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解读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儿童的道德教育抓起。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以人为本,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塑造了新型的教材观,真正为儿童的道德教育开创出了新范式。
  儿童道德教育,一直以来是中国中小学教育的难点。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新要求,要求新时期的儿童道德教育,要致力于将儿童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法治精神、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解决儿童道德教育的难点和适应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要求,新的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在道德教育的儿童化、社会化、生活化、实践化、法治化和品格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新探索。
  下面,我们以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从教材更名的课程定位、教材编写的基本逻辑、教材内容的道法精神、教材设计的儿童本位等四个方面进行诠释。
  一、教材更名的课程定位
  2016年秋季开始,新的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正式进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这标志着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名称的改变,不仅是课程对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直接回应,而且也是落实党中央决策行动的具体体现。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课程”[1]的总体精神要求,由于法治教育必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所以中小学法治课程就成为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将中小学法治教育落实到实处,教育部2016年专门拟定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该大纲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2]结合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3]从中就能基本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定位:首先,从传承关系上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先前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继承。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本位,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品德,根植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其次,从学科本质上讲,《道德与法治》教材从以往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的本质内涵上来,真正鲜明地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支撑道德”的道德与法律主体思想。诚如成尚荣先生所言,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中央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的治国理念,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与特点,在学理上是站得住的,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特色。[4]最后,从课程育人上讲,道德与法治中的道德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为根柢,法治是需要以习惯规则教育、生活实践教育、法治信仰教育为支撑,从而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
  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起始时期,儿童道德教育至关重要,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可偏废。一方面,既要着重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个人人格完善的品德培养;另一方面,更要强调法治理念、法治意识、法治价值与法治信仰等法治素养的根植培育。唯其如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为新时期儿童道德教育开创了新局面,构建了新范式。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逻辑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写,真正反映了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本质。
  (一)教材主体上,创生了暗合个体认知的“我到你推及到他”的人本逻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视野的拓展,刚入学的小学生需要在认识自我的同时,逐渐学会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系。基于这一认识,新的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遵循了“由我及人”的人本逻辑,即由认识自我,到认识你,再到结识更多的小朋友—“他”的人性固有逻辑。这样以来,统编教材的重点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还要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知识工具主义与人性功利主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探索过去、现在与未来构成的纵向关联和由我、你、他构建的横向共在关系。纵向的时间与横向的人本在统编教材中交集,时间规定了教材的时空跨度,而人本则定义了教材的关系属性,二者最终还是由小学生构成的人本决定的。人本的社会性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自我品德的形成。
  依据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定位,根据小学生的基本认知、生活经验和育人要求,一年级教材的整体框架是围绕着“自我—校园—家庭—天气—大自然”的逻辑线索进行编排的。如一年级上册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单元主题,下册则设定了“我的好习惯”“我和大自然”“我爱我家”“我们在一起”等单元主题。这种人本逻辑,体现的是以自我为本位、由小我推演到你再拓展到他的人际间的共在关系。
  (二)教材内容上,构建了契合学生体验的“生命—生活—生态”的圈层逻辑
  在编写内容上,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改传统的道德教育与个体生活割裂的状态,改变了过去一味地强调道德价值至上与生命个体对道德规范的服从,导致了将生命个体置于传统和秩序之下,从而忽略了个体生活的独立价值。为此,《道德与法治》教材从三个方面构建适应小学生发展的圈层逻辑:首先,从生命本真开始,循着生命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构建了“我的自我初步认知”的生命圈层逻辑。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这一单元主题,就是从我的初步认知开始,让每一个小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知道我是一名小学生,并用“人不学,不知道”的经典强调小学生肩负的学习重任。其次,从儿童生活实际入手,循着“校园生活—家庭安全”的生活主线,建构了真实的儿童生活圈层逻辑。如第二单元的“校园生活真快乐”,就从我们的校园、校园里的号令、课间十分钟、上课了四个主题,来全面阐述快乐的校园生活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如第三单元的“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从玩得真开心、吃饭有讲究、别伤着自己、早睡早起四个方面,讲述了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哪些安全,才能促进自身健康。最后,从与学生真正感受到的大自然入手,将教材内容扩展到了天气的生态逻辑。如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真正从美丽的冬天、健康过冬天、快乐过新年、新年的礼物四个方面突出了單元主题中的自然变化与节日温暖。这种编排逻辑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三)教材形式上,设计了符合活动课型的“主题—课题—问题”的形式逻辑
  在教材的编写形式上,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以道德践行为原则、以活动体验为形式,构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政治活动基本课型,即“主题—课题—问题”的形式。如关于“我”的主题,一年级学生要重在培养自我习惯与身份转换,二年级学生要养成过好闲暇生活的习惯,高年级学生则关注自己生活中的挑战。这样,就在“我”的同一主题下形成了不同年段的课题。不同的课题又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我是小学生啦”的单元设计,主要培养小学生的身份转换;到了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我的好习惯”的单元设计,主要培养整洁、精神的正向行为和良好习惯,坚决杜绝拖拉、马虎的负向行为和不良习惯。再如,“我们爱整洁”一课中,要求小学生上学前养成注意领子平整、红领巾扶正、毛巾挂起的整洁习惯,最后以“这样是爱整洁吗”的问题,列举了诸多不良习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学生之间良好行为习惯的共享关系。
