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ohuoz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实际体会,分析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生源、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从入学教育、课程学习、选定课题、学术交流、人文关怀和论文答辩等方面提出了保证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培养水平的做法与体会。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王建江(1963-),男,浙江温岭人,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红军(1972-),男,山西运城人,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16-02
  
  随着军队院校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招生规模的调整优化,跨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在一些学科与专业正日益显现并会更加突出。近五年来,在笔者培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同等学历硕士、全日制硕士中,跨专业研究生占到了70%左右。分析跨专业研究生特点,研究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有效措施,保证培养质量,提高培养水平显得格外重要。
  一、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分析
  1.生源和专业基础分析
  近年来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主要有三种情况。
  (1)跨专业调剂。由于受多种政策和因素影响,考生生源不足,上线研究生不多,够复试条件的研究生数量小于招生计划数量,每年不得不从其他富裕专业(通常是机械类专业)调剂研究生。这部分研究生除了在本科阶段学习过40~50学时的“工程材料”课程外,基本上没接触材料科学方面的课程和知识。
  (2)跨专业报考。这部分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立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为了考取研究生,他们自学了大量的“材料科学”课程,特别是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确定的初试专业课程和复试专业课程下功夫较大,准备比较充分,成绩也比较好,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他们毕竟没有系统学习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为了考取研究生,突击学习痕迹明显,死记硬背的东西较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偏弱。
  (3)为躲避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目“数学一”而跨专业报考。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确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课目为“数学二”而非“数学一”,部分考生由于数学功底较弱,担心“数学一”难度大,考不出好成绩,受社会现实的驱动选择报考了本专业,由于目的和动机不同,这部分学生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较弱。
  总之,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相对于本专业研究生而言,在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理论积累方面比较薄弱。
  2.心理和优劣势分析
  跨专业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切从头开始,这需要勇气、动力和毅力。跨专业研究生能够和本专业研究生坐在一起,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学习和研究,这本身就说明了跨专业研究生勇于挑战、肯于付出和战胜自我的精神。当遇到挫折、困难或不公正待遇时,跨专业研究生会表现出更加坚强的心态、信念和理想。
  另外,跨专业研究生也具有非跨专业研究生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跨专业研究生大多具有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专业实践,跨专业研究生受到来自不同学科方向文化和知识体系的熏陶,具有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其次,跨专业研究生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会注意取长补短,发挥长处。
  二、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措施
  1.搞好入学教育,树立学习信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材料制备工艺、材料性能分析、新材料、材料实验、材料管理等专业课。本科四年的学习使得他们掌握了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建立起了材料科学概念,形成了材料思维习惯。而跨专业研究生在专业知识结构、知识积累上有所欠缺,常常会造成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现象,表现为不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差,材料概念不清,不熟悉专业学术话语,缺乏创新思维。为此必须搞好他们的入学教育,纠正动机偏差,讲清跨专业学习的利和弊,在认识差距的同时看到优势,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信心,要求他们勇于克服困难,按期完成学业。
  2.补修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对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与本专业考入的研究生没有区别,课程设置统一,培养计划刚性,不考虑个体差异,不照顾个体要求。由于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研究生授课教师往往顾此失彼,常常会使本专业的学生觉得授课深度不够、提高有限,而跨专业研究生却难以理解,从而使正常的研究生教学受到冲击和困扰,影响教学效果。
  材料科学学科具有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不仅在专业基础上与计算机、自动化、电子类专业相去甚远,而且思维方式独特。尽管学生学习努力,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材料科学基础培训和思维训练,对材料类课程的学习难以摆脱夹生不熟的状态,听课的过程似乎明白,但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一些概念和理论似懂非懂。
  授课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指导老师要加强个别指导,筛选本科阶段“材料科学”3~5门重要核心课程作为补修课程,强化跨专业学生的“材料科学”基础。为帮助跨专业学生建立对材料科学的感性认识,培养材料学思维习惯,安排他们到实验室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做到教学相长。督导跨专业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学相关知识,弥补跨专业研究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未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其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3.依据学生特点,选定研究方向
  导师是培养研究生最为重要的环节,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其他个人和机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大多需要通过导师才能有效落实。导师在充分考察、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后,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帮助其选好论文方向。如数学、计算机基础较好的研究生更多地安排一些材料制备过程中与数值模拟、仿真有关的课题;动手能力较强而理论功底较弱的研究生,安排一些倾向于材料制备工艺方面的课题;机械制造专业的研究生安排一些注重与材料制备设备相关的课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增强自信,提高对材料学研究工作的兴趣。通过撰写论文锻炼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他们毕业后达到与本专业生源同样的培养质量。
  4.凝炼导师文化,促进师生互动
  (1)坚持师生在教育上是授受关系,导师处于主导地位。坚持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导师应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进行正确地指导、严格要求和民主型的管理。
