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周二下午,又是例会。
老关上台后,开会频率增加三倍。哪周要是休会,一定是老关出差了。出差何为?还是开会。为了提高老师们开会的积极性,老关推出了一条新政:开一次会奖50块钱,年底与津贴一起打入个人账户。
老关很享受唱独角戏的感觉,不管下面如何低头看手机,他在台上永远唾沫横飞,青筋暴突。
一切以开会为重,撂课成为常事。不过最让同事们不齿的还是老关的升迁史,老关年轻时到北大和清华各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请客吃饭,贿赂教授夫人,通过这些手段,老关从一些教授那里分得了国家社科的几个子课题。这几个小课题放在北大、清华不值一提,在Y学院却很能唬人,一时间,老关在校内名声大振,一路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后来又坐上文学院院长的交椅。
老关今天讲话的主题是怎样想方设法把省里划拨下来建设名校工程的1200万在三年内花完。花不完,就收回去了。老关眉头紧蹙,表情比欠人家1200万还愁闷痛苦。他盯着下面的一颗颗脑袋,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一个考友十分钟前发来消息,S大学的考博成绩出来了。无奈手机无法登陆招生系统。崔博心神不宁,恨不得中途闪人,但老关就坐对面,眼珠子像探照灯似的贼亮。崔博屁股往上抬了几次,终究没敢完全抬起。老关终于讲完。崔博在人群中左躲右闪,冲出会议室,向一楼的电脑室奔去。找了台空电脑,开机,进入S大学的官方网站,点开“招生就业”条目下的“研究生招生”页面,一条名为“博士初试成绩查询”的链接展现在眼前,尾巴上闪动着红色的“NEW”字样。崔博浑身肌肉收紧,心跳瞬间加速。点开链接,输入考号和身份证号,几个数字魔幻地出现在屏幕上:英语—53,文艺美学—65,电影基础—71,总分—189。
崔博兴奋地一跃而起:上线啦,他娘的,我上线啦!
崔博今年29岁,四年前从一所211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回家乡的这所二本学校任教。持续涌进的博士毕业生,很快将硕士教师挤到边缘地带,发文章难,申课题难,评职称往往靠边站,在单位越来越没有地位。不考博没出路,崔博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考博大军。
可是连考三年,都归于失败。专业课没问题,次次死在英语上。谁规定考博必须考外语啊。若不是英语这道坎儿,博士都该毕业了。崔博咬咬牙,花一万块钱买了个网络强化课程,每天学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终于过线了。
崔博立马给报考的博导桑原老师写了封邮件,咨询她门下过线几人。点击“发送”的刹那,他的手有一丝颤抖。
仅仅过了十分钟,就收到桑老师的回复:
就你一人过线,好好准备复试吧。
崔博盯着这行字读了好几遍,生怕看花了眼。没错,就他自己过线!
崔博兴奋得一夜没睡,脑海里放幻灯片似的滑动着各种画面。他想起了这几年考博的艰辛。如山的专业课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笔记抄了厚厚三大本;英语习题做到头皮发麻,甚至见到英语书就想吐,他咬牙坚持,坚持,再坚持;他想起了院长老关对他们这些小硕士冷若冰霜的态度,路上遇到打招呼,高兴时他鼻子哼一声,不高兴则好像根本没看见你这个人。当然,此时此刻,崔博心中更多的是激动,不由得充满了对读博生活的憧憬。他会每天背着书包精神抖擞地走进那栋蓝色玻璃幕墙的图书馆博览群书,他会抓住一切机会和教授们讨论各种理论前沿问题,他会勤奋写作,多出研究成果。此外,崔博还快乐地想到,在校园里,他可能会遇到一位跟他一样热爱科研的女孩,他们会结为伴侣,一起走上学术之路,就像钱钟书和杨绛一样。
面试近在眼前。崔博去商场买了身正装,又找了家高级发廊理了个头。白衬衫,黑西服,穿戴好后往镜子前一站,样子堪比新郎官。可不,对崔博而言,这次面试的重要性不亚于结婚当新郎。
八个小时的高铁加一个半小时的地铁,日暮时分,崔博到达S大学,入住在毗邻校园的如家酒店。面试于次日上午9点在S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进行。都说北京的雾霾严重,那天的天空却十分干净,蓝色幕布上,白云丝丝缕缕,像飄浮着无数轻薄的纱巾。崔博睡了个好觉,7点半起床,在S大学的餐厅吃了早饭,提前半个小时来到考场。这是一栋红砖墙面的三层楼房。外观没什么特别,走进去却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息。走廊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幅幅装裱精良的照片,有的是短片剧照,有的是美术作品,清一色学生成果展示。名校果然不同,崔博倍感欣然。
在等候室,崔博见到了未来的同班同学。竟然全是女生。她们中有刚毕业的应届生小妹,也有工作已上十年的大姐。崔博在心里感叹,怪不得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阴盛阳衰,别的不说,普遍强于男生的英语成绩就使得她们在任何大考中都能过关斩将。
面试共6人。大家很快得知,电影学这次过线的就他们这6个人,而导师却有8人,这意味着面试不存在淘汰和竞争。真是太好了!
