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如何发挥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通过组织适宜的教师培训助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第五届“语文‘模块课程·专题学习’研讨会”立足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通过会议模式的重构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模式创新:会议概况及设计评析
研讨会以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及互联网时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结构重组的新要求为背景,设计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移动学习技术发展下的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语文“模块课程·专题学习”案例与成果分享四大主题。
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有:深入解读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内涵,帮助教师明确人才培养需求及考核机制变革下语文教育的任务变化;剖析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带来的世纪性变革;对移动互联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重组提出可行的办法(即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形式专题化),并通过案例与成果分享进行推广。
为了更好地实现办会目的,研讨会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设置微信前置研修课、大会交流与研讨、会后在线答疑三个环节,历时40余天。
1. 微信前置研修课
(1)过程总览
自2017年5月15日起,借助直播团队的技术支持,依托微信平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的赵岩、陈大伟、方孟珅、王中伟、马敬宇等五位老师先后进行了《西游记》《长恨歌》《彷徨》、“端午节”“神话”等五个专题课堂实况的在线直播。直播选取该专题不同课段内最具示范意义、最能展现学生学习成果或具有呈上启下作用的课时,直观展现专题教学的课堂实貌。
直播后,会务组及时在参会教师微信群内发布相关课程资料,包括直播课段的教学简案、教学课件、专家点评和未直播课段的教学文字简案、课堂照片、微视频等,帮助参会教师追踪专题教学进程。
(2)设计评析
前置研修课的设置是专题学习特点、教师工作特点、移动互联网普及与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专题学习”是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简称。以学生“言語思维”的发展为目的,以“完整经典”为学习材料,以“专题研读”为学习方式,以“读写一体”为具体手段,利用网络平台,随学生所需而教,是专题学习的六大特点。专题学习的包容性决定了一个专题会持续较长的时间,这也是专题前置研修课历时近一个月的原因。
帮助参会教师在了解专题教学原理与特征的基础上,将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实现个体的创造,是研讨会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才得以形成。因此,将专题教学典型案例实施过程的原始样貌呈现于教师面前,让教师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是实现研讨会上述目的的最佳选择。
移动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环节提供了设备基础及技术支持。借助微信平台,参会教师可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基础上,依靠手机或平板电脑实现学习,非常便利。
2.大会交流与研讨
(1)过程总览
6月12—13日是研讨会的第二阶段,也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环节。该环节以学术争鸣与经验交流相融合的思路,将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关联。
12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郑国民教授、李玉顺教授、张秋玲教授,分别作“语文课程改革”“移动智能学习”与“语文课程转型与重构”的主题发言。下午,20多个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一线教师与教学团队,以十大分论坛的形式,进行了专题教学案例与成果分享。
会场一,来自深圳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团队以自己开展专题教学的经验为例,向在场教师展示了学生在专题学习后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北师大附属嘉兴南湖高级中学的黄志勇老师通过生动的课堂案例,全面介绍了该校个性化的专题学习情况。会场二,北师大大兴附属中学团队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黄玉慧老师团队,分别作了李清照专题、《论语》专题、《狼图腾》专题、毛泽东诗词等专题汇报,为在座教师厘清了专题学习的概念,并与参会教师就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展开讨论……
13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卫东、北师大附属嘉兴南湖高级中学副校长张维刚、华清园教育考试研究院院长贾小峰围绕高考改革,分别从专家、家长、教师等角度发表见解,并进行了焦点对谈与深度交流。下午,参会教师分别前往清华附中、北师大大兴附中等三所学校,观摩微信前置研修课的展示课,现场感受专题教学的课堂魅力。
(2)设计评析
交流与研讨环节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学术专家与一线教师合作,高校资源助推基础教育发展的特点。高校的研究者对于教育领域的问题往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专业、更具理论高度的视角。研讨会还邀请20多个走在教学改革前列的教师及教师团队,向参会教师分享了60多个专题学习课例,生动展现了不同地区教育改革的面貌,分享了专题学习的宝贵经验。这种同行之间的交流探讨,更能发挥群体作用,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有效推动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
3.会后在线答疑
(1)过程总览
6月20日、27日,5位授课教师及6位评课专家先后针对观摩课、学术报告、成果分享过程中参会教师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网络在线答疑。
