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中,提高水稻壮秧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农业科研课题。这是因为拥有健壮的水稻秧苗是水稻高产的基本保障。也就是俗话常说的“秧好半年粮”。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壮秧技术,本文在现有水稻种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分析水稻壮秧的标准,探讨了影响水稻壮秧的主要因素,并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水稻壮秧改进技术,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水稻;壮秧;培育;因素;改进技术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对于水稻种植来讲,保证水稻拥有健壮的秧苗是非常重要的。壮秧能够具备较高的养分,有利于移栽后快速恢复生长能力,发根能力更强,出叶速度更快,分蘖更早,产量更高。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可以发现,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壮秧要比普通秧苗结穗更多更大,且在生长中对于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有利于促进水稻生产增收,增大农民的水稻种植收入。为了能够更好的培育出优秀的水稻壮秧,笔者对水稻壮秧培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指出影响水稻壮秧的因素,并探讨了其技术改进措施。
1、水稻壮秧的标准
水稻育苗在各时期的壮苗标准是:出苗到一叶一心期,要求苗整齐一致,叶片鲜绿;茎基嫩白,且粗壮;初生根3到5条,略透明一叶一心到二叶期,要求扎根好,根用水洗后呈纯白色;叶色深绿,叶鞘白嫩。成秧期苗高13到15厘米;叶片短、宽、厚,叶间距较近,叶尖因练苗而略呈黄绿色;叶龄在3. 3到3. 8;茎粗扁园有弹性,有分桑芽;单株有根6到10条;百株鲜重20克以上。
2、影响水稻壮秧的主要因素
2.1种子因素。水稻秧苗是否健康茁壮,在很大程度上与所选择的种子品种有关。如果所使用的种子本身就具有芽势弱或出芽率低的特点,则播种后就很难出齐苗,且秧苗的抗病毒感染能力也较弱。
2.2病原因素。导致秧苗病理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绵梅菌、镰刀菌和丝核菌,它们都属弱寄生菌,在土壤中或残茬上越冬,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播种后很易浸染秧苗。
2.3温、湿度管理因素。播种到二叶一心期,如长期处于13℃以下,则会使出苗期拉长,使芽弱、苗僵锈,如在超过35℃的高温下,则会使苗徒长;二叶一心到播种期,如长期处于13℃以下,则会抑制苗的生长,使易感染各种病害,如长期超过25 0C,则使苗适应性减弱,移栽后延长返青期,也不能实现壮苗。
出苗期如果床面积水,将延长出苗立针时间;出苗到二叶一心期如湿度过大,还会导致烂秧,如严重缺水,还会出现干尖、僵苗甚至死苗;二叶一心到移栽期如湿度过大,不利于壮根壮茎,如严重缺水,还会出现生理萎蔫甚至死苗。
3、水稻秧苗培育的改进措施
3.1在旱田地上育苗
现如今的水稻育苗床一般都是在本田的基础上直接育苗,这种在水田育苗的方式很难培育出较多的壮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本田多为长期蓄水的水田,土壤湿度较大,地下水位也相对较高,冬季极易形成冻土。春季气温回升时,土壤回温较慢,气温较低,这对于育苗来讲是极为不利的。而在旱田地上育苗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据相关实验研究可以得知,旱田地在春季的地下土温要比水田高出2℃左右。
2)水田土壤的通透性一般都很长,容易滋生很多厌氧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产生很多硫化氢气体,不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与发育。而在旱田地上育苗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旱田地的土壤中含有的氧气充足,有利于根系的快速生长和发育。
