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对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影响日益凸显,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尤其当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冲击,尤其是一些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渗透进一步加剧,因此,面对国内外,严重的形势,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假设,然而,当我们深入实际时,发现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并不乐观,并且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文章立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大背景,围绕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當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一方面要深修内功,在国内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根基和保障,另一个方面要在文化“走出去”上下功夫。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所积累汇聚的精华,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源和精神家园是能够维系中华儿女的感情纽带和精神依托,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息息相关,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能够增进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是“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和举措。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大国既要是经济政治大国,也必然是文化强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对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并急需解决,唯有正视问题、直面挑战,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抓住重点、由点及面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步加大,不断丰富。在在如今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加深,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一直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文化交流,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以来,汉语以及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被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所了解、所接受。同时,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峰会等重大国际事项在中国成功举办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不仅让各国友人难以忘怀,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魅力的中国。
中国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传统文化重视不足、传统文化资源缺少传承。一方面受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入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人更愿意去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而极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则慢慢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也远没有西方节日过得那么隆重。此外,传统技艺面临尴尬局面。很少有年经人愿意去学习传统技艺,许多传统技艺即将失传、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二是文化进出口不平衡,逆差过大。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逆差大约是10-15:1,而出口的主要对象仅是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而面对欧美国家,逆差能达到100:1以上。在文艺演出以及影视片上,逆差同样惊人地存在,由于缺乏文化品牌,中国对外演出长期处于廉价交易的状态,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及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中国演员在海外的收入也远低于海外演员在中国的收入。在中国,我们常常能看到来自好莱坞的大片,但是在海外的电影院里,几乎见不到中国电影的痕迹。
三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挤占中国文化生存空间。外来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脚步,但是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近年来经常流行的美剧、韩剧都充分证明了外来文化在我国传播的势头之猛烈。同时,受外国影视剧、影视明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想被传播进来,严重挤占中年文化的发展空间,阻碍本国文化的正常发展[3]。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深修内功,在国内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根基和保障。
一是保护、传承、发扬优秀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对待传统文化,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适时创新[5]。“取其精华”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2]。要进一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时代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同时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散落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技艺都活起来。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去其糟粕再适时创新”就是要对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封建的东西予以摈弃,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各项要求和客观实际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不等同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涵盖文化演艺、新闻出版、文化信息、教育等多种行业,要始终坚持文化优先、文化例外的原则,把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要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扶持引导机制,加大对优秀产品的引导扶持力度。鼓励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品牌研发与创立,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品牌。 三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方面还存在着规模比较小、人才素质欠佳等问题。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为774.06万人,文化产业劳动力占比只有1.01%,与美国文化产业劳动力人数占8.26%相比,我国尚有5584.24万的文化产业人才缺口。无论文化产业在国内区域发展还是在国外区域发展,关键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在数量与质量问题[2]。面对人才问题,中国要继续调整教育模式,在通过改革招生模式扩大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规模的基础上,重视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质量,尤其是要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写作能力,创意策划能力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另一个方面要在“走出去”上下功夫,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交流具有其他交流所替代不了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利用文化交流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国际文化交流中,是责任也是使命。
一是要打造文化精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树立精品意识,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符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生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且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结合时尚流行文化元素,创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在创新中再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比如中国首部长篇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系列产品,从最初的系列动画连续剧衍生出CG电影、电子游戏产品、小说、漫画、真人电视剧等上下游产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动漫数字技术结合,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在世界范围传播。除文化内涵外,文化產品在技术表现手法上,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让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为打造文化精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文化传播。实施文化精品带动战略,鼓励文化企业走原创路线、精品路线,按照世界各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量身定做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产品。
二是以孔子学院为阵地开展多样文化交流活动。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架起了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孔子学院作为传播汉语、推广中国文化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发展迅猛,如今387所孔子学院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因此,应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的战略作用,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稳定性、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汉语的传播提供保障。
三是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推介宣传中华文化。“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更包含了文化产业。因此要主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将文化产业发放那个光大,一要通过“媒体合作”先行带路,为战略的实施营造舆论氛围;二要影视产业带路,让各国民众通过荧屏了解我国的自然风光、人文社会、经济潜力等,从而树立国家形象、社会形象;三要会展、话剧、旅游演艺等带路,讲好中国故事,丰富各国民众日常生活,提高各国民众生活质量。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搭台。
参考文献