电影学分史论和创作两个方向,面试在两个考场分开进行,崔博是创作方向最后一个进场的。与考生的情况相反,导师男多女少,男导师三个,女导师只有一个,崔博在网上搜过他们的照片,所以一见就能对号入座。从左往右,三位男老师依次是耿新、章云、贺东,体型呈递减模式:胖、微胖、瘦。崔博最熟悉的是耿新,不是熟悉他的人,而是熟悉他的著作,他与夫人合著的两本电影理论书,崔博读过多遍。他打心眼里羡慕耿新夫妇这样的学术伉俪,世上还有什么幸福比得上夫妻琴瑟和鸣共同著书立说呢?另外两位老师是搞创作的,章云是一名导演,贺东是电视剧编剧,都是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物。最右边的女老师,就是崔博报考的博导桑原。桑老师已年近六旬,美貌使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桑老师年轻时也曾叱咤风云,编导的电视剧几次荣膺飞天奖,现如今,她成立了一个导演工作室,专门培养学生拍短片,每年从国内国外各大电影节和影片展摘取很多奖项。
崔博恭恭敬敬地给老师们鞠躬,慷慨激昂地向他们陈述读博的科研设想,最后,他从文件袋里掏出厚厚的一沓文稿,小心翼翼地递了上去。那是他写的论文。 发表了吗?老师们问。
崔博红了脸,老实回答说,没有,不知道投给谁,写完了就一直放着。
老师们点头,似乎表示理解。
论文在老师们手中传阅,最后传到桑老师手中,她一页一页看得仔细。嗯,不错,挺勤奋的一个孩子。
一切顺利。从考场出来,崔博身轻如燕。桑老师的颔首微笑给他吃了定心丸,他知道,他已经成功。
和女同学们分别后,崔博独自在S大学的校园溜达了一圈。S大学的校园虽比不上北大、清华,但小桥流水、凉亭假山,也足以让身处其中的人心旷神怡。比景物更惹眼的是人,S大学作为全国领头的艺术院校,像一块强力磁石,从四面八方吸来了数不尽的帅哥美女。崔博也是美男子一个,身材高大,眉目俊秀,当他的眼神从漂亮姑娘们身上滑过,那些姑娘也回头大胆地看他。
走过一段弯曲的碎石小路,崔博来到一长排布告栏前,上面贴着花花绿绿的广告,出售考试资料的、出租床位的、招聘家庭教师的、转卖二手道具的;也有形形色色的海报,话剧表演、电影放映、明星交流会和学术讲座。崔博的眼球最终停留在一张淡绿色的海报上,这是一则讲课公告,内容是电影研究所的所长汪奇教授三日后将来S大学举办讲座。汪奇,这可是电影学研究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业内几套重要丛书总主编的位置,印的可都是他的大名。崔博明天就要回D市,他为不能一睹汪教授这位学术大咖的风采感到遗憾,转念一想,不急,等来北京上学,总有机会见到汪教授。
二
办离校手续那天,崔博来到院长办公室找老关签字。老关的态度明显比以往热情,末了还像一位可亲的长辈拍了拍他的肩,好,好,考上博士好,前途无量!
捏着老关签字的那张纸,崔博顿觉云开雾散。路过排球场时,他跳起来够了一下杨树枝条上翻飞的树叶。再见,卑鄙的老关,再见,腐朽的Y学院!
入学在9月。报到这天,雾霾吞噬了北京,校园被包裹在一团令人窒息的灰黄中,不少人戴上了口罩。崔博却显得淡定从容,填表,领卡,体检,拍照。终于正式成为S大学的一员,终于成为一名博士生,崔博感到说不出的幸福和骄傲,天气的恶劣并没有遮蔽内心的那一抹阳光。他非常满意照相师傅给他拍下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目光炯炯,神态安然,嘴角露出自信的笑。这张照片将用于读博阶段的各种证件和将来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出了照相室,崔博遇到同班庄同学和谈同学,她们把他拉入新建立的班级微信群,相邀晚上在学校北门的四川餐馆聚餐。
去了四川餐馆,才坐下来不久,崔博就大致知道了,全班6人,分布在上世纪70末至90初的年龄段,最大的比最小的刚好大一轮。有工作经历的两个姐姐,与崔博一样,也是高校教师,同样为形势所迫出来读博。有一个来自东北,说到丢给老人照顾的年仅3岁的女儿,湿了眼睛,说她和爱人都离家读书,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大家便感叹,不容易,不容易。
接下来的话题是各种道听途说的考博内幕:某研究所博导私收了一个考生30万;某教授的女儿考A大学四年未中,B大学实行申请制以后一举成功;某官员的儿子今年考S大学根本没过线,后来以补录的方式被录取……崔博听得目瞪口呆,他想,我一个平民子弟能读上博士,实属幸运,当好好珍惜,好好努力。付同学是S大学在职攻博的职工,她带来一堆有关各位博导的新闻。其中一条最具爆炸性:耿新夫妇离婚了,正在打官司分房产。
志同道合也未必能白头到老啊。一片唏嘘,原本轻松的气氛竟然变得几分凝重。还是庄同学灵活,把话头扯到唯一的男生崔博身上,包间里霎时又充满欢声笑语。博哥有女朋友吧,把嫂子照片给我们看一下呗。
崔博老实交代,谈过N次恋爱,但目前还是单身狗一条,希望三年内脱单,姐姐妹妹们多帮忙牵线搭桥。
你桑老师门下的女硕士个个美若天仙,别让肥水流了外人田呀。
哈哈,防火防盗防师兄。
哈哈,师兄师妹,天生一对。
崔博成了姑娘们的开心果。
聚餐完毕,各回宿舍。女博士楼在校东,男博士楼在校西。姑娘们结成群相伴而去,崔博孤身向西。脚步寂寞,心情却不赖,博士生涯的第一天,过得有滋有味。
路过图书馆,里面灯火通明。望着玻璃墙后面一个个埋头用功的身影,一股热血涌上崔博的心头。时不我待,明天起即投入学习,多读理论,好好写几篇像样的论文。
图书馆背后矗立着一栋高楼,崔博的宿舍就在这栋楼的12层。住宿条件相当不错,双人间,空间宽敞,还带独立的卫生间和阳台。
室友终于现身,是个膀大腰圆的家伙,鼻子眼睛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别看他模样不帅,开口说话却让崔博惊为天人。那不单单是吐字清晰,发音标准,也远不是浑厚嗓音,声音优美,从他喉咙里出来的词句不仅具有磁性,还充满立体感,就像他身上某处暗藏了好几个低音音响,听他说话让崔博恍然有种置身人民大会堂的感觉。他姓黄,是北京某高校播音专业的老师,平时不住宿舍,偶尔来睡个午觉。崔博便客气地称其为黄老师。
黄老师比崔博高两届,读博专业也是电影学,但本科和碩士读的是播音。崔博问黄老师为何跨专业考博,黄老师嘿嘿一笑,喜欢。也是,电影谁都喜欢,电影学人人可考,有个同门师兄考博前还是一名化学工程师呢。黄老师问崔博以前学的什么,崔博回答,本科文学,硕士电影学。黄老师立即竖起大拇指,兄弟你肯定是写文章的高手,以后在这方面还请多帮忙。崔博嘴上应付没问题,心里却纳闷,写文章怎么帮忙,难道让我替你写?
