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之路》的叙事陌生化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33795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奈保尔在《世间之路》中对非线性叙事、元叙述等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使作品产生陌生化效果,并以此重构特立尼达历史,展现殖民地人们流散身份认同。本文将从陌生化理论、相关叙事学理论出发,对文章中的叙事陌生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陌生化;叙事;《世间之路》
  作者简介:幸小梅(1991-),女,汉族,广西岑溪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一、引言
  作为对主导历史的重写,《世间之路》不仅在内在主题上对主导叙事下的殖民地历史进行颠覆,还在作品表现形式上对其进行解构,以独特叙事形式,打造陌生化的效果。对奈保尔而言,这种叙事陌生化既是他对霸权话语的挑战,也是包括他在内的后殖民主体流散身份的客观象征。
  二、非线性叙事
  杨世真认为,传统的文学创作多以线性时间为参照,强调文本的连贯性、封闭性,其背后包含着对世界的秩序感和确定性的信念和诉求;而非线性叙事却恰恰相反。
  《世间之路》凡九章,讲述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其时间观念较模糊,叙事时而断续,缺乏连贯性。全文没有明确“开头-高潮-结局”的划分,每个故事如碎片般独立开来,由叙述者“我”的旅游经历、反思等拼贴成文。正如周敏所言,《世间之路》存在着“表面碎片化的叙述与内在主题一气呵成的张力场”,奈保尔使用碎片化、非线性叙事技巧表现殖民地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殖民地区的无秩序、不确定性。
  因行文跳出时空的限制,奈保尔笔下的人物得以在不同时空中穿梭。经仔细观察,这九章内容虽表面独立,实则暗存玄机:“我”与Blair在第二章相识,在最后一章又重遇,“我”结交英国作家Foster Morris发现他曾接触Lebrun;“我”曾讀过Lebrun所著的关于Miranda的书……如此环环相扣,揭示了殖民历史的宿命感,也呈现出碎片化殖民地历史。
  此外,奈保尔善于利用“空白”,在主要故事与“我”的插叙之间进行间隔,跳跃到另一时空进行叙事。通过行文的间隔,文章整体呈现出碎片化、间断性的效果,这些行文的“断层”可看作特立尼达以及特立尼达人历史断层、破裂的客观对应物。
  通过非线性叙事,奈保尔使作品的故事情节纷繁复杂,时空交错,体现出其作品的杂糅性。然形式即内容,小说表面的不连贯性和破碎性蕴藏着作者的巧思:由非线性、非进步的历史,呈现出多重人物与多层次叙事,形成一个开放性文本,表明特立尼达人在殖民历史中不断位移,形成历史断层,处在流散状态中。
  三、元叙述
  在普林斯(Prince)看来,“元叙述(meta-narrative)是以叙述作为叙述的主题”。与传统叙述藏匿文本虚构性的做法相反,元叙述“始终寻找表露,揭穿整个叙述所构成的阴谋,及一切技术手段。”以达到“自我指涉”效果。
  纵观《世间之路》全文,奈保尔使用元叙述进行“祛魅”的手法尤以第三章最为炉火纯青。该章以“我”的写作意图开始,以“我”与读者对话的形式将背景设置、叙述者身份选定、故事构建等叙述技巧一一呈现,在叙述当中对叙述本身进行解构,时刻提醒读者故事是虚构的。
  此外,《世间之路》还通过复调叙事促进作者与读者间交流,达到解构叙述效果。除故事人物的叙述声音外,叙述者“我”的声音环绕于全文,赋予文章以多声部的特点:“我”时而作为同故事叙述者,时而充当异故事叙述者出现,在开篇或主要故事讲述的同时突然闯入,造成叙述中断。如此“先声夺人”,让作者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在叙述中进行自我指涉,达到对小说的创作进行“祛魅”的作用。
  作为自我解构的艺术,元叙述是对文学创作的祛魅。陈国女指出,在小说创作之初,文学和史学总是交织在一起。因而对小说虚构性的暴露就是对历史虚构性的暗示。奈保尔采用元叙述手法在历史书写中解构历史,不仅使作品表现形式复杂化,增加阅读难度;而且对主导历史文本进行戏仿,重新建构一个奈保尔式历史。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世间之路》是奈保尔对帝国主义主导叙事的颠覆与重构,是奈保尔小说书写形式的新尝试。通过运用非线性叙事以及元叙述等手法,奈保尔对特立尼达历史事件进行陌生化处理,以这种“破坏式”写作揭露了历史的虚构性,成功地改变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思维定势,延长人们的思考时间,引导他们打破思想固化,在对文本进行“重新建构”的阅读中参与陌生化创造,了解到历史文本只是作家的文字游戏和艺术方法的狂欢。
  通过陌生化效果,奈保尔在《世间之路》里为读者描绘了与帝国主义视角下“新大陆”迥然不同的特立尼达历史画卷,重构特立尼达殖民地历史,展现出殖民地人们流散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周敏.流散身份认同——读V.S.奈保尔的《世间之路》[J].当代外国文学,2009(4):5-11
  [3]Prince, G. 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M].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Lincoln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美国现代主义诗歌逆反英诗传统,“向内转”;突显现代性,寻求新意象,改革文字;作品中传统时间观念受到破坏;诗人把目光转向国外优秀文化。本文就以深度意象派代表勃莱的诗为例证,窥探美国现代诗的特点。  关键词:美国现代诗;现代主义;罗伯特·勃莱;深度意象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1  引言:  20世纪