3)同样是因为渍水时间过长,水田土壤极易结板。这就使得土壤中所含有的多种养分与有机物很难快速分解并被秧苗吸收,往往会导致秧苗营养不良。另外土壤结板还容易出现龟裂、漏肥、漏水现象的发生。而在旱田地中,则可以通过耕犁等土地整理工作来提高秧苗的养分吸收率。
4)在水田中育苗,很难把握田地的水分湿度,常常会使旱地育苗变成水育苗,这就失去了旱地育苗的意义,也容易造成秧苗质量下降的现象发生。而在旱地育苗则不会产生这种情况。
当然,难以避免的,有些农户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只有水田而无旱田,必须要在本田上进行水稻育苗时,要采用高台育苗的方式进行秧苗培育,并严格遵守旱田育苗标准,采取措施使水田變成旱田,从而保证水稻秧苗的培育质量。
3.2利用人工配床进行育苗
配制好床土是培育壮秧的基础,特别是在本田地做床,更要认真配制床土。最好以70%的旱田土或水田土配30%的腐熟好的草碳或腐熟好的优质农肥,使床土松散适度,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有充足的氧气供给根部。只有根部发育快,苗壮,插后才能返青快、吸收水分及养分能力强,早分蘖、多分蘖、成重穗。此外,每50kg土拌入氮素、磷素各22g,钾素15g,并用硫酸把土壤pH值调至5. 0一5. 5,以增强秧苗防病力。同时要做到秧田地常年固定,连年培肥,并要秋整地,秋做床。
3.3使用大中棚进行育苗
现有的水稻育苗多用小棚作为苗床保护设施,没有用大中棚进行育苗效果好。以中棚为例,中棚具有容积大、保温性能强等特点,一般比小棚能多争得25%一30%的秧苗。每年育苗期间,若异常天气较多,更有必要将传统的小棚改为大中棚。中棚规格高1. 8m、宽7m、长15m,棚内可作两沟三床,并使边床与棚底保持30cm距离,以减轻温度变化对秧苗的影响。中棚可用木制结构。
3.4适期早播
常规播种水稻种子一般都是以晚播为主,事实上,只要确定播种期,可以根据种子发芽率最低温度、秧龄和插秧后秧苗成活率最低温度三个生物学指标来适期早播。中苗的秧龄期30 -35d,成活温度为13 ℃,大苗的秧龄期40一50d,成活温度为14℃,再根据床内安全播种温度确定安全播种气温指标。试验证明,当气温上升到6℃时,普通窄床温度为13. 1℃,开闭式宽床温度为12. 7℃,均超过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这样中苗经过30-50d秧龄期,气温己上升到13℃以上,大苗经过40一50d秧龄期,气温也超过14℃以上,即达到安全插秧期的气象指标,插秧后可以成活。早播不但有利于早插,而且对壮根十分有利。因此,当气温上升到6℃时就要不失时机开始播种。
3.5适当稀播
目前在水稻育苗中存在一个思想误区,即播种时采用密播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秧苗。但事实上这种播种方式并不利于壮秧的培育。因为播种过于密集,会使秧苗之间的生存竞争更激烈,养分更分散,容易出现弱苗现象,且对秧苗返青与插秧都极为不利。因此,在播种时应当适当的减小播种密度,使秧苗处于良好的光照环境中。一般要求中苗播种量密度不得大于275g/m2, 大苗则不得超过200g/m2。
3.6适当减少高温催芽
水稻旱育苗,常因高温致使秧苗徒长,尤其初期一旦徒长,就失去了壮苗的可能。搞好温度调控,可促使秧苗根部健壮、地上茎叶生长茁壮。因此要克服利用高温催芽的做法,尤其在秧苗刚出土至一叶一心时,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适当降棚温,既可使秧苗蹲实”,防止高温烧苗和徒长,增强秧苗耐冷、抗风能力,又可避免因寒潮造成棚温差过大而导致病害发生。
3.7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在以往的水稻秧苗培育中,对于病虫害的预防认识较为薄弱,一般是秧苗出现病害现象之后,才采取措施进行治疗。这显然不是水稻壮秧的培育方式。因此,在培育中,应该积极改治病为防病,对秧苗的生长环境进行有效控制,防止生长条件发生变化,做好病菌防范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 ,在水稻秧苗的培育过程中,目前的培育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阻碍了水稻壮秧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中从七大方面所提出的水稻壮秧改进技术是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得出了结论,希望能够为广大水稻种植农户提供一些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 顾大军. 水稻壮秧的培育技术[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8(07)