崔博报考桑老师,是经过慎重选择的。网上不时曝出各种博导的丑闻,不是学术造假,就是性侵女学生,崔博打死也不愿投到无耻之徒的麾下。在他看来,好导师的首要标准便是人品好。崔博多方打听,反复确证,最终将报考目标锁定为S大学的桑原老师。豆瓣论坛上好几个网友都说,桑老师严苛、正直,对学生尽心尽责。
桑老师对学生的负责,崔博很快就体会到了。面试之后桑老师就给他布置了任务,要求他每周提交一份读书报告。报告发过去,桑老师会及时评阅、反馈。 桑老师耿直刚正的一面,崔博不久也见识了。
那是开学后的第四周,崔博跟着博二的张师兄去蹭桑老师的导师课。这门课是电影学创作方向的必修课,本该前一个学期就上的。不知什么原因,师兄他们一直没接到开课通知。一天,张师兄见其他同学做了一张成绩单找他们各自的导师签了字,便如法炮制,也做了张表,去找桑老师。桑老师盯着那张表,铿锵有力地说,不可能,课没上,给成绩,闻所未闻,这是哪股子歪风邪气?
桑老师找教秘了解了情况,并敦促课程重开。第一次课由桑老师上。机会难得,崔博赶来旁听。他坐在靠边的位子。旁边两个女生脑袋贴脑袋聊得热乎,一个说,烦死了,我本打算今天去看男朋友,为了上这个破课,不得不把机票退了。另一个说,是啊,别的老师都睁只眼闭只眼,就这老太太事多,怪不得人家背地里叫她事儿妈……
桑老师推门而入,两个女生吐着舌头缩回脑袋。
桑老师精神焕发,落座后拢了拢头发便开始发话,今天各位来,是不是带着满肚子委屈?是不是觉得好不容易逃掉一门课,桑原一掺和,到手的福利没有了?
没有没有。下面一片摇头。
好了,我知道你们有人说的真话,有人是言不由衷。没错,这个课是我要求教秘补开的。前两天,张同学找我要分数,我才知道你们还有门课没上。以往这门课都是正常开,到你们这儿是怎么了?课都没上,怎么能给分数,不可能啊,荒谬啊!各位,别人不给你们开课,你们自己就听之任之,不闻不问。说说,心里是怎么想的?
桑老师目光威严,众人纷纷低头。
桑老师便点将那个抱怨桑老师是事儿妈的女生。女生轻声细语地回答说,我以为导师课不用专门上,平时和导师的交流就算上课了。
你以为,你以为,以后就打算用“以为”混饭吃了?哪有课没上就给成绩的?教秘当然希望就這样糊弄过去。要是开课,她要联系老师,要安排上课地点,要登录成绩。课不上她省掉多少麻烦啊。你们难道也跟她一样的心思,能省就省?这是你们的课呀,你们出了学费的。不上也可以?她糊弄你们,你们糊弄谁呢?你们的权利,你们不争取,我去给你们争取来了,这叫什么事儿!你们是博士啊,连自己的权利都不知道维护,读博有什么用?你们的人生理想到底是什么,先在这儿行尸走肉地混三年,毕了业再找个学校培养新一代的行尸走肉?或者找个行尸走肉的机构研究研究?
面对桑老师的连珠炮,所有人都羞红了脸。
片刻,桑老师的语速慢下来,声音也温柔起来。我希望大家反省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博士生,居象牙塔之顶。如果连你们都成了混混,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何希望?现今博士在我们国家批量生产,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许多人顶着一顶博士帽,到处招摇撞骗,你们难道也要加入他们的队伍?大家每天不是忙于写论文吗,文字是生命的流淌,论文也是,一个人如果生命都坏了,能写出什么东西?做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太需要心智了,太需要你们的体悟和感受了。没有了触角,怎么可能写得出好论文?我希望你们大家都能做有血有肉的博士,生机勃勃的博士,不做僵尸博士、活死人博士。
这席话听得崔博心服口服。
崔博还从张师兄那里听闻了一件事。上学期,学院一名负责专硕答辩的老师没看毕业作品就参加答辩,最后公布结果时未当场公布评定书意见。未通过的两个同学散场时追问老师未通过的理由。老师回答,我回家整理一下过几天给你们看。过了几天,评定意见书出来了,却不是出自这位负责答辩的老师之手,而是由临时找来做记录的学生秘书草就。那两个同学感到无比委屈,却又不敢声张,怕得罪了老师不好收场。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桑老师的耳朵里,她对事情进行了调查,并发了一条朋友圈,为两位未通过答辩的同学鸣不平。
桑老师的做派免不了得罪人。她在开组会时对崔博他们说过,一辈子不得罪人你成什么了,不成奴隶了吗?
