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判分老师

来源 :高考金刊·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sgh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板斧”我们关注的是写作者的“嘴巴子”,“第二板斧”是“脑瓜子”,“第三板斧”就要关注“脸巴子”了。作文的“脸巴子”就是作文给阅读者的整体感知效果,既包括表层的文面视觉效果,也包括里层的文理思路效果。
  作为一名多年高考阅卷老师。我必须负责任地告诉你:你一定要注重“脸巴子”,要学会取悦判分老师!取悦他人不就是阿谀奉承,而是胸襟宽广的表现。你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你必须为了分数而取悦判分老师。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章的分数是由作者的作品和读者的接受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人都有“护短”的心理,作文得低分绝不是判分老师有眼无珠。高分作文从来都是有理由的。
  
  一、从内容上取悦:义理、考据和辞章
  
  清代桐城派的观点对我们有帮助,好文章里的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都应该是上乘的,否则,再好的招数都不能挽救你的分数。
  义理优劣,既包括立意的高下,也包括文理推断是否合乎逻辑。考试作文,阅卷官更关心的是前者。2010年高考重庆卷作文是命题作文,题目为《难题》,我们不能把“难题”机械地理解为“不容易解答的题目”,而只能理解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难以处理的事情”。聚焦“问题”或“事情”,就有高下之分了。你可以说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有学习上的,有生活中的,对于“难题”我们无法逃避,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最终解决“难题”。如果这样立意,很容易显示出我们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无暇顾及他人,就显得低幼了——因为阿卷官很容易滑人以成人的思维来考量考生的窠臼,你岂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从大处来聚焦“问题”或“事情”,那么,一个国家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会遇到“难题”,甚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也面临着环保的“难题”。从这样的角度立意,就能体现出一个考生的国家责任、国际视野和宇宙意识,心胸境界无疑要阔达得多,也容易打中阅卷官的回音壁。立意高低不同,分数高下立判,你难道不该择用高境界的立意来取悦判分老师吗?
  考据即论据,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作文最忌讳翻来覆去空泛抽象的议论,你一定要有支撑力极强的论据,论据还要丰富,而且要能简略地复述它。这里有一个技巧,就是你一定要力避俗滥。当下考试作文里太多的屈原跳江了,太多的苏轼在黄州受挫了,太多的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太多的许三多搞士兵突击了,不仅让阅卷老师审美疲劳,更咬噬着阅卷老师的耐心。论据俗滥的作文被判低分在所难免。所以,你要另辟蹊径。去搜罗一些阅卷老师不清楚但又似乎了解的事例,比如鲁迅也会爱钱,巴金也曾说谎,李白也要狎妓。还可以记住一些正面语境下不那么公开宣传的人物事例,比如曾国藩、纳兰性德、曹植。反面人物的材料说不定也能派上用场,所以希特勒这样的坏蛋你也该积累点材料。还有一招不敢轻易推荐你去用,就是去读点希腊寓言和西方的名人轶事。我怕的是你把那西方的人名给搞混了,如果你不怕那些名字饶舌,也可以积累点,这正是一些阅卷老师欠缺的。也许会突袭成功。陌生引发兴趣,疏离产生美感,这规律你我都得遵从。如果你非要把当下的人事物拿来做论据,我奉劝你必须站在一定的文化高度来加以个性化的评析。虽然用当下的人事物进作文显得你关心时事没死读书,但因为流行的东西往往忽焉消逝,除非它的文化含义已经没有争议,我建议还是小心为上。
  辞章涉及语言、章法和风格等方面。写作文的人语言功力要强,丰富的词汇和灵活多变的句式永远是好文章不可或缺的,好词佳句当然要尽量用,成语俗语不妨信手拈来。据我的经验,开篇五行之内你的语言还是贫乏无味的话,你只能自甘失败了,因为用词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句式僵硬的文章只能让人生厌,而阅卷老师没有时间等待你,不管在后边你埋藏了多么精彩的语段。章法上,缺乏条理、拖沓冗长的语段会让人不想读下去。如果语言和章法都劣质,那文章就面目可憎,要想攫取高分是不可能的了,
  粱简文帝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我们在考场上写文章就是要放得开写出自己的个性来,行文时大开大合易取胜,纵横捭阉能服人,高蹈高调也受欢迎,蹑手蹑脚就恰恰不讨人喜欢了。
  
