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生虫是传染病菌、危害动物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动物体内、体表都有多种寄生虫栖息生长。因此,饲养动物一定要注意做好杀虫、驱虫工作。寄生于野兔体内体表的寄生虫有近70种,但常见并常造成危害的主要有球虫、螨(疥螨和痒螨)和豆状囊尾蚴及兔栓尾线虫。上述寄生虫造成的疾病后果如下:
球虫病:主要危害仔兔及青年野兔,其感染率有时可高达100%,患病后幼兔死亡率一般可达40%~70%,感染的病兔长期不能康复,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一般可减轻体重12%~27%。所以有人说球虫病是饲养野兔业的“主要杀手”。
疥螨病:是由疥螨和耳螨寄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该病可致皮肤发炎、剧痒、脱毛等,影响野兔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痒螨病:是由兔痒螨寄生在野兔的外耳道而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影响增重,病变可影响腮骨及脑部,引起癫痫发作,甚至死亡。
兔栓尾线虫:普遍寄生于家兔体内,野兔体内也很常见。虽然不会引起十分严重的临床症状,但会严重影响兔的生产性能。
豆状囊尾蚴:对野兔的致病作用并不十分严重,大量感染时会出现肝炎症状,引起并发症死亡。
针对以上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基本解决问题:
1.开始启用驱虫净化程序前,对全场野兔全部注射1次伊维菌素(杀虫星)或阿维菌素(虫克星)。
2.种兔产崽前10~15天,混料使用杀球虫的药物(交换使用)直到仔兔断奶,同时在产崽前10~15天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等。
3.仔兔断奶前1周左右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可以有效防止个别带虫野兔混群后传染健康野兔。
4.仔兔断奶后每隔3~5天使用1次治球虫药,连用7天,循环反复直至分笼单养。
5.对于豆状囊尾蚴,成年公、母兔每3个月视其具体生产情况使用甲苯咪唑35毫克/公斤,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或皮下注射吡喹酮25毫克/公斤,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
6.成年公、母野兔及青年野兔每1.5~2个月使用左旋咪唑5~6毫克/公斤体重,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
此外,在做好以上药物预防的同时,每隔18~20天应对全场的水沟、走道、饲料槽等进行一次大的清洗及消毒。同时,对笼具及底板用杀螨剂(如杀灭菌脂、除癞灵等)进行一次擦洗消毒,也可用火焰进行消毒以杀死虫卵。另外,野兔场内还应避免养猫、狗等,以免对饲料、饮水造成污染和带进病菌。 (福建 蓝招衍)
球虫病:主要危害仔兔及青年野兔,其感染率有时可高达100%,患病后幼兔死亡率一般可达40%~70%,感染的病兔长期不能康复,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一般可减轻体重12%~27%。所以有人说球虫病是饲养野兔业的“主要杀手”。
疥螨病:是由疥螨和耳螨寄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该病可致皮肤发炎、剧痒、脱毛等,影响野兔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痒螨病:是由兔痒螨寄生在野兔的外耳道而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影响增重,病变可影响腮骨及脑部,引起癫痫发作,甚至死亡。
兔栓尾线虫:普遍寄生于家兔体内,野兔体内也很常见。虽然不会引起十分严重的临床症状,但会严重影响兔的生产性能。
豆状囊尾蚴:对野兔的致病作用并不十分严重,大量感染时会出现肝炎症状,引起并发症死亡。
针对以上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基本解决问题:
1.开始启用驱虫净化程序前,对全场野兔全部注射1次伊维菌素(杀虫星)或阿维菌素(虫克星)。
2.种兔产崽前10~15天,混料使用杀球虫的药物(交换使用)直到仔兔断奶,同时在产崽前10~15天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等。
3.仔兔断奶前1周左右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可以有效防止个别带虫野兔混群后传染健康野兔。
4.仔兔断奶后每隔3~5天使用1次治球虫药,连用7天,循环反复直至分笼单养。
5.对于豆状囊尾蚴,成年公、母兔每3个月视其具体生产情况使用甲苯咪唑35毫克/公斤,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或皮下注射吡喹酮25毫克/公斤,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
6.成年公、母野兔及青年野兔每1.5~2个月使用左旋咪唑5~6毫克/公斤体重,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
此外,在做好以上药物预防的同时,每隔18~20天应对全场的水沟、走道、饲料槽等进行一次大的清洗及消毒。同时,对笼具及底板用杀螨剂(如杀灭菌脂、除癞灵等)进行一次擦洗消毒,也可用火焰进行消毒以杀死虫卵。另外,野兔场内还应避免养猫、狗等,以免对饲料、饮水造成污染和带进病菌。 (福建 蓝招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