[1]袁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月刊,2011(8)
[2]郑志琴,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措施,传承,2015,(4)
[3]杨绪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3)
[4]胡小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6)
[5]郭亮,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西部,2014.(18)
(作者单位:颍泉区委党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所积累汇聚的精华,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源和精神家园是能够维系中华儿女的感情纽带和精神依托,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息息相关,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能够增进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是“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和举措。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大国既要是经济政治大国,也必然是文化强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对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并急需解决,唯有正视问题、直面挑战,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抓住重点、由点及面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步加大,不断丰富。在在如今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加深,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一直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文化交流,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以来,汉语以及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被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所了解、所接受。同时,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峰会等重大国际事项在中国成功举办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不仅让各国友人难以忘怀,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魅力的中国。
中国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传统文化重视不足、传统文化资源缺少传承。一方面受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入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人更愿意去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而极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则慢慢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也远没有西方节日过得那么隆重。此外,传统技艺面临尴尬局面。很少有年经人愿意去学习传统技艺,许多传统技艺即将失传、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二是文化进出口不平衡,逆差过大。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逆差大约是10-15:1,而出口的主要对象仅是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而面对欧美国家,逆差能达到100:1以上。在文艺演出以及影视片上,逆差同样惊人地存在,由于缺乏文化品牌,中国对外演出长期处于廉价交易的状态,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及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中国演员在海外的收入也远低于海外演员在中国的收入。在中国,我们常常能看到来自好莱坞的大片,但是在海外的电影院里,几乎见不到中国电影的痕迹。
三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挤占中国文化生存空间。外来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脚步,但是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近年来经常流行的美剧、韩剧都充分证明了外来文化在我国传播的势头之猛烈。同时,受外国影视剧、影视明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想被传播进来,严重挤占中年文化的发展空间,阻碍本国文化的正常发展[3]。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深修内功,在国内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根基和保障。
一是保护、传承、发扬优秀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对待传统文化,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适时创新[5]。“取其精华”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2]。要进一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时代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同时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散落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技艺都活起来。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去其糟粕再适时创新”就是要对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封建的东西予以摈弃,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各项要求和客观实际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不等同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涵盖文化演艺、新闻出版、文化信息、教育等多种行业,要始终坚持文化优先、文化例外的原则,把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要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扶持引导机制,加大对优秀产品的引导扶持力度。鼓励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品牌研发与创立,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品牌。 三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方面还存在着规模比较小、人才素质欠佳等问题。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为774.06万人,文化产业劳动力占比只有1.01%,与美国文化产业劳动力人数占8.26%相比,我国尚有5584.24万的文化产业人才缺口。无论文化产业在国内区域发展还是在国外区域发展,关键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在数量与质量问题[2]。面对人才问题,中国要继续调整教育模式,在通过改革招生模式扩大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规模的基础上,重视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质量,尤其是要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写作能力,创意策划能力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另一个方面要在“走出去”上下功夫,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交流具有其他交流所替代不了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利用文化交流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国际文化交流中,是责任也是使命。
一是要打造文化精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树立精品意识,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符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生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且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结合时尚流行文化元素,创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在创新中再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比如中国首部长篇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系列产品,从最初的系列动画连续剧衍生出CG电影、电子游戏产品、小说、漫画、真人电视剧等上下游产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动漫数字技术结合,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在世界范围传播。除文化内涵外,文化產品在技术表现手法上,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让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为打造文化精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文化传播。实施文化精品带动战略,鼓励文化企业走原创路线、精品路线,按照世界各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量身定做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产品。
二是以孔子学院为阵地开展多样文化交流活动。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架起了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孔子学院作为传播汉语、推广中国文化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发展迅猛,如今387所孔子学院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因此,应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的战略作用,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稳定性、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汉语的传播提供保障。
三是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推介宣传中华文化。“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更包含了文化产业。因此要主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将文化产业发放那个光大,一要通过“媒体合作”先行带路,为战略的实施营造舆论氛围;二要影视产业带路,让各国民众通过荧屏了解我国的自然风光、人文社会、经济潜力等,从而树立国家形象、社会形象;三要会展、话剧、旅游演艺等带路,讲好中国故事,丰富各国民众日常生活,提高各国民众生活质量。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搭台。
参考文献
[1]袁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月刊,2011(8)
[2]郑志琴,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措施,传承,2015,(4)
[3]杨绪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3)
[4]胡小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6)
[5]郭亮,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西部,2014.(18)
(作者单位:颍泉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