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余年来长时间地固执地坚守着被许多影友冷落的工业摄影创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生长、生活在这座国家老工业基地,机器的轰鸣声、火车的车轮声、高炉出铁的风呼火啸伴随着我成长,在我的生命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应该说,与我内心的这份工业情结密不可分。
中国在建国之初就有一个“钢铁梦”,钢铁工业从奠基时代到现代工业、后现代工业时代整个发展历程中,几代钢铁工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我看来,灰黑冰冷的钢铁与一线忙碌的工人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凝重而粗犷。我一直想用一组图片来反映钢铁工业的发展轨迹,甚至是灵魂,试图用强烈的视觉语言和浪漫的色彩来诠释钢铁的脉络、钢铁的毅力。于是,《钢铁变奏》系列就成了我当今甚至是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拍摄的重点选题,《梦想》组片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我记录且创造性地去拍摄这些历经岁月磨砺的厂房、设备及构件,是希望透过这些影像,可以看到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岁月,表达钢铁特有的一种气质和情怀。我努力让这些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视觉影像能够获得时空意义上的充分延展。
方画幅提升画面感染力
《钢铁变奏》系列由于全部是在厂房、车间里外利用生产现场的夜间照明进行拍摄,很容易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场景环境杂乱、光照复杂多变。所以拍摄时首先要明确画幅的选择,《梦想》均采用正方形构图,让照片整体产生一种整齐的效果,提升画面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构思中的主体加以强调、突出,舍弃一些杂乱的、无关紧要的景和物,通过生产现场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从而使整组作品达到比你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更为集中、更为完美。
过硬器材决定画面素质
在相机及镜头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像素、色彩、多重曝光、镜头成像素质等诸多因素,因此选用尼康D3X全画幅数码单反加尼康24-70mm 1︰2.8镜头来进行拍摄。该机拥有的2450万有效像素,十分有利于该组方画幅后期剪裁后仍然能够进行大幅面输出。拥有11组15片24-70mm镜片的焦距范围很适合我在工业现场长时间曝光过程中拉伸镜头产生出奇特的效果,出色的成像质量以及自然真实的色彩表现能力足能体现我表现主题的意图。
推、拉、摇、移变幻多重效果
《钢铁变奏》系列作品均是采用多重曝光、1—30秒甚至更长时间内拉伸、左右摇晃、轨道平移等方法拍摄。其中《梦想》系列作品全部是夜间拍摄而成,均是在启动一次快门内长时间曝光的过程中改变焦距范围拍摄而成的。人们经常把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与照相机拍摄固定画面不同的是:摄像领域的运动摄影打破了画幅对空间的限制,横向运动实质上是打破画幅左右两个边界,垂直摇摄和移动(机位升降)则打破画幅上下边界对空间的限制,展示出空间的高度和深度。尝试将摄像领域里常用的推、拉、摇、移运用到静态的摄影当中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所产生的画面层次丰富细腻,光影色彩丰富,构成错落有致,特别是运用到我的《钢铁变奏》系列当中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正确曝光决定作品成败
由于夜间车间厂房的条件不同,工业照明和作业环境的不同,拍摄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曝光正确与否,是成败的关键。加上夜间多重曝光更为复杂,必须根据不同景物,不同光线和对主题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曝光的时间。在采用多次曝光或旋转变焦环进行《钢铁变奏》系列作品的创作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第一次曝光时间多于第二次曝光时间,例如,就一张曝光时间为30秒的照片为例,第一次曝光时间为20秒,则第二次曝光时间为10秒。当然,这也不是唯一标准,还要根据现场环境的光照和物体的反射光程度而定,再加上相机与人的眼睛不一样,无法识别那么多层次的光影,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场景的拍摄当中,如果运用自动整体曝光系统测光的话,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般都是过曝或者过暗,为保证工厂环境及设备能反映出当时的氛围,我通常会采用对曝光进行曝光补偿的办法,在曝光时酌情加、减0.3EV-2EV。
拍摄工业大场面的夜景,光圈大小将直接影响景物的清晰程度。为了保证画质,我会尽可能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来进行拍摄。如遇到光线很暗,则把曝光时间延长。
弱光环境巧对焦
在夜间工业现场拍摄对焦问题上,由于光线微弱复杂,有时同样会遇到对焦困难,那是因为太亮或太暗的情况下相机的对焦系统无法识别,这个时候只要稍微把相机移动一下寻找一个对比比较强烈的点,对好焦之后再把相机移回来就可以了。当然,手动对焦也是不错的选择,我在表现工业大场景或者远处的厂房时,则直接将焦距调整到无穷远处。
在采用叠加法多次曝光的运用当中,我都是事先(白天到现场踩点)构思好画面色彩、构成、形式等元素,夜间拍摄时就可以在画面的某些区域预先留出位置,在预留区域内进行多次曝光,使拍摄出的画面形成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效果。
正确地运用白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不同的白平衡,将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色调以及所表达的意境。一般不要选择自动白平衡,这样会影响到灯光固有的颜色,使之失去工业现场特有的色温感觉。在进行长时间曝光时,相机一定不能有丝毫移动,要拧紧在三脚架上或放在平稳牢固的地方。拨光圈、按快门等一系列操作都要小心,特别是在曝光过程中旋转变焦环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则会影响画面质量而导致失败。
