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发展,曾对苏联、东欧实行军事封锁,将橡胶列为禁运物资。1949年初,新中国将要诞生,苏联领导人热切盼望我国能生产橡胶。毛泽东回答:打算试种。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前方空军、炮兵、运输兵急需轮胎,地面部队急需雨衣、胶鞋,后方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也急需干胶。
形势逼人,党中央、政务院迅速作出“一定要建立我国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指定陈云副总理主持此项工作。党中央决定在广州成立华南垦殖总局,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任局长,直接指挥种植天然橡胶。任务紧急,戎马一生的叶剑英迅即带领一批林业和橡胶专家,以及1000多名农林院校的师生,奔赴广东高州和雷州半岛进行实地勘察。叶剑英像指挥作战一样,带领勘察队,拿着地图,从北纬22度起,由北向南,沿着高州、湛江一线,逐段勘察地形,调查森林资源、气温、湿度、土壤结构。他们穿林爬坡,翻山越岭,细致地搜寻橡胶林的历史踪迹。
一天,勘察队在北纬22度的高州县城附近,突然发现有3株橡胶树矗然而立。叶剑英如获至宝,惊喜万分。他抚摸着胶树对勘察队说:“这三株橡胶树说明,从这里开始一直向南,都可以种植橡胶树。”这一发现,为破除北纬18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国际传统理论提供了可靠依据。随后,勘察队在茂名县又发现一些生长了一二十年的老胶树,在徐闻县甚至发现200株橡胶树。大家欢呼雀跃,创建橡胶生产基地的信心和决心空前高涨。叶剑英立刻向中央报告这一系列喜讯。
中央军委随即下令抽调2万多解放军官兵,组建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和一个独立团。
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建设橡胶基地不仅要垦荒整地,还需要有种子育苗。由于帝国主义严密封锁,我们缺少种子育苗,只能从已找到的老胶树上采集种子。而这些胶树所在地早已荒芜,周围杂草丛生。为了采集种子,屯垦战士往往昼夜蹲守在胶树下,一旦听到种子成熟的爆裂声,大家就迅速围着草丛搜寻种子,然后细心包好,赶紧送往苗圃精心培育。当时,屯垦植胶部队的口号是“种子赛黄金”、“一粒种子一两黄金”、“人在种子在”、“人在胶苗在”。大家像保护生命一样爱惜种子和幼苗,因为那里面珍藏着我国橡胶生产基地的希望。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云南加紧建设另一个橡胶生产基地。中央除从华南垦殖总局抽调570多名干部和职工,赴云南组建和充实热带作物局外,又责成军委调2万多解放军官兵,外加下放干部和湖南移民,先后在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垦荒植胶。
天然橡胶栽培、管理和制胶的科技含量较高,为此,党中央在调动解放军组建林业工程部队的同时,又从各地选调林业科技人员到云南、海南岛组建热带作物研究所。
由10万转业官兵为骨干、吸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年组成的30万垦荒植胶大军,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的莽莽热带雨林里。他们在南国边疆先后建起橡胶农场200多个,种植橡胶200多万亩。在多年生产实践中,科技人员和屯垦植胶官兵紧密配合,认真研究华南台风和寒流活动规律,及其对橡胶栽培、生长的影响,采取相应科学对策,终于在国际橡胶专家权威断言的“禁区”内,研发出一套适合我国华南气候特点的橡胶栽培和管理技术,使我国天然橡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种植面积名列世界第四,产量名列世界第五。如今我国已跃居国际橡胶生产大国之林,而且是唯一在北纬18~24度地区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家。
责编/玉坤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前方空军、炮兵、运输兵急需轮胎,地面部队急需雨衣、胶鞋,后方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也急需干胶。
形势逼人,党中央、政务院迅速作出“一定要建立我国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指定陈云副总理主持此项工作。党中央决定在广州成立华南垦殖总局,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任局长,直接指挥种植天然橡胶。任务紧急,戎马一生的叶剑英迅即带领一批林业和橡胶专家,以及1000多名农林院校的师生,奔赴广东高州和雷州半岛进行实地勘察。叶剑英像指挥作战一样,带领勘察队,拿着地图,从北纬22度起,由北向南,沿着高州、湛江一线,逐段勘察地形,调查森林资源、气温、湿度、土壤结构。他们穿林爬坡,翻山越岭,细致地搜寻橡胶林的历史踪迹。
一天,勘察队在北纬22度的高州县城附近,突然发现有3株橡胶树矗然而立。叶剑英如获至宝,惊喜万分。他抚摸着胶树对勘察队说:“这三株橡胶树说明,从这里开始一直向南,都可以种植橡胶树。”这一发现,为破除北纬18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国际传统理论提供了可靠依据。随后,勘察队在茂名县又发现一些生长了一二十年的老胶树,在徐闻县甚至发现200株橡胶树。大家欢呼雀跃,创建橡胶生产基地的信心和决心空前高涨。叶剑英立刻向中央报告这一系列喜讯。
中央军委随即下令抽调2万多解放军官兵,组建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和一个独立团。
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建设橡胶基地不仅要垦荒整地,还需要有种子育苗。由于帝国主义严密封锁,我们缺少种子育苗,只能从已找到的老胶树上采集种子。而这些胶树所在地早已荒芜,周围杂草丛生。为了采集种子,屯垦战士往往昼夜蹲守在胶树下,一旦听到种子成熟的爆裂声,大家就迅速围着草丛搜寻种子,然后细心包好,赶紧送往苗圃精心培育。当时,屯垦植胶部队的口号是“种子赛黄金”、“一粒种子一两黄金”、“人在种子在”、“人在胶苗在”。大家像保护生命一样爱惜种子和幼苗,因为那里面珍藏着我国橡胶生产基地的希望。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云南加紧建设另一个橡胶生产基地。中央除从华南垦殖总局抽调570多名干部和职工,赴云南组建和充实热带作物局外,又责成军委调2万多解放军官兵,外加下放干部和湖南移民,先后在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垦荒植胶。
天然橡胶栽培、管理和制胶的科技含量较高,为此,党中央在调动解放军组建林业工程部队的同时,又从各地选调林业科技人员到云南、海南岛组建热带作物研究所。
由10万转业官兵为骨干、吸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年组成的30万垦荒植胶大军,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的莽莽热带雨林里。他们在南国边疆先后建起橡胶农场200多个,种植橡胶200多万亩。在多年生产实践中,科技人员和屯垦植胶官兵紧密配合,认真研究华南台风和寒流活动规律,及其对橡胶栽培、生长的影响,采取相应科学对策,终于在国际橡胶专家权威断言的“禁区”内,研发出一套适合我国华南气候特点的橡胶栽培和管理技术,使我国天然橡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种植面积名列世界第四,产量名列世界第五。如今我国已跃居国际橡胶生产大国之林,而且是唯一在北纬18~24度地区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家。
责编/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