  二、从结构上取悦:凤头、猪肚和豹尾
  
  有了好的内容。再说如何装内容的问题。作文的结构布局务必投机取巧。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的比喻,这对我们处理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是有启发的。
  没有哪个写文章的人不重视文章开头的,我要提醒你两点:1.“凤头”的要义在吸引眼球,叫人非读下去不可;2.入题要快,开门见山永远胜于绕山绕水。因此。“求深”“求美”和“求简”就至关重要,否则就不是“风头”了。
  求“深”,即求深刻。只有立意深刻的文章才可能有深刻的开头。而所谓深刻,是指具有哲理意味或含蓄深邃,因此,你必须要用上我们在“第二板斧”里所说的思考工具。比如写《难题》吧,有考生开篇第一句就说:“难题不难,难的是自己。”这就深刻。清代文人彭端淑的《为学》一文,开篇写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走的都是哲理求深的路线。
  求“美”,即求美感。语言有三美:义美、形美和音美。“深刻”往往义美,不再赘述。音美是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般的考生做不到。形美要求有好的句式,就可以学,其中,三比句式(排比、对比和比喻)就是大家所推重的,不妨大力采用。如《难题》,有考生这样开头:
  例1 当失落的精神如同泻了一地的水银,我手捧着人类生存的难题,站在历史枝头回望。企图在史书的扉页中寻找难题的解答。
  例2 难题是一株氤氲着哲学香馨的兰草,需要人把力量与坚持和着智慧的闪烁,化作甘霖来浇灌。她绽放出的美与收获是人对自我哲学化的认识与升华。
  求“简”,即求“简洁”。开头只能言简意賅,三行字过后还找不到切题的语言。阅卷老师就会生气的了。值得提醒的是,文章主旨句必须言简意賅。最好独立成段,以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不少考生在考前背诵一些精彩的语段作为开头(或结尾)的备用,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这些语段虽然不是“万能”,但可以在考场上让你节约打开思维的时间。
  “猪肚”要求考场作文的“度”要足,“份儿”要够。文章立意若是着眼于“理”则论述要充分,着眼于“情”则抒情要充沛。“理”要充分靠“辩”,“情”要充沛靠“煽”。为此,我建议你在议理时不妨正反论述,最好逐层递进,至少要言之凿凿事实胜于雄辩。苏洵的《六国论》可以作为范例。为了证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论点,苏洵从赂秦者和不赂秦者分述之,且将设想中不赂秦的情况与赂秦的现实作对比,再从古今类比的角度多次辩论,使其论述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若要抒情,就应该走“极端化”道路,哪怕话说过了头。“山无陵,江水竭,冬雷阵阵夏雨雪。乃敢与君绝!”明显是在赌咒发誓等于没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再沉默中灭亡”是愤激之语,“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只能反着理解……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是相反的,越是违反理性逻辑的往往更符合情感的逻辑,也更能打动阅读者的心灵。
  据说豹子的尾巴是很有力的,可以将对手一下子扫倒在地。考场作文制造“豹尾”就是为了彻底征服判分老师,使其意犹未尽还要从头再读,使其浮想联翩还要帮你补位思考。要么打中判分老师理性思考的神经,要么触及他情感爆发的关口,切忌虎头蛇尾草率结束。例如《难题》的结尾(前一个重“理”,后一个重“情”):
  例1 我们需要用新的生气,去唤醒那些深眠的精神,做一个时代的难题解答者。从虚妄中生出超越虚妄的希望,为这个时代交出一个最完美的解答。
  例2 这个难题。是所有人的难题。而我愿用一生,用我的所有去追问,去解答。我愿我的生命是艺术家的生命,用一生去解这个难题,让我的生命化为结晶。
  总之,写文章是讲究技巧的,往大处说,技巧是为了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往小处讲,技巧是为了不使阅读者反感。如果你的文章第一段话就让人禁不住要读下去。而读完最后一段还使人回味无穷,那高分也不得不给你了。
其他文献
《高考金刊》:您好,胡处长。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重庆2011年的高职单招跟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胡斌:今年高职单招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招生生源类别和计划比例明确划分。今年的高职单招将按照普通高中生和中职学生分类确定招生的方法,招生计划总数为6300名,其中30%的名额招收中职学生。而以往则是公布统一计划,根据生源情况录取。这一点变化,对优秀的中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往年
期刊
对于黑龙江的—位妈妈来说,2011年12月8日深夜,已经变成了“永夜”,因为那个深夜,她的儿子纵身—跳,把自己17岁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黑暗里。这个网名为祝小约的孩子在感觉自己无法考上理想的学校——中国传媒大学后,跳楼轻生了。在我们身边可能很少有这样极端的例子,但随着高考临近,很多同学也烦恼频现:不知该怎么学习了,失眠了,脾气暴躁了,想退学了,迷茫了,绝望了……究其根源,其实都是畏惧高考惹的祸。  
