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情绪引导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ing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幼儿对情绪的认知,情绪的表达,情绪的疏导等都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他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在经历着什么样的情绪,更不清楚自己应该怎样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或管理情绪,需要我们的引导。
  陈忻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婴幼儿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如何对孩子进行情绪引导
  帮助孩子逐步学会管理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美国的John Gottman博士称之为情绪引导(emotion coach)。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不仅学业比较出色,而且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也比较出色。他们善于自我情绪调整,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抗压能力也更强。
  情绪引导的大致步骤包括:确认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平复孩子的心情;让孩子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合理表达;引导孩子开始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认同孩子的情绪
  认同孩子的情绪,一方面是让他们感到父母的爱和理解,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情绪是合理的、正常的。举个例子,小宝4岁,有一天在幼儿园午睡起来突然哭了。
  他的老师抱着他,边拍着他的背边说:“看起来你很不高兴啊。”小宝靠着老师哭了一会儿,才说:“我想妈妈了。”老师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你是想妈妈才哭了啊。那你可以早点告诉我,不用不好意思。你知道吗?前几年我爸爸去世了,我想爸爸的时候也会哭呢。然后你猜怎么样?我哭过以后就感觉好多了。”小宝说:“嗯,我哭了以后现在感觉也好多了。”然后他就去玩了,整个下午再也没有被同样的问题所困扰。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先对孩子的情绪进行了确认,孩子的感受被老师认同了,而且他听到老师想爸爸也会哭,那么,他会觉得“想妈妈哭了”并不是一件需要羞愧的事情,他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情绪,所以不再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而如果老师先去问他:你为什么哭啊?往往得不到答案,因认同情绪时,我们特别需要注意: 为在哭的时候,他沉浸在情绪里,负责逻辑思考的功能无法立即启动。
  表示认同情绪的时候,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去替孩子归因,只需要纯粹地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认同情绪还能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是什么,认识到这种情绪在当时的情景里是合理的,这是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的基础。婴幼儿对情绪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在一些情景里,父母可以先对孩子的情绪做确认,而不要急着去批评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玩玩具搞不定了,气呼呼地把玩具摔在一边。这时,不要马上训斥孩子或者矫正孩子摔玩具的行为,而要先去确认他的情绪:“哦,我看到你不能把这个方块插到里面,所以你感觉很沮丧呢。”这样孩子就能明白:哦,我很想把这个方块插到里面,可是我办不到。我这么难受,原来叫沮丧。通过这样对情绪在具体情景里进行解释,能教会孩子逐步认识自己的情绪,定义自己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合理性。
  对于一两岁的幼儿,我们可以和他一起阅读介绍情绪的图画书,帮他比较直观地去学习各种情绪的表现、发生以及如何疏导。3岁以后,我们还可以逐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感受表述出来。因为当孩子感受到某种情绪时,他的感受可能是模糊的,可能觉得没有办法控制或者没有办法处理。而当我们用语言比较清晰地帮他描述出来时,他能感到情绪是
  可以有定义的、有边界的、可以控制的,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用语言表述情绪有助于孩子比较快地从不安、生气等的状态下恢复平静。
  认同情绪时,我们特别需要注意:表示认同情绪的时候,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去替孩子归因,只需要纯粹地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就可以了。有些父母很困惑:“我有时候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反而更委屈了,没完没了地闹啊,怎么办?”其实,我们认同孩子的情绪,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慢慢冷静下来。如果你的认同不能让他冷静,那就要想一想,你的认同是不是恰当的。比如,有个孩子最喜欢粉红色,老师发小玩具,只有一个粉红色,没有发到她,她就很不高兴,发脾气。爸爸说:“老师没有办法给你最喜欢的颜色,所以,你很不高兴,我很理解你。”当他这样认同情绪的时候,孩子更加不依不饶了。这是因为家长在认同情绪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代替孩子归因了:“因为老师没有给你,所以你不高兴。”孩子本来可能只是因为她喜欢粉红色,别的孩子拿到粉红色了,她没有,所以很不高兴,并没有想到是老师没有给她。爸爸这么一找原因,她就觉得更加有哭闹的依据了:“谁让老师不给我粉红色?她不给我,我就要很生气,我就有权利生气。”其实,爸爸认同孩子的情绪,只需要说:“宝宝,你喜欢粉红色,这次你没有得到,很不开心呢。”
  恰当地表达情绪
  我们认同和确认孩子的情绪,能让孩子明白一件事:不管你正体验着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我都能理解,我认同你的感受,但是,怎么发泄和表达这种情绪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不过表达情绪的行为却有好坏之分。研究认为,情绪表达是后天学习到的。对孩子来