  三、教材内容的道法精神
  就内容编写来说,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并不是简单地将法治内容附加在旧教材中,而是整体上每个单元主题都是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编写思路,一年级上册明线采用时空逻辑,暗线则是儿童心理;一年级下册明线是习惯养成,暗线是共在关系。[5]这样就很好地将法治教育内容融入了新教材的各个模块之中。
  (一)教材内容的道德皈依
  为了更好地锤炼小学生的道德品德,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实现了三个转变:首先,编写立场上,从“知识传授”转向了“道德践行”。一改以往教材中的教师“教”与学生“知”的传统性“知识传授”教材编写立场,转变为教师“导”与学生“做”的现代性“道德践行”教材编写立场。其次,编写主旨上,从“应然道德”走向“实然道德”的道德皈依路径。从学生“应该怎样”的至上道德倡导,走向了“实际怎样”的道德感悟与生活智慧。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表面看似简单,实则简洁大气、图文并茂,已经超越了单一的“知”(knowing)的素养,进入到以广泛的知识、切身的“感受”(sensing)以及明智的“决断”(judging)为基础的“做”(doing)。[6]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主旨奉行的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位,融合知识、感受与决断为一体的道德实践与实然践行。最后,编写精神上,坚持了生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一体的编写主线,并巧妙地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尊老敬老是天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年级上册第10课“吃饭有讲究”中,选取了吃饭时让老人先入座的图画,既是中华孝道的传承,又是儿童美德的弘扬。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文脉。喜欢过节,是每一个少年儿童心中的一大向往。中华传统节日,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既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媒介,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一年级上册第15课“快乐过新年”就很好地彰显了这一主题,在“欢度元旦”环节中,首先呈现了一幅中国的撞钟图片,撞钟祈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习俗,这与第三环节“大家一起过春节”形成前后呼应,分别呈现了春节的舞龙、挂灯笼、过大年穿新衣、除夕夜包饺子、贴春联右边读、“福”字倒着贴等系列节日习俗。
  (二)教材内容的法律精神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支撑道德。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一理念,贯彻十八大精神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小学低年级(1—2年级)法治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包括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等。
  道德与法治的结合,不是简单地增加“冰冷”的法律条文和“僵硬”的司法案例,法治教育也不是简单地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教育,而是培养法治意识和理性思维的教育,让学生通过感受法治社会生活,以便在尊法中体验道德、在崇善中弘扬法治。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又将八个教学主题与法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上册将入学教育和交通规则意识教育相融合,校园生活主题中有班规校规、课堂规则、游戏规则内容的体现;下册主要是自我成长主题下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四季与自然主题下的热爱大自然和相关安全自护意识教育。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上学路上”,在“不同的上学路”环节,用实例的方式列举了不同的上学路,如我和妈妈走路来学校,乘校车来学校,我上学路上要经过一个铁路道口,不同的路上要做到:过马路,不要跑!乘校车,不打闹!“路上的温暖”环节,小学生在大人的引导下感受交警指挥交通、安全护卫的重要和艰辛。“交通‘信号’要知道”环节,不管是公路交通红绿灯还是铁路道口红绿灯,小学生都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这样,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入学就要知道,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自觉遵守法律。遵守法律从小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儿做起,从遵守交通规则做起。再如“课间十分钟”中的“上下楼梯靠右行”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安全通行而形成的基本规则;“快乐过新年”中的“过节”,则让学生明白法律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我们要互相尊重各民族的不同习俗,形成民族平等、民族和谐、民族包容、民族团结的价值观,以维护国家统一。《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律精神,其实是道德品德的一种道德皈依和规则践行,是道德与法律的高度统一。
  四、教材设计的儿童本位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立足儿童本位,“从儿童出发”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起点。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在设计上体现了儿童本位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教材语言的儿童化指向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改以往“教材是孩子的一切”,以及教材语言的成人化风格;秉承着“一切是孩子的教材”的教材理念,将单纯的“教本”变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材语言的儿童化指向。首先,话题语言的生活化。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的第一环节,就用了“上学啦,真高兴”这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言作为提示标题,明显是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出发的鲜活语言。其次,儿童歌谣的渗透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在课后随文编写了14首儿童歌谣,如在第6课“校园的号令”第一环节“神秘的指挥”中,将校园铃声编成琅琅上口的歌谣,“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这就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發,将规则教育融入到了儿童熟悉的歌谣之中,避免了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枯燥的技能训练。   (二)教材风格的绘本化意境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在教材编写风格上呈现出了适合儿童发展的绘本化意境。一方面,以连环画的形式连缀儿童故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增加了“交朋友”、“小熊想提问”、“危险是怎么发生的”等六则连环画,体现了教材风格的儿童心智化成长逻辑;如在“交朋友”这幅连环画中,一年级(1)班的两个新同学一起手拉手走出教室,碰见了正在玩篮球的两位新同学,其中一位说我不认识他们,另一位说一起玩就成了好朋友。玩的过程中,突然跑来了一名新同学抢走了篮球,结果抢走篮球的同学想不通,为啥大家都去跳跳绳不理我了?后来教师给他说,好东西一定要一起分享,玩篮球也一样要大家一起玩,于是他与新同学一起成为玩伴和好朋友。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材又插入了大量的风格清新、色彩柔和、人物写实的绘本图画,如第4课一课中“交通‘信号’要知道”环节中的第一幅画,十分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过马路不要跑”的画面,即两名正在马路上打闹的小学生,不知危险地追跑打闹,恍然不知危险靠近,也听不见后面悄然而来的大卡车的“嘀!嘀!”声。这些绘本图画,有利于促进儿童形成视觉抓取、形象阅读、感官触摸的绘本化意境与多元化学习。
  立德树人,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儿童的道德教育抓起。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以人为本,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塑造了新型的教材观,真正为儿童的道德教育开创出了新范式。
  参考文献:
  [1]焦新.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6(18):22-24.