摘 要:巴拉蒂·穆克尔吉的小说《詹思敏》讲述了詹思敏在印度父权制社会以及美国的生活经历。她在两国都不同程度的遭受着身份危机,但她不断地适应异域文化,不断构建自己的身份,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此小说为第三世界移民女性适应主流文化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巴拉蒂·穆克尔吉;《詹思敏》;身份危机;身份构建;第三空间  作者简介:邢曼,籍贯:黑龙江省五常县,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
摘 要:《喧哗与骚动》是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众所周知,它是一部意识流小说。描写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南方杰弗逊镇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以及各个家庭成员的遭遇与精神状态。本文拟从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俄狄浦斯情结和父爱的冷漠带来的宿命论的传承来分析昆丁的命运。  关键词:原因;俄狄浦斯情结;宿命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大江文学深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这一点已经为大江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所公认。笔者通过分析萨特存在主义对大江初期作品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出大江式存在主义文学发端于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模仿。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大江初期作品;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一、引言  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
摘 要:海因利希·冯·克莱斯特,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被认为是德国最早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之一,作为克莱斯特富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的《O侯爵夫人》,突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前瞻性,本文通过对此篇小说的浅析,透视当时社会环境,普遍人物性格与现代思想。  关键词:克莱斯特;反抗与约束;现代意识  作者简介:骆佩(1994-),女,湖北省武汉人,汉族,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语系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
摘 要: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大仲马以创作通俗历史故事闻名,在其小说中,以历史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背景,将历史进行通俗化的演绎。在叙事中,他将戏剧创作的手法植于文本中,用偏离小说化的叙事策略将历史进行整体全面的演绎,从而引导读者更加深入的思考历史。  关键词:大仲马;小说;偏离;叙述策略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1  
目的:千根草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的全草。全草入药,具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收敛止痒功效;主治疟疾,泄泻,痔疮,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等症。千根草虽在我国
摘 要:本文试图从结构主义视角分析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对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及对立面的解析,使我们对这部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结构主义;冲突;现实  作者简介:麻瑞(1986-),女,西安市人,汉族,硕士,西安工程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摘 要:本论文以世界历史以及日本近代化进程为经纬,将日本作家有关上海的文学创作活动大致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明治维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萌芽发展期,第二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七七事变爆发的绽放转型期,第三阶段是七七事变后直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战时观察反省期。  关键词:上海都市空间;日本文学;分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