  说,他们需要学习行为的界限,怎么表达情绪是恰当的。如果不能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就不能很好地学会管理情绪,更有可能会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无条件接纳不是什么都接纳,而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有规则接受孩子的行为。孩子往往在生气或者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脾气,推别的小朋友、扔玩具等等,如果理解这些情绪的同时容忍这些行为,孩子会认为这样表达情绪、宣泄情绪是对的,他就无法学会控制情绪,而且在类似的情况下会继续使用这些不恰当的方式。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可是,你打人、扔玩具是不对的。打人伤害了别人,扔玩具会破坏东西。父母可以让孩子想一想,什么样的发泄方式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也不破坏东西。可以用语言讲出来,可以画画,可以想象自己的头上在冒烟,引导启发孩子想出很多有创意的释放情绪的办法来。
  启发思考,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他们就能平静下来。但也有些时候,仅仅进行情绪认同还不够。我们需要启发孩子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回到前面孩子得不到粉红色玩具的例子。父母可以启发孩子去思考,“宝宝,我知道你这次没有得到粉红色的玩具很不开心。不过你想想,你们班上有这么多人,乐乐、笑笑也喜欢粉红色,她们也没有得到粉红色玩具,他们会怎么想呢?”孩子也许想:我没有得到,会
  这么不开心,那别人也一样啊。那就轮流吧,今天给乐乐,明天给笑笑,后天就是我啦。所以父母可以给她机会和时间,让她思考是否还有别的办法,当孩子开始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的时候,她的情绪已经平复下来了。
  情绪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母同样也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需要整合这些技巧,在具体的情景里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
其他文献
很多人越来越熟悉网上的各种社区,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生活的地方。细心留意,我们就能够发现,自己居住的每一个社区都有丰富的资源,其中不乏可以为我们育儿所用。  对,亲爱的,你没看错。不是“下一站,美国”,也不是“下一站,著名风景区”,我们本次育儿列车的目的地就是社区,那个你一直居住的地方。可是,你了解它吗?你知道自己的社区里有什么样可以帮到你的育儿资源吗?你希望自己的社区可以为孩子做什么呢?先看看我们的
Marlene Barron伊顿蒙台梭利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曾任美国蒙台梭利协会会长。  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是什么?它的教育目标是哪些?又有什么办法能甄别出哪些幼儿园的蒙台梭利教育经典、正宗,哪些只是徒有虚名?此次,我们专门请教了蒙台梭利教育专家,以伊顿幼儿园的蒙台梭利教育为例,澄清令人困顿的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清晰地了解什么是纯正的蒙台梭利教育。  教师,蒙台梭利教育的灵魂人物  蒙台梭利的理念如何
好皮实的小家伙  老二已经2个月零7天了。上次体检时,她的体重是5.5千克,身高56厘米,真是有苗不愁长。记得刚怀上她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去练瑜伽,想瘦肚子,结果每次练的时候肚子都会疼,我去问老师,老师说:“你刚练没多久,肚子疼是正常的,而且全身都会疼呢!”后来才知道自己是怀孕了,有了新生命在肚子里发芽,看来小家伙还挺皮实的。  音乐是止哭良品  最近依娜开始吃手了,她在用嘴认识新事物。依娜的耳朵
说起择园,每个“过来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每个关心这个话题的父母也都早早就开始“取经”。这些经验,也许可以让你少走点“弯路”。  主动出击,请园入小区  大腹便便时,我便开始被小区里的妈妈和准妈妈们“告诫”择园的问题:“孩子没出生,你得先去报名啊!先排上队!”  小沁出生后3个月后,我开始逐一踏访幼儿园,情况却都不尽如人意。有的园没有像样的活动场地;有的园老师太年轻,且流动性大;有的园位置太远;有
甜甜圈  材料: 高粉250 克、水125 克、酵母 3.5 克、黄油 25 克、糖25克、鸡蛋液35克、盐3克、奶粉8克。  做法:将除了黄油以外所有的材料混合均匀揉成团,并揉至面团光亮不粘手,面团可以拉出较厚的膜。加入软化的黄油,再次混合均匀,面团揉至光滑的状态。检查面团,可以拉出透明有韧性的薄膜,面团揉至完全阶段。将面团收圆放入盆内,盖上保鲜膜,放在温暖处(夏天,室温发酵1~2小时)。面团发
为提高广大妇幼医护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心理学在妇幼医护工作中的作用,由中国幸福家庭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业支持,金佰利旗下好奇品牌协办开展的2015中国婴幼儿亲子拥抱亲子依恋培训项目在京启动。  活动中,与会嘉宾为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重点省市的妇幼医护人员代表赠送《中国婴幼儿亲子拥抱亲子依恋培训指南》,并宣布中国首个针对孕期及婴幼儿开展的亲子拥抱亲子依恋培
儿子的学校里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一写对父母的感激。我没在意。过了一周,他拿出一张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感谢妈妈为我做早餐。  为什么是早餐,而不是其他更“伟大”的事呢?比如为他报了足球班,带他去游乐园。也许,早餐时间在孩子的记忆里是连续的,一个个早晨串成了对妈妈的非常具体的感知:妈妈忙碌的身影,厨房里飘出的烤面包的味道,温暖的灯光……日复一日。  这样看来,生活的每个片段都是有价值的,生活的点点
特邀主持专家龙迪资深家庭治疗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曾参加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方向)培训。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设有“非暴力沟通与家庭生活”等体验式工作坊。  玲秀的痛苦在于她越想成为一个好妈妈,却离这个标准越远……  故事  儿子出生前,玲秀就暗下决心:要给孩子足够的母爱!如今,儿子1岁,玲秀却发现自己与儿子在一起时常常人在心不在,心有意无意地
虽然然我们知道母乳喂养对妈妈和宝宝是最好的,但是,很多时候,母乳喂养的生理机制和照顾宝宝所带来的疲劳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妈们感觉离正常的生活状态越来越远,甚至与丈夫的关系也常常陷入困境。这位美国专家妈妈的故事或许也曾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母乳喂养期,我的生活失去了平衡  在产后6周的一天夜里,我爬上床,心想这可能又是一个被新生宝宝的哭声填满的不眠之夜。我丈夫,一个说话温柔而平静的人,看着我
2岁左右的孩子,也许会把积木搭高后快速推倒,也许特别喜欢扎进厨房玩水、盐、米、面以及锅碗瓢盆,也许会没大没小地模仿长辈说话,甚至有些孩子会把水故意倒在床上看它怎么消失……所有的一切我们往往归结为一句话:这真是个淘气的孩子!如此淘气为哪般?  好奇,太好奇 2岁左右的孩子对于家庭常用物品的功能还不十分了解,因此当这些日常物品终于到了自己手里时,他会有很多新奇的探索与尝试。例如筷子除了搅拌、夹取食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