  [2]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9):9-13.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8.
  [4]晏焱,李敏.开创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格局—基于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和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对比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8):8.
  [5]鞠文灿,杜文艳.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2.
  [6]张悦,张新颜.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8);13.
  【江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二室主任】
  责任编辑︱孙格格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由于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要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迫切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要遵循立足发展、尊重差异和平等协商的原则。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包括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理念、引导家长解决关键问题和指导家长用好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可从注重研训结合,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搭建资源平台,拓展
又到一年期末,又听到一些学校按各班的平均分给各科任教师排名的声音。  给各科任教师排名,其实质是评价教师。评价教师不应当简单化、机械化,而应当综合考察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然后做出判断。仅仅根据学生的分数就给教师排名,无疑是在说:学生的分数=教师的水平。实际上,对于学生考试的分数,教师水平并非唯一影响因素,学生学习方法、复习效率、临场发挥,以及考试内容、试题难度等,都会对
闻声识先生  记得刚读大一的时候,有一次民主选举,七个候选人中选出六个。作为刚入学的“菜鸟”,我们这些大一新生对候选名单上的不少名字还有些陌生。坐在旁边的学姐们对着名单指指点点:“这六个人都是教授、大牌儿,这一个是学生……”于是“菜鸟”们纷纷在“大牌儿”的名字上划了勾。选举结果宣布,教授们都选上了,学生代表落选了。正当大家都认为选举结束准备散去的时候,响起了一个声音:“这个选举结果不合理,统共就一
:王局长,您好。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热土,这40年是经济飞速发展的40年,也是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40年。您能否回顾一下深圳教育这40年来的变化与成就?这40年来,德育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水发: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实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教育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教育,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是深圳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大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是我们为人处世不可逾越的底线。它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养成。如果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是教育学生辨别简单的对与错,那么学生往往会在实际生活中不知所措,知行不一。为了化繁为简,把听起来沉重、乏味、说教的规则养成教学变得亲切、有趣、易于实践,为了将一条条枯燥乏味的规则条文内化为学
天价学区房、高价学校的出现,显示了我国公众或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狂热追逐和对“好的学校”的热切向往。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众多并且是交织在一起的:公众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现实需要导致的“读书入仕”的求学目的,家长对子女成长的殷切期望导致的“望子成龙”心理,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的国人“重教重学”的风气,“建国君命,教学为先”“教育强国”的战略导致的焦虑……不过,从现实来讲,更重要的原因源于公众对学校
据德国《教育点阅报》官方网站报道,一项名为“青年/YouTube/文化教育”的调查显示,德国12至19岁的中学生喜欢在课余时间观看教育教学视频来预习、复习和巩固功课。有86%的受访学生都表示将YouTube作为自己的学習渠道。  对此,联邦教育和培训协会主席伍多·贝克曼评论道:首先,该研究表明,学生们将他们的空闲时间用于专业知识,希望对其进行复习和深化。其次,这也意味着广泛的教育视频提供了一个补充
童心教育并不是要把童心“教”给学生,而是要尊重和认可学生原本就有的宝贵的童心,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提到童心教育,人们总是能够想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校,1957年建校,历经几次合并迁址,风风雨雨走过60个年头;这又是一所充满朝气的学校,自2008年提出童心教育以来发展迅猛,目前首师大附小与首师大附属玉泉学校成为一体化管理的教育集团,拥有3个校址、200余名教师、近4,00
摘 要 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家训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发挥家训文化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当前青少年在与家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挖掘整理家训文化中慎、学、俭、让等适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内容,有效借鉴家训文化中日常训诫、规范约束、仪式强化、家风熏陶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家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歷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