崔博敬重桑老师,发自内心。他觉得,能遇上桑老师这样的正派老师,是他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博士课程大都安排在博一上学期。英语、政治和4门专业课。英语分听说和写作,授课的是两名外教,他们每堂课都兢兢业业地点名,缺课者需出示研究生院盖章的假条,过后还必须在别的课堂把课补上。崔博有次发高烧没上课,叫Jason的老师专门给他打电话,通知他第二周到另一个班补课。
政治课的上课地点在图书馆的圆形阶梯教室,崔博第一次走进这个教室有点眩晕的感觉。辉煌的灯光,精致的桌椅,墙壁上装有四块电子显示屏,前后是大块方形的,两边是窄条的。方形的留待讲课教师播放PPT,窄条的黑底红字展示着课程名称。
专业课让崔博充满期待,尤其是“电影学研究专题讲座”,这是他们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每期也是由主持老师邀请不同的主讲人来讲。这些主讲人都是电影学专业大腕级别的博导,崔博早已熟知他们的名字,现在终于有机会一睹其风采。来自N大学的邹教授是崔博仰慕的人物。邹教授原本在南方一所毫无名气的普通本科学校任教,后来凭着丰富的学术成果,层层上升,最终被名校N大学挖到北京。讲课生动有趣。
最后一位登台的主讲人,就是崔博盼星星盼月亮想要见到的汪奇教授。自从复试那次看到汪教授来S大学讲座的消息,崔博在心里一直盼望着与汪教授的相遇。入校以来,他时常登录研究生院的网站,关注新的讲座信息,期望汪教授的大名能再次出现在讲座公告里。没想到,自己的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这堂课崔博比平时更早来到教室,并在第二排的中间占据了一个黄金位置。他的心莫名地怦怦直跳,就像一个粉丝在台下等候心目中的超级偶像。崔博万分珍惜这次亲耳聆听汪教授讲课的机会。摊开笔记本,拔掉签字笔笔帽,正襟危坐。
汪教授偏偏姗姗来迟。上课时间过了十多分钟,不紧不慢走上讲台。他身着薄款羽绒服,腋下夹着一只深棕色公文包,面颊消瘦,表情严肃,比印在书本上的照片老二十岁。这车堵得……汪教授一边脱外套一边说,声音很弱,像是自言自语。汪教授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令崔博肃然起敬,他相信那是智慧的痕迹。羽绒服挂上钉,公文包摆上桌,汪教授单薄的身躯像一片叶子落在了椅子上。他伸手进包,摸出一个U盘,插进电脑,双击鼠标,多媒体幕布上出现黄黄一大片文件夹标识。汪教授将鼠标移到这个文件夹,打开,关上,又移到那个文件夹,打开,关上。嘴里喃喃自语,跟你们讲点啥呢?跟你们讲点啥呢?把所有的文件夹都点过一遍后,还是没找到合适的课件,于是重新点起,末了点开一个名为“中国电影:年度观察与现状透视”的PPT。就这个吧。 崔博全神贯注,竭力张大耳朵,生怕漏掉半个字。然而一堂课上完,前面摊开的笔记本一片空白,他竟然一个字儿都没记!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努力从汪教授口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到后来,他甚至在心里乞求,拜托拜托,来点干货吧……但事实上,他什么也没抓住。汪教授到底对中国电影有怎样的观察,又透视到了什么,完全没听出个所以然。崔博感到泄气。他不敢相信,大师就这么个水平。催眠效果如此之强的讲课,在他们小小的Y学院也实属罕见。
由于汪教授的课是“电影学研究专题讲座”最后一次课,他们电影学的六位同学事先凑钱买了两束鲜花,准备送给课程主持老师和汪教授。花店老板在下课时间准时送来花束,美女庄同学和谈同学上前献花。汪教授苦瓜皮似的脸绽出了笑容,一群同学呼啦啦跑上台,将抱着鲜花的两位教授围在中间,咔嚓,咔嚓,每个人都笑得比花儿还灿烂。似乎刚刚汪教授的讲课,是一顿令人收获满满的大餐。
本来崔博事先跟女同学们说好,由他承担课后陪汪教授下楼的任务。难得有这么个与汪教授亲密接触的机会,他可不想错过。尽管汪教授的讲课让他失望透顶,但无论怎样,汪教授还是汪教授,况且他现在也不能临时撂挑子。于是拍照活动结束后,崔博欣然拎起汪教授的公文包,接过他手中的花束,无比恭敬地说,汪教授,我送您吧。汪教授没有推辞。崔博跟在他身边。您这边走。您小心脚下。穿过一条走廊,拐弯再穿过一条走廊,走进电梯,下到一楼,走出宽阔的大厅,再一同向侧边的停车场走去。在这个过程中崔博总共跟汪教授说了四句话:我叫崔博,是桑原老师的博士生,请汪教授多多关照,您慢走。汪教授点了三次头,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再见。
三
崔博还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到底什么样,他想去见识见识。投了几份论文出去,不久便收到来自中部Q市W大学一个电影论坛组委会的邀请函,活动于11月初举行。
崔博要在分会场做主题报告。他不敢造次,反反复复修改论文,对PPT精雕细琢。动身那天,他起了个大早。8点半的飞机,他5点就从学校出发了,拉着行李箱穿过校园时,保安还趴在保安亭内睡觉。
崔博先坐一段地铁到三元桥站,再乘机场专线到首都国际机场。7点多点,机场大厅已人潮涌动。排在中国航空公司值机柜台前的长龙里,前面两个白皮肤的外国人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一直在和工作人员交涉,队伍半天不动,后面的一些乘客开始埋怨,喂,老外,别他妈磨叽了!
