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梦想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w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余年来长时间地固执地坚守着被许多影友冷落的工业摄影创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生长、生活在这座国家老工业基地,机器的轰鸣声、火车的车轮声、高炉出铁的风呼火啸伴随着我成长,在我的生命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应该说,与我内心的这份工业情结密不可分。
  中国在建国之初就有一个“钢铁梦”,钢铁工业从奠基时代到现代工业、后现代工业时代整个发展历程中,几代钢铁工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我看来,灰黑冰冷的钢铁与一线忙碌的工人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凝重而粗犷。我一直想用一组图片来反映钢铁工业的发展轨迹,甚至是灵魂,试图用强烈的视觉语言和浪漫的色彩来诠释钢铁的脉络、钢铁的毅力。于是,《钢铁变奏》系列就成了我当今甚至是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拍摄的重点选题,《梦想》组片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我记录且创造性地去拍摄这些历经岁月磨砺的厂房、设备及构件,是希望透过这些影像,可以看到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岁月,表达钢铁特有的一种气质和情怀。我努力让这些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视觉影像能够获得时空意义上的充分延展。
  方画幅提升画面感染力
  《钢铁变奏》系列由于全部是在厂房、车间里外利用生产现场的夜间照明进行拍摄,很容易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场景环境杂乱、光照复杂多变。所以拍摄时首先要明确画幅的选择,《梦想》均采用正方形构图,让照片整体产生一种整齐的效果,提升画面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构思中的主体加以强调、突出,舍弃一些杂乱的、无关紧要的景和物,通过生产现场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从而使整组作品达到比你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更为集中、更为完美。
  过硬器材决定画面素质
  在相机及镜头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像素、色彩、多重曝光、镜头成像素质等诸多因素,因此选用尼康D3X全画幅数码单反加尼康24-70mm 1︰2.8镜头来进行拍摄。该机拥有的2450万有效像素,十分有利于该组方画幅后期剪裁后仍然能够进行大幅面输出。拥有11组15片24-70mm镜片的焦距范围很适合我在工业现场长时间曝光过程中拉伸镜头产生出奇特的效果,出色的成像质量以及自然真实的色彩表现能力足能体现我表现主题的意图。
  推、拉、摇、移变幻多重效果
  《钢铁变奏》系列作品均是采用多重曝光、1—30秒甚至更长时间内拉伸、左右摇晃、轨道平移等方法拍摄。其中《梦想》系列作品全部是夜间拍摄而成,均是在启动一次快门内长时间曝光的过程中改变焦距范围拍摄而成的。人们经常把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与照相机拍摄固定画面不同的是:摄像领域的运动摄影打破了画幅对空间的限制,横向运动实质上是打破画幅左右两个边界,垂直摇摄和移动(机位升降)则打破画幅上下边界对空间的限制,展示出空间的高度和深度。尝试将摄像领域里常用的推、拉、摇、移运用到静态的摄影当中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所产生的画面层次丰富细腻,光影色彩丰富,构成错落有致,特别是运用到我的《钢铁变奏》系列当中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正确曝光决定作品成败
  由于夜间车间厂房的条件不同,工业照明和作业环境的不同,拍摄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曝光正确与否,是成败的关键。加上夜间多重曝光更为复杂,必须根据不同景物,不同光线和对主题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曝光的时间。在采用多次曝光或旋转变焦环进行《钢铁变奏》系列作品的创作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第一次曝光时间多于第二次曝光时间,例如,就一张曝光时间为30秒的照片为例,第一次曝光时间为20秒,则第二次曝光时间为10秒。当然,这也不是唯一标准,还要根据现场环境的光照和物体的反射光程度而定,再加上相机与人的眼睛不一样,无法识别那么多层次的光影,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场景的拍摄当中,如果运用自动整体曝光系统测光的话,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般都是过曝或者过暗,为保证工厂环境及设备能反映出当时的氛围,我通常会采用对曝光进行曝光补偿的办法,在曝光时酌情加、减0.3EV-2EV。
  拍摄工业大场面的夜景,光圈大小将直接影响景物的清晰程度。为了保证画质,我会尽可能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来进行拍摄。如遇到光线很暗,则把曝光时间延长。
  弱光环境巧对焦
  在夜间工业现场拍摄对焦问题上,由于光线微弱复杂,有时同样会遇到对焦困难,那是因为太亮或太暗的情况下相机的对焦系统无法识别,这个时候只要稍微把相机移动一下寻找一个对比比较强烈的点,对好焦之后再把相机移回来就可以了。当然,手动对焦也是不错的选择,我在表现工业大场景或者远处的厂房时,则直接将焦距调整到无穷远处。