期刊
期末,是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的过渡阶段。一轮复习以夯实基础为主,二轮复习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解题能力为主,将化学知识按六大块(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化学实验)进行综合复习。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期末考试,仍然以基础考查为主,适当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复习中,同学们要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整合重要知识板块,方能用较短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效果。
期刊
找出语段特色 明确鉴赏角度    某一语段之所以要求考生来鉴赏。是因为它在某一点或某些方面比较有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词语运用、句式选择、手法使用、写景角度、语言风格。  词语运用是指这一语段有无运用比较巧妙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妙在何处:句式选择是指这一语段在句式(整散句、长短句)选用方面有无特色,其效果如何:手法使用是指这一语段是否使用某一种或几种修辞(表现)手法,其作用是
期刊
相约《金刊》,不见不散    不知不觉,和你相识已经一年了。初识你是次意外,但从此,我便多了一位良师益友。每次相遇,我都收益颇多。  打开第一页,熟悉的“刊首语”每次都带给我不同的感悟;伴着“高考日历”,迎接未来高考;看“人物专栏”,状元每次都给我不一样的鼓励;览“大学风云”,了解大学的独特魅力;专题部分那些经典的讲解让我受益颇多。  现在,每个月末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因为《金刊》就要到我怀抱中啦。
期刊
“科技是第—生产力”。一位伟人用这句话来概括这个时代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我们每天打开电视电脑,乘坐交通工具,甚至一饮一食,无不渗透着现代科技的成果~虽然大部分人并不会意识到这点。某些环保极端主义者标榜的“天然”,更是完全依赖于现代科技的支撑。《易》中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正好是当代科技和人类关系的—个写照。下面让我们从几个具体的方面来看看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进步。
期刊
什么是理科,什么是工科    许多同学很容易把理工科混为一谈,应该说它们之间有联系。但是存在着区别。首先我们看“理”和“工”的含义。理科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因此,理科是科学的生命。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理科培养目标是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期刊
镜头一:财經类院校    财經类院校数量众多,阵容强大,仅公办本科院校就有近五十所。这些院校遍布大江南北,粗粗划分,财經类院校可以筛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国字号”院校。这层院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创办时间长,校龄都在四十年以上,其特点是:名气响亮、师资雄厚、财大气粗。在社会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如中央财經大学、上海财經大学、西南财經大学等。      第二层:省属地方院校。这层院校多是上世纪八
期刊
三年磨一剑,宝剑出鞘的时刻临近了,但锋指何处呢?自己最适合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该优先考虑学校还是考虑专业?越是高考接近,对志愿填报的思考与抉择就越让人紧张。其程度甚至不亚于考试本身。  每个同学都希望选一个最好的专业,干一个最好的职业。而对于同学们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即:符合自己的兴趣——“我喜欢”、适应自己的性格一“我适合”、匹配自己的能力——“我胜任”。因此,尽早进行必要的职业与兴趣、性
期刊
一、有意练功    十年磨剑为一考。同学们十年寒窗。走到高三,高考前有限的几次大型考试,每一次都很难得,对同学们磨砺自己考试技能,增大考试胜算意义尤重。因此,同学们要把握这一机会,有意练功,精心练功,刻意练功,力争发挥期末考试培养应试技能和提升应试水准的最大功能。  有意。就是把这次考试放在心上,精心谋划这次考试,认真处理好考试的每个环节。力求考试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善,力求对考试过程的驾驭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