一个学生模样的红衣女孩走上前,轻拍了一下其中一个老外的胳膊,用英语流畅地说道,Hi,guys,please
周二下午,又是例会。
老关上台后,开会频率增加三倍。哪周要是休会,一定是老关出差了。出差何为?还是开会。为了提高老师们开会的积极性,老关推出了一条新政:开一次会奖50块钱,年底与津贴一起打入个人账户。
老关很享受唱独角戏的感觉,不管下面如何低头看手机,他在台上永远唾沫横飞,青筋暴突。
一切以开会为重,撂课成为常事。不过最让同事们不齿的还是老关的升迁史,老关年轻时到北大和清华各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请客吃饭,贿赂教授夫人,通过这些手段,老关从一些教授那里分得了国家社科的几个子课题。这几个小课题放在北大、清华不值一提,在Y学院却很能唬人,一时间,老关在校内名声大振,一路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后来又坐上文学院院长的交椅。
老关今天讲话的主题是怎样想方设法把省里划拨下来建设名校工程的1200万在三年内花完。花不完,就收回去了。老关眉头紧蹙,表情比欠人家1200万还愁闷痛苦。他盯着下面的一颗颗脑袋,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一个考友十分钟前发来消息,S大学的考博成绩出来了。无奈手机无法登陆招生系统。崔博心神不宁,恨不得中途闪人,但老关就坐对面,眼珠子像探照灯似的贼亮。崔博屁股往上抬了几次,终究没敢完全抬起。老关终于讲完。崔博在人群中左躲右闪,冲出会议室,向一楼的电脑室奔去。找了台空电脑,开机,进入S大学的官方网站,点开“招生就业”条目下的“研究生招生”页面,一条名为“博士初试成绩查询”的链接展现在眼前,尾巴上闪动着红色的“NEW”字样。崔博浑身肌肉收紧,心跳瞬间加速。点开链接,输入考号和身份证号,几个数字魔幻地出现在屏幕上:英语—53,文艺美学—65,电影基础—71,总分—189。
崔博兴奋地一跃而起:上线啦,他娘的,我上线啦!
崔博今年29岁,四年前从一所211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回家乡的这所二本学校任教。持续涌进的博士毕业生,很快将硕士教师挤到边缘地带,发文章难,申课题难,评职称往往靠边站,在单位越来越没有地位。不考博没出路,崔博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考博大军。
可是连考三年,都归于失败。专业课没问题,次次死在英语上。谁规定考博必须考外语啊。若不是英语这道坎儿,博士都该毕业了。崔博咬咬牙,花一万块钱买了个网络强化课程,每天学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终于过线了。
崔博立马给报考的博导桑原老师写了封邮件,咨询她门下过线几人。点击“发送”的刹那,他的手有一丝颤抖。
仅仅过了十分钟,就收到桑老师的回复:
就你一人过线,好好准备复试吧。
崔博盯着这行字读了好几遍,生怕看花了眼。没错,就他自己过线!
崔博兴奋得一夜没睡,脑海里放幻灯片似的滑动着各种画面。他想起了这几年考博的艰辛。如山的专业课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笔记抄了厚厚三大本;英语习题做到头皮发麻,甚至见到英语书就想吐,他咬牙坚持,坚持,再坚持;他想起了院长老关对他们这些小硕士冷若冰霜的态度,路上遇到打招呼,高兴时他鼻子哼一声,不高兴则好像根本没看见你这个人。当然,此时此刻,崔博心中更多的是激动,不由得充满了对读博生活的憧憬。他会每天背着书包精神抖擞地走进那栋蓝色玻璃幕墙的图书馆博览群书,他会抓住一切机会和教授们讨论各种理论前沿问题,他会勤奋写作,多出研究成果。此外,崔博还快乐地想到,在校园里,他可能会遇到一位跟他一样热爱科研的女孩,他们会结为伴侣,一起走上学术之路,就像钱钟书和杨绛一样。
面试近在眼前。崔博去商场买了身正装,又找了家高级发廊理了个头。白衬衫,黑西服,穿戴好后往镜子前一站,样子堪比新郎官。可不,对崔博而言,这次面试的重要性不亚于结婚当新郎。
八个小时的高铁加一个半小时的地铁,日暮时分,崔博到达S大学,入住在毗邻校园的如家酒店。面试于次日上午9点在S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进行。都说北京的雾霾严重,那天的天空却十分干净,蓝色幕布上,白云丝丝缕缕,像飄浮着无数轻薄的纱巾。崔博睡了个好觉,7点半起床,在S大学的餐厅吃了早饭,提前半个小时来到考场。这是一栋红砖墙面的三层楼房。外观没什么特别,走进去却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息。走廊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幅幅装裱精良的照片,有的是短片剧照,有的是美术作品,清一色学生成果展示。名校果然不同,崔博倍感欣然。
在等候室,崔博见到了未来的同班同学。竟然全是女生。她们中有刚毕业的应届生小妹,也有工作已上十年的大姐。崔博在心里感叹,怪不得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阴盛阳衰,别的不说,普遍强于男生的英语成绩就使得她们在任何大考中都能过关斩将。
面试共6人。大家很快得知,电影学这次过线的就他们这6个人,而导师却有8人,这意味着面试不存在淘汰和竞争。真是太好了!
