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洋首先由广东铸造。关于始铸年份,2005年第5期《亚洲钱币》刊有丁建军先生的《清代银元铸造中若干史实考订》,将广东龙洋的始铸年份定在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初二日,根据是两广总督李瀚章的有关奏折。但他忘记了广东龙洋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开始铸造的,李瀚章只是后继者,李所说的开铸日期不可能是广东龙洋的始铸日期。
广东龙洋的始铸日期,有张之洞的奏折为凭,应在光绪十五年。这年八月初六日,张之洞已向朝廷报告铸造第一批银元的情况,“并将拟铸银元式样大小计五种,每种十元,分装两匣,开列清单,恭呈御览”。当时所铸的大银元重库平七钱三分,因此又补充说:“以上大小银元分两,系照光绪十三年原奏每元重七钱三分,今因汇丰洋行商请附铸,拟改为每元重七钱二分,二号以次按照递减,以顺商情。”同年十一月初五日,户部尚书张之万上奏,除请旨准予试办外,还对银元的式样提出意见:“惟将洋文列于中国年号之内,体制尚有未合,应请饬令该督将洋文改錾蟠龙之外,以‘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汉文十字改列正面……较为妥协。”当时张之洞已调湖广总督,续铸银元之事就由接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负责,于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日开铸。以上资料都可以从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下册中找到。由此可见,光绪十五年张之洞铸造了“七三反版”和“七二反版”龙洋,光绪十六年李瀚章奉旨开铸的是重七钱二分的通行版龙洋。
近来检索《申报》,发现有几条关于广东龙洋的资料,可以补充广东初铸银元时的一些情况。现予录出,并作一些说明,供有关研究者参考。
1 《申报》光绪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890年6月8日)
鼓铸银圆前督帅张香帅于设立钱局时,即购有铸银机器,以备日后兼铸银元。现已核明开办,向外购买银条。计每条重百两,搀以白铜半斤余,铸出之银圆比之英饼成色略高,民必乐用。在该局亦已获十一之利,一举两得,诚善政也。本月初一日为开炉之期,局中各委员悉心监察,当将铸出色样呈各大宪阅看。大宪验得精致绝伦,深为许可云。至局外向有兵勇防守,兹又添拨安勇数十名,在彼驻扎,以昭慎重……
李瀚章奏折说开铸日期为四月初二日,《申报》则说是四月初一日,此为小异。文中的“英饼”即鹰洋,因鹰洋又讹称“英洋”故也。引文中先写作“银元”,后写作“银圆”,是照录《申报》。
2 《申报》光绪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1890年8月13日)
行用銀圆 外洋银钱之流入中国者,向惟日斯巴尼亚所铸,华人名之日“本洋”。咸丰年间始行墨西哥银饼,以面铸一鹰,呼为“鹰洋”。市人不察,疑从英国运来,遂皆书“英洋”,三十余年莫知其误。李筱筌制府奉命总制两粤,见鹰洋来源日旺,实为中国一大漏卮,因奏请在粤鼓铸银圆,一律行用。刻已铸有成数,遂专折入告曰:“头品顶带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臣李瀚章跪奏,为遵铸银元,现已铸有成数发局搭用,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窃照粤省购买机器试铸银圆,业经奉谕旨允准试办。遵即督饬局员转饬工匠,另置钢模,将洋文改錾蟠龙文外,正面改刻‘广东省造’等字。一面饬由善后局陆续拔给纹银,于本年四月初二日开炉试铸。其质轻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均照奏定章程,每圆重库平七钱二分,配九成足银;次则三钱六分,减配八六成足银;再次则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种,均减配八二成足银。较现在市行洋钱,成色轻重均属一律。兹据兼管广东钱局事务署布政使王之春详称,现已将铸成银圆陆续解还善后局查收搭用,即由该局会同善后局出示晓谕商民一体遵行,今将所铸银圆各式样呈请验夺等情前来。臣查粤省此次开铸银圆,刻镂精工,成色有准,市面商情佥称适用,业已交易通行。倘能愈行愈远,可期中外畅销,实属有利无弊。所有粤省现铸银圆试用情形,理合恭折具奏,并将改铸银圆大小式样五种,分装二匣,开列清单,恭呈御览。再广东巡抚系臣兼署,毋庸会衔,合并陈明。谨具折敬呈,伏祈皇上圣鉴训示,谨奏。”朱批:“户部知道,单并发,钦此。”随即将大小各种颁发各省,俾商民遵照通行。天津兵备道胡云楣、海关道刘献夫二观察接北洋大臣李中堂札文,即出示曰:“案照广东省购买机器试铸银圆,前经咨部奏奉谕旨,允准试办在案。前奉北洋大臣李札,准两广总督部堂李咨送新铸银圆来直,札发样钱到道,合即出示晓谕,一体行用等因。蒙此,当经本海关道会同本天津道查验,形体系照洋钱之式,改用蟠龙,将洋文錾于蟠龙之外,其正面则系‘光绪元宝’与‘广东省造’字样,錾明库平若干。饬取市行洋钱校验,大小重轻相符,倾熔成色相等,自应流通行使,以广利源。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商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遇有广东所铸银圆,务照随时市价,公平遵用,不得掯价居奇,致干重咎,切切,特示。”闻此种银钱成色既照外洋,鼓铸又极佳妙,从此流行无滞,利国利民,更何患漏卮之不可塞耶。