针对授课教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题学习的操作方式与可行性、具体学段专题学习的开展及成效两大方面。如:专题学习时间如何分配;专题学习与其他必修、选修课程的时间如何分配;高三学段模块课程如何进行等。
一、模式创新:会议概况及设计评析
研讨会以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及互联网时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结构重组的新要求为背景,设计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移动学习技术发展下的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语文“模块课程·专题学习”案例与成果分享四大主题。
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有:深入解读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内涵,帮助教师明确人才培养需求及考核机制变革下语文教育的任务变化;剖析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带来的世纪性变革;对移动互联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重组提出可行的办法(即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形式专题化),并通过案例与成果分享进行推广。
为了更好地实现办会目的,研讨会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设置微信前置研修课、大会交流与研讨、会后在线答疑三个环节,历时40余天。
1. 微信前置研修课
(1)过程总览
自2017年5月15日起,借助直播团队的技术支持,依托微信平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的赵岩、陈大伟、方孟珅、王中伟、马敬宇等五位老师先后进行了《西游记》《长恨歌》《彷徨》、“端午节”“神话”等五个专题课堂实况的在线直播。直播选取该专题不同课段内最具示范意义、最能展现学生学习成果或具有呈上启下作用的课时,直观展现专题教学的课堂实貌。
直播后,会务组及时在参会教师微信群内发布相关课程资料,包括直播课段的教学简案、教学课件、专家点评和未直播课段的教学文字简案、课堂照片、微视频等,帮助参会教师追踪专题教学进程。
(2)设计评析
前置研修课的设置是专题学习特点、教师工作特点、移动互联网普及与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专题学习”是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简称。以学生“言語思维”的发展为目的,以“完整经典”为学习材料,以“专题研读”为学习方式,以“读写一体”为具体手段,利用网络平台,随学生所需而教,是专题学习的六大特点。专题学习的包容性决定了一个专题会持续较长的时间,这也是专题前置研修课历时近一个月的原因。
帮助参会教师在了解专题教学原理与特征的基础上,将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实现个体的创造,是研讨会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才得以形成。因此,将专题教学典型案例实施过程的原始样貌呈现于教师面前,让教师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是实现研讨会上述目的的最佳选择。
移动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环节提供了设备基础及技术支持。借助微信平台,参会教师可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基础上,依靠手机或平板电脑实现学习,非常便利。
2.大会交流与研讨
(1)过程总览
6月12—13日是研讨会的第二阶段,也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环节。该环节以学术争鸣与经验交流相融合的思路,将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关联。
12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郑国民教授、李玉顺教授、张秋玲教授,分别作“语文课程改革”“移动智能学习”与“语文课程转型与重构”的主题发言。下午,20多个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一线教师与教学团队,以十大分论坛的形式,进行了专题教学案例与成果分享。
会场一,来自深圳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团队以自己开展专题教学的经验为例,向在场教师展示了学生在专题学习后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北师大附属嘉兴南湖高级中学的黄志勇老师通过生动的课堂案例,全面介绍了该校个性化的专题学习情况。会场二,北师大大兴附属中学团队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黄玉慧老师团队,分别作了李清照专题、《论语》专题、《狼图腾》专题、毛泽东诗词等专题汇报,为在座教师厘清了专题学习的概念,并与参会教师就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展开讨论……
13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卫东、北师大附属嘉兴南湖高级中学副校长张维刚、华清园教育考试研究院院长贾小峰围绕高考改革,分别从专家、家长、教师等角度发表见解,并进行了焦点对谈与深度交流。下午,参会教师分别前往清华附中、北师大大兴附中等三所学校,观摩微信前置研修课的展示课,现场感受专题教学的课堂魅力。
(2)设计评析
交流与研讨环节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学术专家与一线教师合作,高校资源助推基础教育发展的特点。高校的研究者对于教育领域的问题往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专业、更具理论高度的视角。研讨会还邀请20多个走在教学改革前列的教师及教师团队,向参会教师分享了60多个专题学习课例,生动展现了不同地区教育改革的面貌,分享了专题学习的宝贵经验。这种同行之间的交流探讨,更能发挥群体作用,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有效推动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
3.会后在线答疑
(1)过程总览
6月20日、27日,5位授课教师及6位评课专家先后针对观摩课、学术报告、成果分享过程中参会教师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网络在线答疑。
针对授课教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专题学习的操作方式与可行性、具体学段专题学习的开展及成效两大方面。如:专题学习时间如何分配;专题学习与其他必修、选修课程的时间如何分配;高三学段模块课程如何进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