[2] 黄东虹,周铭成,沈志刚,赵伯康. 浅谈培育水稻壮秧的六个技术环节[J]. 农业装备技术. 2004(02)
【关键词】水稻;壮秧;培育;因素;改进技术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对于水稻种植来讲,保证水稻拥有健壮的秧苗是非常重要的。壮秧能够具备较高的养分,有利于移栽后快速恢复生长能力,发根能力更强,出叶速度更快,分蘖更早,产量更高。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可以发现,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壮秧要比普通秧苗结穗更多更大,且在生长中对于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有利于促进水稻生产增收,增大农民的水稻种植收入。为了能够更好的培育出优秀的水稻壮秧,笔者对水稻壮秧培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指出影响水稻壮秧的因素,并探讨了其技术改进措施。
1、水稻壮秧的标准
水稻育苗在各时期的壮苗标准是:出苗到一叶一心期,要求苗整齐一致,叶片鲜绿;茎基嫩白,且粗壮;初生根3到5条,略透明一叶一心到二叶期,要求扎根好,根用水洗后呈纯白色;叶色深绿,叶鞘白嫩。成秧期苗高13到15厘米;叶片短、宽、厚,叶间距较近,叶尖因练苗而略呈黄绿色;叶龄在3. 3到3. 8;茎粗扁园有弹性,有分桑芽;单株有根6到10条;百株鲜重20克以上。
2、影响水稻壮秧的主要因素
2.1种子因素。水稻秧苗是否健康茁壮,在很大程度上与所选择的种子品种有关。如果所使用的种子本身就具有芽势弱或出芽率低的特点,则播种后就很难出齐苗,且秧苗的抗病毒感染能力也较弱。
2.2病原因素。导致秧苗病理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绵梅菌、镰刀菌和丝核菌,它们都属弱寄生菌,在土壤中或残茬上越冬,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播种后很易浸染秧苗。
2.3温、湿度管理因素。播种到二叶一心期,如长期处于13℃以下,则会使出苗期拉长,使芽弱、苗僵锈,如在超过35℃的高温下,则会使苗徒长;二叶一心到播种期,如长期处于13℃以下,则会抑制苗的生长,使易感染各种病害,如长期超过25 0C,则使苗适应性减弱,移栽后延长返青期,也不能实现壮苗。
出苗期如果床面积水,将延长出苗立针时间;出苗到二叶一心期如湿度过大,还会导致烂秧,如严重缺水,还会出现干尖、僵苗甚至死苗;二叶一心到移栽期如湿度过大,不利于壮根壮茎,如严重缺水,还会出现生理萎蔫甚至死苗。
3、水稻秧苗培育的改进措施
3.1在旱田地上育苗
现如今的水稻育苗床一般都是在本田的基础上直接育苗,这种在水田育苗的方式很难培育出较多的壮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本田多为长期蓄水的水田,土壤湿度较大,地下水位也相对较高,冬季极易形成冻土。春季气温回升时,土壤回温较慢,气温较低,这对于育苗来讲是极为不利的。而在旱田地上育苗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据相关实验研究可以得知,旱田地在春季的地下土温要比水田高出2℃左右。
2)水田土壤的通透性一般都很长,容易滋生很多厌氧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产生很多硫化氢气体,不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与发育。而在旱田地上育苗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旱田地的土壤中含有的氧气充足,有利于根系的快速生长和发育。
3)同样是因为渍水时间过长,水田土壤极易结板。这就使得土壤中所含有的多种养分与有机物很难快速分解并被秧苗吸收,往往会导致秧苗营养不良。另外土壤结板还容易出现龟裂、漏肥、漏水现象的发生。而在旱田地中,则可以通过耕犁等土地整理工作来提高秧苗的养分吸收率。
4)在水田中育苗,很难把握田地的水分湿度,常常会使旱地育苗变成水育苗,这就失去了旱地育苗的意义,也容易造成秧苗质量下降的现象发生。而在旱地育苗则不会产生这种情况。
