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引导胆管选择性插管对ERCP术后胰腺炎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mk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评价导丝引导胆管选择性插管与传统地造影剂辅助插管相比,能否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ereatitis,PEP)的发生率。方法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MEDLINE、EMBASE、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2002—2008年相关会议文摘,并且手工检索人选文献的参考文献,全面收集关于导丝引导胆管选择性插管对PEP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474例胆管选择性插管的ERCP患者被纳入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导丝引导胆管选择性插管和造影剂辅助插管比较,可降低PEP发生率(RR=0.46,95%可信区间0.25~0.85,P=0.01)。但是,排除摘要和分配隐藏不清楚的试验进行敏感性分析后,两个插管方法对PE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6,95%可信区间0.28~1.54,P=0.33)。结论导丝引导胆管选择性插管可能是减少PEP发生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纳入系统评价的试验有限,还需开展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其他文献
胃镜取异物具有方便快捷、价廉、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可作为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自1998年8月至2008年8月共用胃镜取上消化道异物8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电子子母胆道镜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已成为胆道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子胆道镜可经口直接进入胆道,在直视下对胆道病变进行观察,极大提高了对胆道疾病的诊断水平。2007年5月至2008年7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对23例胆道疾病患者进行电子子母胆道镜检查,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镜发现的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越黏膜下层者15例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变。结果15例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病变,最大直径2.5~4.5cm(平均3.2cm)。1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3%(14/15)。所
患者男,52岁。因进食自制泥螺后出现腹痛、腹泻伴发热2d就诊。患者进食泥螺2h后突然出现中上腹阵发性绞痛,继而开始黄水样腹泻,后转为赤豆汤样。经当地抗感染等处理,腹痛及腹泻稍缓解,但自觉全身不适,厌食,无呕吐、里急后重。体检:体温37.8℃,血压125/75mmHg,精神稍萎,心肺无异常,中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
壶腹周围癌由于其解剖部位特殊,早期难以发现,一旦发现多为中晚期,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梗阻性黄疸和肝功能损害,治疗较为棘手。我科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对38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行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恶性胆道梗阻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就诊时大多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故对晚期不能手术切除患者的减黄治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经十二指肠镜胆道内引流术因其痛苦少、创伤小、最符合机体的生理状态,已经成为临床首选的减黄方法,为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比较理想的姑息性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自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收治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经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传统治疗是开腹手术,随着腹腔镜和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EPBD)联合LC及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已成为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但有关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方案与单独腹腔镜治疗方案的对比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采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
为促进消化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省消化内镜学会、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及黑龙江省临床消化病研究所承办的“第五届哈尔滨全国消化内镜学术会议·暨ERCP手把手学习班”将于2010年1月22—24日举行。
患者女,76岁,因腹胀3年,发现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于胸膝坐位时加重,无明显排气增多,大便稍干结,每日1~2次,无粘液及脓血便,无腹痛、发热、寒战,无乏力、纳差,无反酸、嗳气。2008年4月因“反复胸骨后闷痛2个月余”入我院心内科,诊断为“高血压2级(极高危);Ⅱ型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在病理情况下被类似肠黏膜上皮及腺上皮所代替,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胃黏膜病变的诊断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色素内镜的应用,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不仅呈现了胃黏膜表面确切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