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呼我为”,一场民生领域的数字化改革

来源 :杭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rminor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城市更智慧、让人民更幸福。杭州在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和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过程中,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
  领跑民生领域,协同社会治理,汇聚民意民智,通过“民呼我为”主题活动,杭州把共建共享的价值追求还原为一种治理方式,并融入了市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之中。
  党的初心洗礼
  “民呼我为”的提法,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并不罕见。“民呼我为”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人民立场与群众观点。1922年,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要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1944年9月8日,在延安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旗帜分明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论断。“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回溯历史,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并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03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期间,习近平在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一区调研时,向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要求。今年5月17日,杭州启动党史学习教育“民呼我为”主题活动,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置于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之下,杭州的“民呼我为”主题活动意义更为深远,既是一次对初心和使命的审视,也是党员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传承。
  “民呼我为”因“民”而来,倾听民情、了解民意,“民”是“有所为”的动力,也是“有所为”的目标。在“民呼我为”主题活动中,杭州通过十大平台征集民意,为的就是从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入手,打通民意畅通平台,让群众呼声能一键直达党委、政府。
  “民呼我为”“为”是重点,从“呼”到“应”,体现“为”的步骤,看到“为”的效率。杭州推出“十大攻坚破难题”“十大举措暖人心”“十大关爱暖人心”,目的就是从最热点的问题抓起、从最具体的小事做起、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要实打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城市的民主递进
  有这样一种声音,“民呼我为”活动为何在杭州掀起高潮?又或者是,为什么杭州选择“民呼我为”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主题?
  正如《城市即人民》一书的书名一样,美国纽约市长亨利·丘吉尔认为,一座城市的社会和物质机体质量状况,实际上是由她的人民最终决定的。事实上,翻开杭州社会治理的民主历程,不难发现答案。
  1949年10月23日,抱着“居民自己的事,自己商量着干”的共同想法,杭州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在上城区上羊市街选举产生,这也是新中国诞生的第一个居民委员会。杭州是社区建设的发源地,也是推行协商治理的先行地,在收集和回应民意、为民办实事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基因。
  从1999年起,杭州就开始了不断扩大公民参与度的民主决策探索。“干不干讓百姓定,干什么让百姓选,怎么干让百姓提,干得好与坏让百姓评”,2007年起,杭州实施“让民意领跑政府”的“开放式决策”。“开放式决策”将政务公开与决策参与结合在一起,把普通市民纳入其中,并融合了网络技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8年,杭州在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把“民主民生”战略确定为杭州城市发展“六大战略”之一。在“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下,网络互动平台“杭网议事厅”、社区互动平台“湖滨晴雨”工作室、协商式电视问政《我们圆桌会》、“市民之家”市民代表工作机制等“民主促民生”的互动平台纷纷落地。2019年1月,杭州市积极探索“民意直通车”工作机制,通过“收集-办理-督查-反馈”工作运行机制,集思广益、开门问策。“民意直通车”构建了十大载体加入的大平台,目的就是让市民群众的民意信息直达党委、政府。现在,作为对“民意直通车”工作的完善和提升,杭州开展“民呼我为”主题活动,“民呼我为”数字平台系统集成杭州原有十大民意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上下条块贯通、政府群众互动,实现民意需求实时掌握、办理进展实时查询、办理结果实时反馈、群众评价实时呈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杭州的“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是杭州民意直达的1.0,那么“民意直通车”工作机制更像是2.0,而“民呼我为”主题活动则是3.0。从民意畅通到多方协同,从汇聚民智到民主治理,杭州生动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共建共享理念。
  
  数字中的幸福密码
  “民呼我为”数字平台在城市大脑上线后,市民只要打开App,就能够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以12345平台为例,市民今后不用拨打电话,只需要点击进入平台,就能在“我要提问”中反映问题或提出建议。每一个问题都将分发至相关职能部门,市民在“我的查询”中,可以查询具体进度,实时“看”到每一个问题正在哪一个环节办理。事件办结后,市民还可以进行线上评价。
  是数据的海洋,也是民意的海洋。自5月17日活动部署以来,城市大脑“民呼我为”平台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2万多条。“民呼我为”数字平台通过建立健全民意数据库,打造共享民意数据池,将实现民意数据的有效归集和高效协同。“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听到群众的意见,通过汇总分析,这些数据将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杭州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老旧小区改造处副处长吕亮亮说。
  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和探索城市大脑的城市,杭州在数字化治理上有着先发优势。杭州“民呼我为”数字平台的背后,离不开机制和流程的重塑,既是杭州为民办实事的升级版本,也是数字化在为民办实事领域撬动的深度改革。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杭州要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非常关键的一环是要让民意直通更直接、互动更迅速、处理更及时。浙江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余逊达认为:“这些创新举措有利于杭州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有利于杭州最终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插上数字化翅膀,是为了更快通往城市的幸福未来。“民呼我为”活动开展以来,改变在杭州的街头巷尾发生。困扰晓春城小区居民的那条坑坑洼洼的路修好了,中欣晶圆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300名工人的住宿问题解决了,全市14.5万名在职党员通过“先锋领杭”投身社区服务之中……当桩桩件件的“民生小事”有了落实、有了反馈,杭州作为全国唯一连续14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城市就有了十足的底气。
  “要把老百姓的事当作天大的事,努力打造一座善于倾听、知冷知暖的城市。”正如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部署开展“民呼我为”主题活动中强调的那样,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民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城市发展行稳致远的基础才会更加扎实。
其他文献
苏州有两家书店,我甚觉美好。一家是文学山房旧书店。2019年12月,我们一群稻友结伙赴苏州,说是吃大闸蟹,蟹还没有见着影子,先就去了钮家巷,寻觅文学山房旧书店。  这一家文学山房旧书店,早已声名在外,这和书店主人有关——其实每一家书店,都跟主人有关,主人特质越突出,书店开得越好;反之书店就平淡无奇。这跟开民宿几乎是一样的道理。且说文学山房,一间小小的门店,靜静隐匿在平江历史街区的一个角落。巷子里人
戚哮虎 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朱建明 杭州市委常委、秘书长  陈红英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国妹 杭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协副主席  叶鉴铭 杭州市政协副主席  沈 坚 杭州市委原常委、副市长  徐小洲 浙江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黄先海 浙江大学副校长、教授  陈立旭 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虞晓芬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  应 飚 杭州师范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