  在采用叠加法多次曝光的运用当中,我都是事先(白天到现场踩点)构思好画面色彩、构成、形式等元素,夜间拍摄时就可以在画面的某些区域预先留出位置,在预留区域内进行多次曝光,使拍摄出的画面形成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效果。
  正确地运用白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不同的白平衡,将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色调以及所表达的意境。一般不要选择自动白平衡,这样会影响到灯光固有的颜色,使之失去工业现场特有的色温感觉。在进行长时间曝光时,相机一定不能有丝毫移动,要拧紧在三脚架上或放在平稳牢固的地方。拨光圈、按快门等一系列操作都要小心,特别是在曝光过程中旋转变焦环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则会影响画面质量而导致失败。
其他文献
我面前是这样一组数字:1981年1000美元一张,2007年美国摄影收藏拍卖作品总价890万美元,2010年Philips拍卖行单幅作品270万美元,2011年Christie’s拍卖行单幅作品389万美元。有人说艺术品收藏这个行当,没有理性,只有疯狂。我将它描绘得委婉一些:似是神话,又是梦想。这个神话的主人就是当代最伟大的女摄影家之一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  看着辛迪的作品,
年轻的摄影师新井卓,被称为当代日本银版摄影第一人。在数码技术日益风行为我们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摄影体验的时代,新井卓却固守最古典的摄影工艺——银版摄影,在精雕细琢的过程里感受时光凝固——“在北海道拍摄的作品,那光仍是北海道的光。我们把整个时空带走了。”在新井卓的指引下,这几幅精美的作品将带我们去体会凝固时光的意境。    tips:关于银版  摄影术发明人达盖尔于1839年发明了银版照相法(Dague
风光摄影的六个误区  J:现在从事风光摄影的人越来越多,条件比20多年前好得太多了。我经常到各地和朋友们交流,看到的情况是:作品不断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原地踏步,对于风光摄影没有太多自己理解的东西。这也许和现在社会环境有关,心浮气躁,大家真正想沉下心来做事情很难。我觉得今天风光摄影的问题在于:主要是客观记录,缺乏表现,缺乏摄影师自己的东西。  D: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自己的东西”,二是“自己的东西
邳州素有“天下银杏第一乡”的美誉,无论春夏秋冬,邳州的银杏总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和感受。作为城市美化的一部分,银杏已经成为邳州的符号而深受市民爱戴。作为摄影人的拍摄题材,银杏可以挖掘的美仍有很多很多。邳州摄影人李长安总是把镜头对准家乡的银杏林,无论春夏秋冬,他镜头中的银杏林总会展现出不同的姿采;无论叶生叶落,银杏树下的人们总是在展示着生活最美丽的篇章。
尽管现在数字后期几乎强大到无所不能,但仍有不少传统摄影的拥趸,沉醉在各种摄影技法中体会其带来的快乐。本期,我们将跟随著名摄影家石广智,一起来感受一下多次曝光(多重曝光)的魅力。  1 曝光有增减  主体少减,陪体多减  数字时代有必要学“多曝”吗?  虽然现在经后期叠加的影像效果与前期多次曝光拍摄的效果很相似,但这是两个概念。前期的多次曝光基本满足了我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创作过程为我留下了充
思甜站位于新疆境内山口站与尾亚站中段的瀚海戈壁中,是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站名的小站,这个站曾经设名苦水站,因地下水源涩苦,无法饮用。70年代,有人提议该站名不好听,便改成思甜站,沿用至今。这里风沙肆虐,据养护铁路的工人师傅们说,一年三百六十天,三百天都在刮风,十级以上的大风说来就来,即便是晴天朗日,弥漫的沙尘吹起鸡蛋大的石砾足以把列车玻璃砸的所剩无几。一夜之间风卷沙粒堆积在铁路上的沙丘使列车不能正
摄影博客——没有加锁的视觉日记——网友    北京男孩温凌(ziboy)演绎的是一个有关中国草根博客的故事。最早的时候他并没有拍照,是因为觉得摄影太过昂贵。等他在北京花了300美元买了SONY P30,便形影不离,进而衍生出“钥匙、钱包、照相机”的口头禅来。2002年到2003年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曾在《京华时报》作摄影记者。当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他决定回炉中央美术学院数字与多媒体工作室学习多
高智能源自高速引擎  ZR20搭载了高速拍摄功能与高速图像处理技术兼备的“EXILIM ENGINE HS”引擎。并使用最新科技的可重构处理器,多CPU 双图像处理回路,实现了多功能和高速处理的兼顾。最快0.26秒无间隔快门与0.13秒高速自动对焦,极速的启动到拍摄,方便捕捉精彩瞬间。ZR20同时还搭载了HDR艺术功能,巧妙活用30张/秒高速连拍功能获得艺术效果照片,以及多张合成的“夜间拍摄”等功
“户外风”的摄影包  这两年的摄影包产品早已开始针对不同人群而进行专门设计,有“坤包”感觉的,有城市休闲风格的,当然少不了户外运动型的。ROVER Pro AW/Flipside Sport AW/Photo Hatchback AW系列是乐摄宝新推出的三个系列产品,体积从大到小,风格也由“非常野”,“比较野”到“一般野”,适合不同强度的户外旅行拍摄。除了面料防水,结构也独特,因为户外拍摄更强调机
《大众摄影》杂志每年一度的影像十杰遴选备受摄影人关注。2011年初选不仅选取了“影像社区”、“网络天地”及“双周争胜”栏目的优胜者,同时也涵盖了杂志“佳作欣赏”、“大众影廊”等栏目的作者。经过编辑部反复筛选,2011年度的影像十杰最终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涵盖了风光、纪实、人像、工业、动植物等各个摄影领域。较比以往,我们也可以看到十杰摄影师对于摄影创意、手法又有了创新与发展。  《大众摄影》“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