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笔共情书文同心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o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明先生书法艺术看似写他、写传统,却是妥妥地在写我、写当下,并在写他写我的交流中,证明中国书法是打破空间阻隔和时间界隔的,在形式与内容、当代与传统之间你侬我侬的综合艺术,从而去证明“书者,如也”的中国式审美判断。
  就在太多的书法家被“写字”“书法”“书法艺术”以及“传统”与“当代”等问题搞得晕晕乎乎、不知所以的时候,德明先生依然清醒地坚守着书法艺术写他的本分和写我的状态。如此,你说他“写字”也行,“书法”也好,或“书法艺术”也罢,总之,他以写他、写我在程度上的不同和状态上的差异,来保持书法艺术的写字本色,并在此基础上呈现书法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综合艺术的面貌。
  所以,我们在德明先生书法艺术的传统“字典”里看到,书法一定不是抽象艺术,因为她有具体的表达。书法也不是线条艺术,因为她有丰富的非线性的形态。书法更不是单纯的形式或构成艺术,因为她有明确的指向和意义。“书须为已有悦心处,不要徒以悦人”(清·徐用锡《字学札记》),于是,在写我的时代里,德明先生小心翼翼地、坚定地维護着写他传统。
  因而,在他的当代“字典”里,书法艺术已不是二王颜柳,南格北风,亦无意于晋韵、唐法、宋意、元明态度,而是在中华文化的根本处发微,通过其笔墨、线条、构成让我们看到隶书的楷书性、篆书性,和篆隶的行草性等等,文化与艺术的基因表达无论魏晋,“又各家临仿,识其意趣,方得横生恣态”(清·徐用锡《字学札记》)。有如子女在外形、动作、眉眼、神态间或多或少有父母的影子,但其形貌,神态,性格等等的“他”性却有着最“我”的特质。
  也就是说,德明先生书法艺术看似写他、写传统,却是妥妥地在写我、写当下,并在写他写我的交流中,证明中国书法是打破空间阻隔和时间界隔的,在形式与内容、当代与传统之间你侬我侬的综合艺术,从而去证明“书者,如也”的中国式审美判断。
  具体来看,德明先生首先抓住的是中国书法特定对象文字、文本所固有的形象和意象美感,通过写形进行意象、意味、意义的写意阐释。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他的书法无论篆、隶,还是行、楷,基于“古质”“今妍”的笔墨点画技术在正欹、平险、高下、疏密中计白当黑,建构文字形象和意象的音乐性。通过点画长短、曲直、强弱形成的情感旋律,和结构的轻重、大小,方圆获得的情绪节奏,满足文字文本的意象发微、意义陈述。当然,这些也是书法艺术的共性特征,不过,由于德明先生文笔共情,书文同心,为之注入了自我的温度和运动势能,加以用笔的提按轻重、行笔的快慢速度,及其点画结构的形态和关系变奏,形成了其书法的“生”与“活”的个性艺术形态和意态,使之在旋律与节奏的交互中产生感觉性时空位移,和知觉性气韵生动。
  “生”,是艺术的生命存在表现。“活”,是生命存在的活力。德明先生书法艺术的“生”与“活”,既非这“名家”那“大师”所扭捏出来的“活”或标本式的活“样”,亦非兴之所至、情之所至,来得好不如来得巧的灵光一现偶得,而是“惟笔软”的“奇怪生焉”,是“书”与“法”的字无常体,笔无常迹,墨无常形的自然,自然而然,是倾注了情感温度和理性力度的“墨酣笔畅、活力四射”,观其篆、隶、楷、行、草书莫不如此。
  德明先生书法的“生”与“活”在其“形”。楷书、隶书的一点一画、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一行一章,仿佛都有萧绎《采莲赋》中所写的“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的意思,动静之间自有一番进退态度。而行书、行草书的行笔走墨,既无浪花飞卷,也非浅水微澜,而是深流暗涌。亦如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武功高手,一招一式皆含绵绵不绝的内力,从而加速了书法艺术的形象变化性,和意象流动性。其轻重亦变为文字文本所注入的生机与活力,已然外化而成蔡邕所说的“肌肤之丽”。
  德明先生书法的“生”与“活”在其“意”。篆书,在直白的“玉箸”中含蓄着“扬波振激,鹰踌鸟震”(蔡邕《篆势》)。隶书的“蚕头”之收,“燕尾”之放,大多略形而尽意。行草书亦如元人杜本《论书》所言“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融通各体终存书去体。其使转、行止、俯仰、轻重、迟疾,在折钗劲健之形,划沙深刻之态,亦方亦圆,方圆兼具的拙劲、绵劲、圆劲、苍劲的用笔中“纵横皆成意象”,呈现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象之外的意象之美。意象之外的意味之美,意味之外的意义之美——也就是生之活之的浓浓象外之意。
  这就是在德明先生心手双畅的自然与人文和合状态下,用书法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平衡、谐和、进退有度的民族个体和整体的人文思想与精神气质的艺而文之,文而化之。这当然也是书法艺术本就有、也应该有的写意精神体现。不同的是,因为德明先生在对文字、文化的书法本体尊重前提下,于疏密、大小、长短、方圆之处,始终追求执其左右用其中的平衡、和谐。于俯仰、上下、疾涩中,坚持恰到好处的动静与生活。其静,基于思想精神的内审守则,其动,基于文化的激情和非激情驿动。他的动是形动式的,更是心动性的,没有博人眼球的手舞足蹈,也没有夸张变态的挤眉弄眼,更没有舍我其谁的狂狷失态。不突兀,不违和,颇能感受“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艺术态度,“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文化风神,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精神标格。如隶书作品《归去来兮辞》,其“致中极和”(明·项穆语)的性格,动静相宜的状态,质文相得的面貌,使我们看到德明先生通过对文辞的理解,书体的选择,点画章法形态的把握,与文章家的心意交互,书文交流。不仅准确表现出陶氏的人与自然融合的怡然适然,更把书家的书写状态、文化态度、书写技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一书,如其人。
