍兴小驻,周末去附近的乡下闲逛。远远地看到一块田中间靠近电线杆的地方,站立着一排一人多高的叶子植物,像向日葵,没有向日葵的瓜子盘,叶子也没有向日葵的大。我的农作物见
达盖尔的金属版正像摄影术,是最早在全世界流行起来的摄影方法,对摄影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它的优点是影像清晰,缺点是每次只能得到一张金属版照片,而且金属版的价格昂贵。当年还有塔尔波特的克罗法摄影术,在纸上拍摄负片,再从这张负片上得到多张照片,但是图像不够清晰。如何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先拍摄出清晰的负片,再印制多张高质量的照片。困难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纸质负片的质量问题,由于纸的表面有许多微小的颗粒
2008年的金融风暴袭卷了全球,经济的衰退让这个冬天格外的冷。而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商业摄影在这样一个寒冬,今后的路要怎么走呢?  前不久,中国商业摄影高峰论坛,汇集商业摄影师汤辉、范华、李楚益与广告公司代表独白、阿峰和媒体代表吴晓东一同探讨了这一话题。    预算少,因此片子的质量才会大打折扣,制约摄影师的发挥?  汤辉(以下简称汤):预算少的问题在我们公司比较少见,但我个人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主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经过超长待机的假期后,各大高校终于陆续迎来了秋季新学期。此次的开学与以往不同,受新冠疫情影响,学校方面采取分批开学的方式让同学们以最低的风险安全抵达校园。商大的全体教职工都将同学们的安全返校列为头等大事,并且早已悄悄展开了同学们返校的准备工作,从安全到卫生各个方面消除了学生的顾虑。   在綠叶渐渐被秋风吹褪色时,哈尔滨商业大学校园内拉起了欢迎同学平安回家和宣传疫情知识的红
编者按:作为北京奥运村环境装饰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日华人摄影家周剑生的世界遗产摄影及油画作品在7月27日至9月27日期间被奥委会采纳,陈列在北京奥运村办公区、会议室、贵宾厅、信息中心及各国代表团长室等重要场所。据悉,获准在北京奥运村内陈列个人摄影作品,仅此一例。        天坛祈年殿  奥组委认为:“周剑生的摄影作品水平高,所拍摄题材非常符合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福伦达这个品牌的相机对于相机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在如今这个数码横行的时代里,福伦达还时常会推出一些单反相机及旁轴取景相机。不过双镜头的福伦达相机就不太多见了。北京李先生家中便收藏有这样一架双反相机,我们请王宗藩先生来谈谈它的历史和价值。    历史综述    福伦达超级B型(voigtlander superb)相机生产于1933年。名称中的超级B型是相对于福伦达更早些时候生产的简易型的Brill
随着数码单反相机价格的不断降低,高级消费类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速度日渐缓慢。事实上,由于这类相机具有功能丰富、便于携带的特点,所以仍受到大量摄影人的关注。佳能G9便是一款颇受业内人士青睐的优秀机型。  爱拍数码照片的人总离不开笔记本电脑,为了把两件宝贝都带上,我添置了国家地理NG2475型外影包,东西都装进去了,每天背来背去,“沉重”的问题又出来了,于是琢磨着再买台小的袖珍数码机,白天朋友中打探,夜
民俗摄影越来越火,一是拍的人多,二是获奖的数量多,再加上近年来旅游的兴盛,户外运动的广泛开展,因而拍摄民俗就成为众多摄影人热衷的追求。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民俗摄影中存在很多认识问题,需要及时澄清和说明,才能确保民俗摄影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什么是民俗摄影    同风光摄影一样,民俗摄影也一直是在繁荣的形势与不断的质疑中交错前行,拍什么才算是民俗?民俗的定义长期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广义地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