电影学分史论和创作两个方向,面试在两个考场分开进行,崔博是创作方向最后一个进场的。与考生的情况相反,导师男多女少,男导师三个,女导师只有一个,崔博在网上搜过他们的照片,所以一见就能对号入座。从左往右,三位男老师依次是耿新、章云、贺东,体型呈递减模式:胖、微胖、瘦。崔博最熟悉的是耿新,不是熟悉他的人,而是熟悉他的著作,他与夫人合著的两本电影理论书,崔博读过多遍。他打心眼里羡慕耿新夫妇这样的学术伉俪,世上还有什么幸福比得上夫妻琴瑟和鸣共同著书立说呢?另外两位老师是搞创作的,章云是一名导演,贺东是电视剧编剧,都是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物。最右边的女老师,就是崔博报考的博导桑原。桑老师已年近六旬,美貌使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桑老师年轻时也曾叱咤风云,编导的电视剧几次荣膺飞天奖,现如今,她成立了一个导演工作室,专门培养学生拍短片,每年从国内国外各大电影节和影片展摘取很多奖项。
崔博恭恭敬敬地给老师们鞠躬,慷慨激昂地向他们陈述读博的科研设想,最后,他从文件袋里掏出厚厚的一沓文稿,小心翼翼地递了上去。那是他写的论文。 发表了吗?老师们问。
崔博红了脸,老实回答说,没有,不知道投给谁,写完了就一直放着。
老师们点头,似乎表示理解。
论文在老师们手中传阅,最后传到桑老师手中,她一页一页看得仔细。嗯,不错,挺勤奋的一个孩子。
一切顺利。从考场出来,崔博身轻如燕。桑老师的颔首微笑给他吃了定心丸,他知道,他已经成功。
和女同学们分别后,崔博独自在S大学的校园溜达了一圈。S大学的校园虽比不上北大、清华,但小桥流水、凉亭假山,也足以让身处其中的人心旷神怡。比景物更惹眼的是人,S大学作为全国领头的艺术院校,像一块强力磁石,从四面八方吸来了数不尽的帅哥美女。崔博也是美男子一个,身材高大,眉目俊秀,当他的眼神从漂亮姑娘们身上滑过,那些姑娘也回头大胆地看他。
走过一段弯曲的碎石小路,崔博来到一长排布告栏前,上面贴着花花绿绿的广告,出售考试资料的、出租床位的、招聘家庭教师的、转卖二手道具的;也有形形色色的海报,话剧表演、电影放映、明星交流会和学术讲座。崔博的眼球最终停留在一张淡绿色的海报上,这是一则讲课公告,内容是电影研究所的所长汪奇教授三日后将来S大学举办讲座。汪奇,这可是电影学研究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业内几套重要丛书总主编的位置,印的可都是他的大名。崔博明天就要回D市,他为不能一睹汪教授这位学术大咖的风采感到遗憾,转念一想,不急,等来北京上学,总有机会见到汪教授。
二
办离校手续那天,崔博来到院长办公室找老关签字。老关的态度明显比以往热情,末了还像一位可亲的长辈拍了拍他的肩,好,好,考上博士好,前途无量!
捏着老关签字的那张纸,崔博顿觉云开雾散。路过排球场时,他跳起来够了一下杨树枝条上翻飞的树叶。再见,卑鄙的老关,再见,腐朽的Y学院!
入学在9月。报到这天,雾霾吞噬了北京,校园被包裹在一团令人窒息的灰黄中,不少人戴上了口罩。崔博却显得淡定从容,填表,领卡,体检,拍照。终于正式成为S大学的一员,终于成为一名博士生,崔博感到说不出的幸福和骄傲,天气的恶劣并没有遮蔽内心的那一抹阳光。他非常满意照相师傅给他拍下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目光炯炯,神态安然,嘴角露出自信的笑。这张照片将用于读博阶段的各种证件和将来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出了照相室,崔博遇到同班庄同学和谈同学,她们把他拉入新建立的班级微信群,相邀晚上在学校北门的四川餐馆聚餐。
去了四川餐馆,才坐下来不久,崔博就大致知道了,全班6人,分布在上世纪70末至90初的年龄段,最大的比最小的刚好大一轮。有工作经历的两个姐姐,与崔博一样,也是高校教师,同样为形势所迫出来读博。有一个来自东北,说到丢给老人照顾的年仅3岁的女儿,湿了眼睛,说她和爱人都离家读书,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大家便感叹,不容易,不容易。
接下来的话题是各种道听途说的考博内幕:某研究所博导私收了一个考生30万;某教授的女儿考A大学四年未中,B大学实行申请制以后一举成功;某官员的儿子今年考S大学根本没过线,后来以补录的方式被录取……崔博听得目瞪口呆,他想,我一个平民子弟能读上博士,实属幸运,当好好珍惜,好好努力。付同学是S大学在职攻博的职工,她带来一堆有关各位博导的新闻。其中一条最具爆炸性:耿新夫妇离婚了,正在打官司分房产。
志同道合也未必能白头到老啊。一片唏嘘,原本轻松的气氛竟然变得几分凝重。还是庄同学灵活,把话头扯到唯一的男生崔博身上,包间里霎时又充满欢声笑语。博哥有女朋友吧,把嫂子照片给我们看一下呗。
崔博老实交代,谈过N次恋爱,但目前还是单身狗一条,希望三年内脱单,姐姐妹妹们多帮忙牵线搭桥。
你桑老师门下的女硕士个个美若天仙,别让肥水流了外人田呀。
哈哈,防火防盗防师兄。
哈哈,师兄师妹,天生一对。
崔博成了姑娘们的开心果。
聚餐完毕,各回宿舍。女博士楼在校东,男博士楼在校西。姑娘们结成群相伴而去,崔博孤身向西。脚步寂寞,心情却不赖,博士生涯的第一天,过得有滋有味。
路过图书馆,里面灯火通明。望着玻璃墙后面一个个埋头用功的身影,一股热血涌上崔博的心头。时不我待,明天起即投入学习,多读理论,好好写几篇像样的论文。
图书馆背后矗立着一栋高楼,崔博的宿舍就在这栋楼的12层。住宿条件相当不错,双人间,空间宽敞,还带独立的卫生间和阳台。
室友终于现身,是个膀大腰圆的家伙,鼻子眼睛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别看他模样不帅,开口说话却让崔博惊为天人。那不单单是吐字清晰,发音标准,也远不是浑厚嗓音,声音优美,从他喉咙里出来的词句不仅具有磁性,还充满立体感,就像他身上某处暗藏了好几个低音音响,听他说话让崔博恍然有种置身人民大会堂的感觉。他姓黄,是北京某高校播音专业的老师,平时不住宿舍,偶尔来睡个午觉。崔博便客气地称其为黄老师。
黄老师比崔博高两届,读博专业也是电影学,但本科和碩士读的是播音。崔博问黄老师为何跨专业考博,黄老师嘿嘿一笑,喜欢。也是,电影谁都喜欢,电影学人人可考,有个同门师兄考博前还是一名化学工程师呢。黄老师问崔博以前学的什么,崔博回答,本科文学,硕士电影学。黄老师立即竖起大拇指,兄弟你肯定是写文章的高手,以后在这方面还请多帮忙。崔博嘴上应付没问题,心里却纳闷,写文章怎么帮忙,难道让我替你写?