中国在建国之初就有一个“钢铁梦”,钢铁工业从奠基时代到现代工业、后现代工业时代整个发展历程中,几代钢铁工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我看来,灰黑冰冷的钢铁与一线忙碌的工人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凝重而粗犷。我一直想用一组图片来反映钢铁工业的发展轨迹,甚至是灵魂,试图用强烈的视觉语言和浪漫的色彩来诠释钢铁的脉络、钢铁的毅力。于是,《钢铁变奏》系列就成了我当今甚至是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拍摄的重点选题,《梦想》组片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我记录且创造性地去拍摄这些历经岁月磨砺的厂房、设备及构件,是希望透过这些影像,可以看到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岁月,表达钢铁特有的一种气质和情怀。我努力让这些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视觉影像能够获得时空意义上的充分延展。
方画幅提升画面感染力
《钢铁变奏》系列由于全部是在厂房、车间里外利用生产现场的夜间照明进行拍摄,很容易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场景环境杂乱、光照复杂多变。所以拍摄时首先要明确画幅的选择,《梦想》均采用正方形构图,让照片整体产生一种整齐的效果,提升画面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构思中的主体加以强调、突出,舍弃一些杂乱的、无关紧要的景和物,通过生产现场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从而使整组作品达到比你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更为集中、更为完美。
过硬器材决定画面素质
在相机及镜头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像素、色彩、多重曝光、镜头成像素质等诸多因素,因此选用尼康D3X全画幅数码单反加尼康24-70mm 1︰2.8镜头来进行拍摄。该机拥有的2450万有效像素,十分有利于该组方画幅后期剪裁后仍然能够进行大幅面输出。拥有11组15片24-70mm镜片的焦距范围很适合我在工业现场长时间曝光过程中拉伸镜头产生出奇特的效果,出色的成像质量以及自然真实的色彩表现能力足能体现我表现主题的意图。
推、拉、摇、移变幻多重效果
《钢铁变奏》系列作品均是采用多重曝光、1—30秒甚至更长时间内拉伸、左右摇晃、轨道平移等方法拍摄。其中《梦想》系列作品全部是夜间拍摄而成,均是在启动一次快门内长时间曝光的过程中改变焦距范围拍摄而成的。人们经常把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与照相机拍摄固定画面不同的是:摄像领域的运动摄影打破了画幅对空间的限制,横向运动实质上是打破画幅左右两个边界,垂直摇摄和移动(机位升降)则打破画幅上下边界对空间的限制,展示出空间的高度和深度。尝试将摄像领域里常用的推、拉、摇、移运用到静态的摄影当中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所产生的画面层次丰富细腻,光影色彩丰富,构成错落有致,特别是运用到我的《钢铁变奏》系列当中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正确曝光决定作品成败
由于夜间车间厂房的条件不同,工业照明和作业环境的不同,拍摄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曝光正确与否,是成败的关键。加上夜间多重曝光更为复杂,必须根据不同景物,不同光线和对主题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曝光的时间。在采用多次曝光或旋转变焦环进行《钢铁变奏》系列作品的创作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第一次曝光时间多于第二次曝光时间,例如,就一张曝光时间为30秒的照片为例,第一次曝光时间为20秒,则第二次曝光时间为10秒。当然,这也不是唯一标准,还要根据现场环境的光照和物体的反射光程度而定,再加上相机与人的眼睛不一样,无法识别那么多层次的光影,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场景的拍摄当中,如果运用自动整体曝光系统测光的话,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般都是过曝或者过暗,为保证工厂环境及设备能反映出当时的氛围,我通常会采用对曝光进行曝光补偿的办法,在曝光时酌情加、减0.3EV-2EV。
拍摄工业大场面的夜景,光圈大小将直接影响景物的清晰程度。为了保证画质,我会尽可能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来进行拍摄。如遇到光线很暗,则把曝光时间延长。
弱光环境巧对焦
在夜间工业现场拍摄对焦问题上,由于光线微弱复杂,有时同样会遇到对焦困难,那是因为太亮或太暗的情况下相机的对焦系统无法识别,这个时候只要稍微把相机移动一下寻找一个对比比较强烈的点,对好焦之后再把相机移回来就可以了。当然,手动对焦也是不错的选择,我在表现工业大场景或者远处的厂房时,则直接将焦距调整到无穷远处。
在采用叠加法多次曝光的运用当中,我都是事先(白天到现场踩点)构思好画面色彩、构成、形式等元素,夜间拍摄时就可以在画面的某些区域预先留出位置,在预留区域内进行多次曝光,使拍摄出的画面形成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效果。
正确地运用白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不同的白平衡,将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色调以及所表达的意境。一般不要选择自动白平衡,这样会影响到灯光固有的颜色,使之失去工业现场特有的色温感觉。在进行长时间曝光时,相机一定不能有丝毫移动,要拧紧在三脚架上或放在平稳牢固的地方。拨光圈、按快门等一系列操作都要小心,特别是在曝光过程中旋转变焦环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则会影响画面质量而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