  我们因此也看到,中国书法作为天(自然)人(人文)合一的民族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和中华文化生命的一种形态,是与民族历史和时代共进的艺术。德明先生遵循文化脉络,找寻思想联结,继承书法艺术优良基因,人古出今,稳中求变,形成了自我的书法艺术特色。既有他对书法艺术的文化和精神阐释,更有他向伟大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致敬。
  胥勋池
  XU XUNCHI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文艺组织专委会副主任。
其他文献
入围作品  作者简介  作 词:吴国清  中国中铁文学协会会长,全国“火车头”职工艺术家,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音乐家协会理事,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铁二局作家协会主席,文学杂志《路魂》主编。出版诗集两部,发表诗歌500余首,作词发行歌曲100余首。  作 曲:方 石  全国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原驻会副主席,《亲爱的中国我爱你》作曲人;有100余件作品曾获得国家级、省级
刘炜  硕士,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学者,四川美术家協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会员。1973年生于四川南溪,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教系,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西南少数民族水彩画人才培训项目》学习,现任教于四川宜宾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漫画作者创作“漫”语言以表现出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漫画中所传达的意象才能具有引人入胜、撩人情思的艺术感染力。在创作中置入巧妙的、具体的、深入的、结合时代的创作构思,才能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同时自然悟出作品内含的深意。  近现代以来,我国漫画名家丰子恺先生、张光宇先生、方成先生、孙光钊先生等老一辈漫画家都在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漫画绘画语言的新思路。因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不同
主管单位:德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德阳市散文学会  李艳  LIYAN  《德阳散文》主编。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德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杂文学会德阳工作站站长,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德阳工作站常务副站长,已出版散文集《灵魂的维度》《守望》。  寄语  送走2020年,迎来2021年。《德阳散文》与全国文学界同仁共同迎来21世纪开局的第二年,又是国家“十
樊强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美术家协会會员。
摘要:《孟子》所引《诗经》以雅诗为最。他把歌奏于朝廷的雅诗义用来劝诫君王,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可以说把圣诗进行了人化和俗化。本文通过对其雅诗的引用归纳和分析,探讨孟子强烈的民俗意识。  关键词:孟子 《诗经》 雅诗 义用 俗化  《孟子》一书共引《诗经》36次,有28处23篇都引自雅诗,其中大雅20处15篇,小雅8处8篇,在这之中,又有3处是对话时别人所引,他自己引用的是17处。  一、孟子对《诗经
自《马氏文通》以来,词类研究在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划分,具体词性研究又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具体词词性历史发展研究;二是具体词词性平面描写研究。汉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具体词词性平面描写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往往忽略了二者的联系。本文以“是”为例,探讨词性论争问题。  一、历史论争  关于系词的词类属性,各家观点不一。①实词说。黎锦熙认为系词附属于动词;陈承泽、
两人先是各自在书法之路上独行,而后一见钟情,最后携手同行。高玉才和张义芬都是自幼时起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这份志同道合和某种特殊的际遇,两人走到了一起,并走向平实又绚烂的未来。风雨齐闯,苦乐同享;一生一世执子手,不离不弃共白头。  M=《现代艺术》 G=高玉才 Z=张义芬  M :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走上了书法之路?  G:八岁那年,表哥到我们家过年,当时他的暑假作業就有书法,我特别好奇
邓爱平的兰,柔而不弱,清秀雅丽,或于山崖,或于幽谷,或于顽石,似在随风摇曳。其变化过渡的墨色展示出花叶不同的质地与方位,而运笔的轻重徐疾,更觉干净,石的点染若不经心,虚实相生而法度自在其中。  大凡诗人总都知道“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的梅花,只能入“小窗横幅”,境界虽幽雅,却难免有小家之气。传统画梅注重“梅的韵”和“格”,以“横斜疏瘦”与“老枝奇特者”为上品,而鄧爱平认为现代画梅的审美标
浩劫瘟神,祸稔恶盈,躏荆楚恁疯传。岂惧邪祟遍,华夏肩担。北阙谋猷纛举,八荒鼎力拔山。更白衣天使,披挂袍甲,斩魅犹酣。   家国系念,死生何计?悬壶日月忠肝。医大道、良德仁术,济世春还。偏染毒身殒阵,亿民悼泪凄酸。屹存碑颂,长青万古,风范人间。   阳春·颂战疫情   岁节临,桃符灿,堪应万邦民忭。焉恶魅橫生,妖氛T、乱渡荆楚尽弥漫。宇穹霾暗。犹驾驭、震雷飚电。唯我党政龙韬妙,神州赤旗高卷。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