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易“青睐”中老年人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有中老年人感觉自己有烧心或反酸症状,这时候,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已经“青睐”您了。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反酸、胃灼热感(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部分病人还可伴有食管外的表现,如非心源性胸痛、哮喘、慢性咳嗽、声嘶、慢性声带炎、咽喉炎、吸人性肺炎、肺纤维化,甚至龋齿等。因此,胃食管反流病病人到呼吸科就诊的事屡见不鲜。
  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反酸:于餐后、躯干前屈或夜间卧床睡觉时,常有酸性液体或食物从胃、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此症状多在胸骨下烧灼感或烧心发生前出现。
  其次为烧心感或疼痛,这也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症状多在食后1小时左右发生,可放射到肩胛区、颈、耳或上臂;或在身体前屈、仰卧或侧卧、剧烈运动时诱发;直立位或服制酸剂后症状可消失。过热、过酸食物可使症状加重。
  咽下困难的感觉症状较前两种症状少见,初期常可因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出现间歇性咽下困难;后期则可由于食管瘢痕形成狭窄,烧心感或疼痛逐渐减轻而为永久性咽下困难替代。进食固体食物时可在剑突处引起堵塞感或疼痛。
  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可导致食管狭窄、出血等。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原因是由于食管对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引起攻击因子酸以及胃蛋白酶、胆盐、胰酶等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的结果。
  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发人群有以下几类。
  (1)中老年人。目前普遍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国内调查显示,30岁以上者的反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者;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60—70岁达到高峰。一过陛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是近年研究发现影响中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在正常情况下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食物进入胃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是指在非吞咽情况下括约肌出现自发性松弛,而且松弛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松弛的时间。因此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
  (2)男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调查显示其男女发病率为2.4:1。
  (3)肥胖。肥胖是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状发生的中度危险因素。超重是胃食管反流病病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对西班牙全国人口中随机抽取的2500名40一79岁的被调查者进行电话访问后发现,短期(1年)内的体重增加与该病症状显著相关,体重增加越多,越易出现反流、烧心等症状。
  (4)吸烟。经常吸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台湾曾进行一项研究,对455名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检出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其中50%的人吸烟,平均20支/天。
  (5)饮酒。很多研究发现,饮酒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调查发现,每周饮酒7次以上与频繁的反流症状相关,大量饮酒与有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相关。
  (6)裂孔疝。食管裂孔疝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令人注目。大的食管裂孔疝常伴有中至重度的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可降低胃食管交界处的张力,增加胃底的感觉刺激以至触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患者随年龄增加(尤其是50岁以上),膈食管韧带萎缩、松弛,发生食管裂孔疝。长期腹腔内压增高是诱发食管裂孔疝的因素,如妊娠、肥胖、慢性便秘及剧烈咳嗽等。
  (7)精神因素。心情抑郁和有沉重生活压力的人易患本病。而劳累、精神紧张、生气都与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关系较大,提示心理压力可能是其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当医生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进行放松训练时,病人不但反酸症状明显减轻,而且食管酸暴露的时间也缩短;而反之,当病人的焦虑、抑郁、强迫症等负性情绪升高时,病情随之加重。
  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胃食管反流病的确诊并不难。病人详尽细致的病史有利于医生诊断,另外,x线、内镜、食管测压、pH监测及Bern-stein灌酸试验等检查方法均有助于明确诊断。
  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不要着急,可先采用内科保守疗法。药物治疗多采用抑酸剂和促胃肠动力药联用。抑酸药可选用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能减少24小时胃酸分泌50%~70%,疗程8—12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抑酸作用更强,疗程4—8周。促胃肠动力药以莫沙必利、多潘立酮为好,疗程8—12周。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慢性复发倾向,复发率可高达70%一80%。为减少复发,上述药物往往需要长疗程维持。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既有利于治疗疾病,还能减少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首先要戒烟戒酒,少食多餐,饭后不要很快躺下睡觉,最好2~3小时后再休息。为了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避免睡前2小时进食;注意减少一切影响腹压增高的因素,如肥胖、便秘、紧束腰带等;避免进食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减低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像水果等甜食对胃的刺激相当大,容易引起反流。