崔博报考桑老师,是经过慎重选择的。网上不时曝出各种博导的丑闻,不是学术造假,就是性侵女学生,崔博打死也不愿投到无耻之徒的麾下。在他看来,好导师的首要标准便是人品好。崔博多方打听,反复确证,最终将报考目标锁定为S大学的桑原老师。豆瓣论坛上好几个网友都说,桑老师严苛、正直,对学生尽心尽责。
桑老师对学生的负责,崔博很快就体会到了。面试之后桑老师就给他布置了任务,要求他每周提交一份读书报告。报告发过去,桑老师会及时评阅、反馈。 桑老师耿直刚正的一面,崔博不久也见识了。
那是开学后的第四周,崔博跟着博二的张师兄去蹭桑老师的导师课。这门课是电影学创作方向的必修课,本该前一个学期就上的。不知什么原因,师兄他们一直没接到开课通知。一天,张师兄见其他同学做了一张成绩单找他们各自的导师签了字,便如法炮制,也做了张表,去找桑老师。桑老师盯着那张表,铿锵有力地说,不可能,课没上,给成绩,闻所未闻,这是哪股子歪风邪气?
桑老师找教秘了解了情况,并敦促课程重开。第一次课由桑老师上。机会难得,崔博赶来旁听。他坐在靠边的位子。旁边两个女生脑袋贴脑袋聊得热乎,一个说,烦死了,我本打算今天去看男朋友,为了上这个破课,不得不把机票退了。另一个说,是啊,别的老师都睁只眼闭只眼,就这老太太事多,怪不得人家背地里叫她事儿妈……
桑老师推门而入,两个女生吐着舌头缩回脑袋。
桑老师精神焕发,落座后拢了拢头发便开始发话,今天各位来,是不是带着满肚子委屈?是不是觉得好不容易逃掉一门课,桑原一掺和,到手的福利没有了?
没有没有。下面一片摇头。
好了,我知道你们有人说的真话,有人是言不由衷。没错,这个课是我要求教秘补开的。前两天,张同学找我要分数,我才知道你们还有门课没上。以往这门课都是正常开,到你们这儿是怎么了?课都没上,怎么能给分数,不可能啊,荒谬啊!各位,别人不给你们开课,你们自己就听之任之,不闻不问。说说,心里是怎么想的?
桑老师目光威严,众人纷纷低头。
桑老师便点将那个抱怨桑老师是事儿妈的女生。女生轻声细语地回答说,我以为导师课不用专门上,平时和导师的交流就算上课了。
你以为,你以为,以后就打算用“以为”混饭吃了?哪有课没上就给成绩的?教秘当然希望就這样糊弄过去。要是开课,她要联系老师,要安排上课地点,要登录成绩。课不上她省掉多少麻烦啊。你们难道也跟她一样的心思,能省就省?这是你们的课呀,你们出了学费的。不上也可以?她糊弄你们,你们糊弄谁呢?你们的权利,你们不争取,我去给你们争取来了,这叫什么事儿!你们是博士啊,连自己的权利都不知道维护,读博有什么用?你们的人生理想到底是什么,先在这儿行尸走肉地混三年,毕了业再找个学校培养新一代的行尸走肉?或者找个行尸走肉的机构研究研究?
面对桑老师的连珠炮,所有人都羞红了脸。
片刻,桑老师的语速慢下来,声音也温柔起来。我希望大家反省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博士生,居象牙塔之顶。如果连你们都成了混混,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何希望?现今博士在我们国家批量生产,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许多人顶着一顶博士帽,到处招摇撞骗,你们难道也要加入他们的队伍?大家每天不是忙于写论文吗,文字是生命的流淌,论文也是,一个人如果生命都坏了,能写出什么东西?做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太需要心智了,太需要你们的体悟和感受了。没有了触角,怎么可能写得出好论文?我希望你们大家都能做有血有肉的博士,生机勃勃的博士,不做僵尸博士、活死人博士。
这席话听得崔博心服口服。
崔博还从张师兄那里听闻了一件事。上学期,学院一名负责专硕答辩的老师没看毕业作品就参加答辩,最后公布结果时未当场公布评定书意见。未通过的两个同学散场时追问老师未通过的理由。老师回答,我回家整理一下过几天给你们看。过了几天,评定意见书出来了,却不是出自这位负责答辩的老师之手,而是由临时找来做记录的学生秘书草就。那两个同学感到无比委屈,却又不敢声张,怕得罪了老师不好收场。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桑老师的耳朵里,她对事情进行了调查,并发了一条朋友圈,为两位未通过答辩的同学鸣不平。
桑老师的做派免不了得罪人。她在开组会时对崔博他们说过,一辈子不得罪人你成什么了,不成奴隶了吗?