  (2)坚持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导师应该强烈感受社会的迅速变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自觉不断地自我充实和提高,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形成有组织的讨论、研究氛围,在教育培养研究生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导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和评价,形成对学生新的了解和认识,及时修改对学生的某些要求与期望。导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感化学生,增进学生对导师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工作。在研究生中间提倡互帮互学,博士生带硕士生,高年级研究生带低年级研究生,本专业研究生帮跨专业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广泛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5.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生,必须要有好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近年来,我们坚持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人均不少于3次,硕士研究生人均不低于1.5次。研究生们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进一步了解到本领域科技与学术发展的信息,增长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术水平,拓宽了研究思路,并结交了一批同行,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信息的认识程度以及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性。
  6.严格跟踪检查,严把论文答辩关
  严格研究生中期筛选制度,对课程学习成绩出现黄牌的研究生进行个别谈话,达不到要求的推迟开题。
  对待跨专业研究生和其他研究生一视同仁,实行统一的研究生开题评审制度和研究生论文进展中期检查制度,组成专家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回答专家组的质询,检查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对个别较差的学生推迟开题、延期答辩,在研究生中营造一种警示、促进和努力学习的氛围。
  几年来的坚持与实践,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充分保证,研究生论文的盲审平均成绩达85分以上,所有研究生都如期完成学业,顺利获得硕士学位。
  
  参考文献:
  [1]纪军,倪承普,罗秋敏,等.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07,(2):93-94.
  [2]刘景彦,刘琴.经济危机形势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72-174.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局限:干预界限模糊、主体功能弱化、支持系统不足、体系缺乏连续性,提出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新三维”体系,即时间体系、空间体系、效能体系。  关键词:大學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作者简介:郭秀华(197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于晓霞(1982-),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
期刊
摘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已逐步成为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文章探讨了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围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一核心问题,从革新课程体系、协同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春国(1973-),男,河南上蔡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卢晓峰(1981-
期刊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探讨了传统“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教材改革和实践环节改革方案。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吕勇军(1958-),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祝尚臻(1979-),男,山东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专业具有跨越多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专业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建立起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三个梯次推进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块  作者简介:郭树荣(1963-),女,山东淄博人
期刊
摘要: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首都北京的灵魂,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京联合大学校院办公室系统从心系稳定促发展、心系规范重突破、尊重个性展所长、注重精神讲涵养四个方面,用实际行动践行北京精神。  关键词:高校办公室工作;北京精神:办公团队  作者简介:范宝祥(1971-),男,陕西岐山人,北京联合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讲师;王文杰(1976-),男,辽宁铁岭人,北京联合大学党委、校长办
期刊
摘要:多媒体、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并结合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给出了具体的实例。  关键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开放式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汪健(1969-),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实验师;吴松江(1950-),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福建福
期刊
摘要:语篇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个体认知语境不断与文章典型语境动态协调的过程。回顾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境研究,然后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英语阅读教学应具备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以及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语篇理解;认知语境;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廖锦超(1974-),男,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广西 玉林 537000)陈淮(1977-),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
期刊
摘要:文章提出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机自专业改革建设目标,构建了符合本校实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不断建设和完善CDIO教育模式所需的教学环境,为初步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邹龙庆(1962-),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贾光政(1965-),男,山东梁山人
期刊
摘要: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应该立足自身定位,重科研但不轻教学;尚“精细”但保留“粗放”余地;用实力也挖掘“潜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教学  作者简介:陈萍(1979-),女,湖北广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0年度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研究”(编号:SM201010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要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充分发挥自有特点,认真分析危机来源,加强创新合作,拓展教育功能,实施新战略,才能谋求新发展。  关键词:自学考试;高等教育;考试制度  作者简介:邵梅芳(1970-),女,浙江嘉兴人,嘉兴广播电视大学普通教育学院,经济师;陆小荣(1954-),男,浙江嘉兴人,嘉兴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