当然,难以避免的,有些农户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只有水田而无旱田,必须要在本田上进行水稻育苗时,要采用高台育苗的方式进行秧苗培育,并严格遵守旱田育苗标准,采取措施使水田變成旱田,从而保证水稻秧苗的培育质量。
3.2利用人工配床进行育苗
配制好床土是培育壮秧的基础,特别是在本田地做床,更要认真配制床土。最好以70%的旱田土或水田土配30%的腐熟好的草碳或腐熟好的优质农肥,使床土松散适度,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有充足的氧气供给根部。只有根部发育快,苗壮,插后才能返青快、吸收水分及养分能力强,早分蘖、多分蘖、成重穗。此外,每50kg土拌入氮素、磷素各22g,钾素15g,并用硫酸把土壤pH值调至5. 0一5. 5,以增强秧苗防病力。同时要做到秧田地常年固定,连年培肥,并要秋整地,秋做床。
3.3使用大中棚进行育苗
现有的水稻育苗多用小棚作为苗床保护设施,没有用大中棚进行育苗效果好。以中棚为例,中棚具有容积大、保温性能强等特点,一般比小棚能多争得25%一30%的秧苗。每年育苗期间,若异常天气较多,更有必要将传统的小棚改为大中棚。中棚规格高1. 8m、宽7m、长15m,棚内可作两沟三床,并使边床与棚底保持30cm距离,以减轻温度变化对秧苗的影响。中棚可用木制结构。
3.4适期早播
常规播种水稻种子一般都是以晚播为主,事实上,只要确定播种期,可以根据种子发芽率最低温度、秧龄和插秧后秧苗成活率最低温度三个生物学指标来适期早播。中苗的秧龄期30 -35d,成活温度为13 ℃,大苗的秧龄期40一50d,成活温度为14℃,再根据床内安全播种温度确定安全播种气温指标。试验证明,当气温上升到6℃时,普通窄床温度为13. 1℃,开闭式宽床温度为12. 7℃,均超过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这样中苗经过30-50d秧龄期,气温己上升到13℃以上,大苗经过40一50d秧龄期,气温也超过14℃以上,即达到安全插秧期的气象指标,插秧后可以成活。早播不但有利于早插,而且对壮根十分有利。因此,当气温上升到6℃时就要不失时机开始播种。
3.5适当稀播
目前在水稻育苗中存在一个思想误区,即播种时采用密播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秧苗。但事实上这种播种方式并不利于壮秧的培育。因为播种过于密集,会使秧苗之间的生存竞争更激烈,养分更分散,容易出现弱苗现象,且对秧苗返青与插秧都极为不利。因此,在播种时应当适当的减小播种密度,使秧苗处于良好的光照环境中。一般要求中苗播种量密度不得大于275g/m2, 大苗则不得超过200g/m2。
3.6适当减少高温催芽
水稻旱育苗,常因高温致使秧苗徒长,尤其初期一旦徒长,就失去了壮苗的可能。搞好温度调控,可促使秧苗根部健壮、地上茎叶生长茁壮。因此要克服利用高温催芽的做法,尤其在秧苗刚出土至一叶一心时,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适当降棚温,既可使秧苗蹲实”,防止高温烧苗和徒长,增强秧苗耐冷、抗风能力,又可避免因寒潮造成棚温差过大而导致病害发生。
3.7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在以往的水稻秧苗培育中,对于病虫害的预防认识较为薄弱,一般是秧苗出现病害现象之后,才采取措施进行治疗。这显然不是水稻壮秧的培育方式。因此,在培育中,应该积极改治病为防病,对秧苗的生长环境进行有效控制,防止生长条件发生变化,做好病菌防范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 ,在水稻秧苗的培育过程中,目前的培育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阻碍了水稻壮秧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中从七大方面所提出的水稻壮秧改进技术是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得出了结论,希望能够为广大水稻种植农户提供一些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 顾大军. 水稻壮秧的培育技术[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8(07)
[2] 黄东虹,周铭成,沈志刚,赵伯康. 浅谈培育水稻壮秧的六个技术环节[J]. 农业装备技术.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