  药物方面也要注意,中老年病人因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减退,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如同时合并有心血管疾患而服用硝酸甘油制剂或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可加重反流症状,应适当避免。支气管哮喘如合并胃食管反流可加重或诱发哮喘症状,尽量避免应用茶碱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多巴胺等)。
  胃食管反流病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往往需要长期治疗。病人的反复就诊及重复检查,对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很大负担。俗话说“防未病甚于治已病”,如何能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下面几条建议可助中老年朋友远离胃食管反流病。
  (1)生活规律,起居有序,晚上不熬夜,晨起不赖床。
  (2)保持良好的心态,多与他人沟通,学会释放压力。
  (3)三餐饮食有度,减少脂肪摄入,脂肪可延缓胃排空,刺激胆囊收缩与分泌,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烹调以煮、炖、烩为主,不用油煎炸。
  (4)增加蛋白质摄入,刺激胃泌素分泌,使食管括约肌压力增加。因此食物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蛋白质,例如瘦肉、牛奶、豆制品、鸡蛋清等。
  (5)饮食宜少刺激性,少吃巧克力、甜食,烹调少用香辛料,如辣椒、咖喱、胡椒粉、蒜、薄荷等。
  (6)少喝酸性饮料,戒烟酒,以防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下降,尤其是烈性酒可使食管蠕动收缩的频率下降。
  (7)减少进食量,饱食易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进食应细嚼慢咽,少量多餐。晚餐尤其不宜饱食;睡前4小时不宜进食。
其他文献
人说“屁是人生之气”,但是如果放屁太多,是不是也不是好事?  的确如此。放屁本身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但如果放屁过于频繁以及经常放臭屁,有可能提示身体异常。  比如脾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摄入太多难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了一些会产生气体的食物如地瓜、洋葱、土豆,摄入过多含乳糖的食物(乳糖在体内会被分解形成二氧化碳,通过放屁排出),暴饮暴食、狼吞虎咽以及吃过多的辛辣食物。  一些場合
近日,國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与此同时,国家烟草专卖局以及北京市相关监管部门也迅速展开了电子烟的清理整治行动。  截至目前,部分电子烟企业已经在自建网站撤销了电子烟产品的销售链接,十余家电商平台已下架全部电子烟产品。据国家烟草专卖局调查,目前国内电子烟市场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产品存在不安全成分添加、烟油泄漏、劣质电池等严重质
〇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免疫力  免疫力,包括人体固有的自然免疫和后天获得的获得免疫。自然免疫的机制是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并分解进入人体的病毒和细菌等异物,自然杀伤细胞能够发现并击挫被病毒侵袭的细胞以及癌细胞。藤田教授指出,获得免疫的重磅武器是抗体,新冠病毒的抗体,可在病毒侵入机体3~7天形成。而在抗体形成之前,只有依赖自然免疫力与病原体抗争了。自然免疫力如此强大,可使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呈现无
如今流行“反向运动健身”,比如倒立、倒走等,都成了一些健身爱好者的首选。可有关专家提醒,倒走虽然不错,但未必适合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老年患者。  “倒走”是近年流行起来的健身方法,其推崇者认为,由于我们平时都是固定某个姿势的运动,而反向运动可以让平时得不到锻炼的部位得到锻炼。比如总是低着头伏案的人容易有颈椎病,所以他们就适合多抬头,让颈椎反方向活动从而得到放松;又比如我们平时
当人体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或超过9小时,均会对视觉记忆和反应时间等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人员根据来自英国生物银行及国际老年痴呆症基因组学项目近40万参与者的数据进行测试。其中,有关视觉记忆的测试结果表示,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人,每少睡一小時,其犯错率将增加5%;那些睡眠时间超过9个小时的人所犯错误更多,即每多睡1小时,犯错率增加9%。平均而言,每天给测试者增加1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那么视觉记忆测试
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撰文称,一项新研究名为“人脑/云界面系统”,可将纳米机器植入人体,实现与网络的实时连接。這种系统由神经纳米机器人调节,可使个体有能力在云端即刻获取人类积累的一切知识。未来学博士伊恩·皮尔逊曾提出人类的长生不老不是通过自身躯体实现的,而是通过把大脑与人形机器人结合实现的。  但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张军平教授则对此持不同
春天,百草萌芽,大地复苏。人们纷纷脱去厚重的棉衣,踏青赏景,休闲放松。中医认为,肝与胆相为表里,开窍于目,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有贮藏和调节血液、排毒的功能。风为春季的主气,春季容易风邪犯人,直接伤害肝脏。人们要保护好肝脏,以免肝脏受损。因此春天容易伤肝,是要特别护肝的季节。在此,从衣、食、住、行四方面为大家送上早春护肝的小贴士。  衣 春季气候变化较快,早晚温差明显,此时不应急于脱去厚重的冬衣,特
“类风关”患者冬季如何做好自我保健?  我今年62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二十余年。每年冬季一到,我的双手指关节就开始肿胀、疼痛,阴雨天气症状更加重。各个指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敏,尤其是在晨起时更明显。请问像我这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冬季如何做好自我保健呢?  湖南 刘雅琴  刘雅琴读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是一种以累及全身小关节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遗传、感染、内分
专家介绍  杨惠林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微创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我父亲67岁,3天前开始左面部有灼痛感,后来出现小水疱,被诊断为“带状疱疹”。过去听说带状疱疹长在腰部,为何面部也会患这种病?  重庆 郝友平  郝友平读者: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年幼时初次感染后表现为低热、皮肤出现丘疹,即水痘。愈后病毒未完全杀灭,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在神经组织内。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一旦受到着凉、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