崔博敬重桑老师,发自内心。他觉得,能遇上桑老师这样的正派老师,是他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博士课程大都安排在博一上学期。英语、政治和4门专业课。英语分听说和写作,授课的是两名外教,他们每堂课都兢兢业业地点名,缺课者需出示研究生院盖章的假条,过后还必须在别的课堂把课补上。崔博有次发高烧没上课,叫Jason的老师专门给他打电话,通知他第二周到另一个班补课。
政治课的上课地点在图书馆的圆形阶梯教室,崔博第一次走进这个教室有点眩晕的感觉。辉煌的灯光,精致的桌椅,墙壁上装有四块电子显示屏,前后是大块方形的,两边是窄条的。方形的留待讲课教师播放PPT,窄条的黑底红字展示着课程名称。
专业课让崔博充满期待,尤其是“电影学研究专题讲座”,这是他们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每期也是由主持老师邀请不同的主讲人来讲。这些主讲人都是电影学专业大腕级别的博导,崔博早已熟知他们的名字,现在终于有机会一睹其风采。来自N大学的邹教授是崔博仰慕的人物。邹教授原本在南方一所毫无名气的普通本科学校任教,后来凭着丰富的学术成果,层层上升,最终被名校N大学挖到北京。讲课生动有趣。
最后一位登台的主讲人,就是崔博盼星星盼月亮想要见到的汪奇教授。自从复试那次看到汪教授来S大学讲座的消息,崔博在心里一直盼望着与汪教授的相遇。入校以来,他时常登录研究生院的网站,关注新的讲座信息,期望汪教授的大名能再次出现在讲座公告里。没想到,自己的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这堂课崔博比平时更早来到教室,并在第二排的中间占据了一个黄金位置。他的心莫名地怦怦直跳,就像一个粉丝在台下等候心目中的超级偶像。崔博万分珍惜这次亲耳聆听汪教授讲课的机会。摊开笔记本,拔掉签字笔笔帽,正襟危坐。
汪教授偏偏姗姗来迟。上课时间过了十多分钟,不紧不慢走上讲台。他身着薄款羽绒服,腋下夹着一只深棕色公文包,面颊消瘦,表情严肃,比印在书本上的照片老二十岁。这车堵得……汪教授一边脱外套一边说,声音很弱,像是自言自语。汪教授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令崔博肃然起敬,他相信那是智慧的痕迹。羽绒服挂上钉,公文包摆上桌,汪教授单薄的身躯像一片叶子落在了椅子上。他伸手进包,摸出一个U盘,插进电脑,双击鼠标,多媒体幕布上出现黄黄一大片文件夹标识。汪教授将鼠标移到这个文件夹,打开,关上,又移到那个文件夹,打开,关上。嘴里喃喃自语,跟你们讲点啥呢?跟你们讲点啥呢?把所有的文件夹都点过一遍后,还是没找到合适的课件,于是重新点起,末了点开一个名为“中国电影:年度观察与现状透视”的PPT。就这个吧。 崔博全神贯注,竭力张大耳朵,生怕漏掉半个字。然而一堂课上完,前面摊开的笔记本一片空白,他竟然一个字儿都没记!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努力从汪教授口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到后来,他甚至在心里乞求,拜托拜托,来点干货吧……但事实上,他什么也没抓住。汪教授到底对中国电影有怎样的观察,又透视到了什么,完全没听出个所以然。崔博感到泄气。他不敢相信,大师就这么个水平。催眠效果如此之强的讲课,在他们小小的Y学院也实属罕见。
由于汪教授的课是“电影学研究专题讲座”最后一次课,他们电影学的六位同学事先凑钱买了两束鲜花,准备送给课程主持老师和汪教授。花店老板在下课时间准时送来花束,美女庄同学和谈同学上前献花。汪教授苦瓜皮似的脸绽出了笑容,一群同学呼啦啦跑上台,将抱着鲜花的两位教授围在中间,咔嚓,咔嚓,每个人都笑得比花儿还灿烂。似乎刚刚汪教授的讲课,是一顿令人收获满满的大餐。
本来崔博事先跟女同学们说好,由他承担课后陪汪教授下楼的任务。难得有这么个与汪教授亲密接触的机会,他可不想错过。尽管汪教授的讲课让他失望透顶,但无论怎样,汪教授还是汪教授,况且他现在也不能临时撂挑子。于是拍照活动结束后,崔博欣然拎起汪教授的公文包,接过他手中的花束,无比恭敬地说,汪教授,我送您吧。汪教授没有推辞。崔博跟在他身边。您这边走。您小心脚下。穿过一条走廊,拐弯再穿过一条走廊,走进电梯,下到一楼,走出宽阔的大厅,再一同向侧边的停车场走去。在这个过程中崔博总共跟汪教授说了四句话:我叫崔博,是桑原老师的博士生,请汪教授多多关照,您慢走。汪教授点了三次头,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再见。
三
崔博还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到底什么样,他想去见识见识。投了几份论文出去,不久便收到来自中部Q市W大学一个电影论坛组委会的邀请函,活动于11月初举行。
崔博要在分会场做主题报告。他不敢造次,反反复复修改论文,对PPT精雕细琢。动身那天,他起了个大早。8点半的飞机,他5点就从学校出发了,拉着行李箱穿过校园时,保安还趴在保安亭内睡觉。
崔博先坐一段地铁到三元桥站,再乘机场专线到首都国际机场。7点多点,机场大厅已人潮涌动。排在中国航空公司值机柜台前的长龙里,前面两个白皮肤的外国人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一直在和工作人员交涉,队伍半天不动,后面的一些乘客开始埋怨,喂,老外,别他妈磨叽了!
一个学生模样的红衣女孩走上前,轻拍了一下其中一个老外的胳膊,用英语流畅地说道,Hi,guys,p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