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4-000-01
摘 要 本研究以20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学校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主流精神及其学校体育思想进行疏理,通过归纳整理分析,得其脉络流程图。
关键词 主流价值取向 历史背景 社会主流精神 学校体育思想
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及客体与主体之间的需要关系,其基本内涵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外在价值是在内在价值基础之上的,外在价值只有通过主体的认识理解和需要才得以表现出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分为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知识本位价值取向、人本位价值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大多数体育课程主体选择并加以利用的价值取向就成为当时时期的主流价值取向。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受社会意识形态、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体育课程本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嬗变到另一种价值取向。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主流价值取向进行疏理,旨在得到我们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学校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形成动因的梳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变法呼声高涨,引进了新的教育思想。为了达到抵御外辱、强国强种的目的,清政府在军国民思潮的影响下,实行军事体操、推崇尚武精神。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政治动荡、新旧思想激烈碰撞。1919年杜威等实用主义来华,推动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体育教育环境进入了错综复杂、不平衡的状态,其中国民党对学校管理主要钳制师生的思想,对政治之外的管理不严,因此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得到了较好发展。在五四前后,自然主义体育观由麦克乐传入我国,直到1949年自然主义一直作为体育课程的主流价值观。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局发生了改变,由于国内外局势不稳定,新中国比以往更重视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政治导向成为国家的基本导向,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在政治上与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主张增强体质的体质论逐渐成為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90年代中期,学生的健康状况出现了很大问题,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的新发展,同时响应毛主席“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名正言顺”地进入了“健康第一时期”。2001年7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教育部正式颁发,自此学校开始关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以学生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学校体育主流价值取向形成动因的评析
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都是当时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学校主流价值取向的形成源于体育课程主体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抉择。体育课程主体在抉择过程中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体育课程主体所处的时代条件、体育课程主体对体育课程功能及其属性的认识和体育课程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主要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也推动着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
三、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嬗变流程图
参考文献:
[1] 李富菊.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
[2] 金光辉.思考体育[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9.
摘 要 本研究以20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学校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主流精神及其学校体育思想进行疏理,通过归纳整理分析,得其脉络流程图。
关键词 主流价值取向 历史背景 社会主流精神 学校体育思想
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及客体与主体之间的需要关系,其基本内涵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外在价值是在内在价值基础之上的,外在价值只有通过主体的认识理解和需要才得以表现出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分为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知识本位价值取向、人本位价值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大多数体育课程主体选择并加以利用的价值取向就成为当时时期的主流价值取向。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受社会意识形态、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体育课程本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嬗变到另一种价值取向。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主流价值取向进行疏理,旨在得到我们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学校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形成动因的梳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变法呼声高涨,引进了新的教育思想。为了达到抵御外辱、强国强种的目的,清政府在军国民思潮的影响下,实行军事体操、推崇尚武精神。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政治动荡、新旧思想激烈碰撞。1919年杜威等实用主义来华,推动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体育教育环境进入了错综复杂、不平衡的状态,其中国民党对学校管理主要钳制师生的思想,对政治之外的管理不严,因此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得到了较好发展。在五四前后,自然主义体育观由麦克乐传入我国,直到1949年自然主义一直作为体育课程的主流价值观。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局发生了改变,由于国内外局势不稳定,新中国比以往更重视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政治导向成为国家的基本导向,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在政治上与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主张增强体质的体质论逐渐成為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90年代中期,学生的健康状况出现了很大问题,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的新发展,同时响应毛主席“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名正言顺”地进入了“健康第一时期”。2001年7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教育部正式颁发,自此学校开始关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以学生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学校体育主流价值取向形成动因的评析
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都是当时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学校主流价值取向的形成源于体育课程主体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抉择。体育课程主体在抉择过程中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体育课程主体所处的时代条件、体育课程主体对体育课程功能及其属性的认识和体育课程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主要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也推动着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
三、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嬗变流程图
参考文献:
[1] 李富菊.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
[2] 金光辉.思考体育[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