对以上报道可作如下分析:(1)“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2)“李筱筌”即李瀚章。文中载有李瀚章奏折全文,比《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679页的李瀚章奏折还要完整。《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将李瀚章奏折中的“银圆”都写作“银元”,《申报》则除一处作“银元”外,其余均作“银圆”,可能更符合李瀚章的原奏。一处作“银元”并非笔误,因为张之洞原奏是写作“银元”的,“遵铸银元”只是沿用旧文,李瀚章自己则写作“银圆”。开铸日期李瀚章原奏作四月初二日,此处亦同。(3)朝廷在接到李瀚章的奏折和二匣银元后,立即将银元“颁发各省,俾商民遵照通行”。(4)除朝廷颁发银元外,从天津兵备、海关两道的示文看,李瀚章还另送样钱(银元)至天津,以供查验。(5)外省首先响应行用龙洋的是北洋大臣李鸿章,在他的命令下,天津兵备、海关两道出示晓谕,“仰商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遇有广东所铸银圆,务照随时市价,公平遵用,不得措价居奇,致干重咎”。李鸿章是李瀚章的弟弟,如此支持,可谓公私兼顾,国事和亲情两不误。(6)文中最后表达了《申报》记者和编辑的态度,认为广东自铸银元是利国利民之举。
3 《申报》光绪十八年六月三十日(1892年7月23日)
铸银日广羊城铸银局自前年开办以来,所铸钱银甚颖(新颖?)。而去年间,已有携至新加坡行用者。然惟一、二盾之小银为多,间有携其制钱至坡以供玩好者。此外如一元、半元以及五仙之银则犹罕见。此缘所铸尚少,即在内地且有未能敷用,故未有行至外洋也。惟该局于此两年间所铸之[银],外间多未知之。兹阅英员罗惹所出报章,内有言及该局所出钱银之数者,爰即为之译出,以备关怀时事者资一考证焉。据言羊城铸钱局办理甚为妥当,所铸钱银销流甚广,所出不敷所用。局内机器只有五分之一经已开铸,其余四分则犹未 尝运用。计自西一千八百九十年五月二十二號该局开办以来,至西去年十二月三十一号止,所铸成元共有四万三千九百三十三元,而半元则有一万七千八百四十七枚,二角之盾则有五百六十六万七千三百八十一枚,一角之盾共有一千六百零九万八千五百七十九枚,五仙之盾共有一百一十五万八千九百四十五枚,统计所铸之银共值二百八十五万四千一百三十七元八角半。至于每日扯计局内所铸铜钱得四十万枚,大小银圆得一十万枚。倘得精工者为之监造,每日作工十点钟之久,一日之间可以铸铜钱二百万枚,而银圆亦可得一十万枚云。是亦可见该局规模之巨矣。
本条消息介绍广东铸银局(又写作“铸钱局”,行文不统一)1890年至1891年底的铸银元数量。各类小银元按枚数折合为银元数后的统计,经笔者核算无误。1890年5月22日即光绪十六年四月初四日,同李瀚章奏折中的开铸日期差两天。文中指出广东龙洋销流甚广,不敷应用,其中的一角、二角已在新加坡流通。铸银局的机器设备只用了五分之一,潜力还很大。
4 《申报》光绪十八年八月初十日(1892年9月30日)
行用小银钱示 鄞县正堂杨为出示晓谕事。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奉府宪胡札开,奉道宪吴札开,奉护抚宪刘札开:“本年六月十八日据源丰润号商禀称,闽省制钱缺乏,不敷周转,前宪台在闽藩任内,谕善后局转饬商等,向粤省铸钱局购铸小银钱数十万两到闽,俾便民用,小钱不禁自止。兹闻浙江宁绍等处罕用小银钱,搀和呆钱,以致市风日坏。商号拟自备九九八平番银四万两,前赴粤省铸钱局托铸龙文小银圆,运往宁、绍等处,源源济用,禀请给文赴粤购铸,以便运浙等情到本护院。据此,卷查光绪十六年六月间,奉两广督院李咨开:‘粤省购买机器试铸银圆,奏奉谕旨允准试办。督令局员饬匠开铸,将洋文改錾蟠龙之外,以“广东省造”等字改列正面。第一号银圆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次则三钱六分,再次一钱四分四厘及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种,较现在市行洋钱,成色轻重一律,交易通行,毫无窒碍,咨送银圆式样查照’等因。当经崧抚部院将咨送银圆发存司库,并饬移行知照在案。本护院前在福建藩司任内,饬商赴粤购小银圆运闽行用,商民称便。惟查浙省尚未通行,兹据该商具禀前情,系疏通钱源便于行使起见,应如所请办理,以广流传。除咨呈两广督院查照外,合行札知,札到即便转饬地方官一体遵照,出示晓谕勿延等因。到道札府,转行下县。”奉此,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合邑商民人等,一体知照,特示。光绪十八年八月初五日给。
此告示于光绪十八年八月初五日由鄞县温知县发出,转述层层下达的“护抚宪刘”即护理浙江巡抚刘树堂的七月二十二日札文。内容是要购买广东铸造的小银元供浙江宁波、绍兴等地使用。此议由源丰润银号提出。源丰润系由浙江宁波籍富商严信厚创办,总号设在上海,福建、浙江都有分号,资力雄厚。从札文中可知,不久前刘树堂任福建藩司时,就曾主动派源丰润等商家以银数十万两到广东购买小银元,供福建民用,有效地禁止了私铸小钱的流通。六月十八日源丰润提出愿出资4万两,购买广东小银元供浙江流通,以抵制“呆钱”,改善市场风气,得到刘树堂的支持。从札文中还可知,浙江收到广东送来的银元样钱后,原浙江巡抚崧骏(因巡抚按常例又兼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札文中称“崧抚部院”)将其发存本省藩库,并通告下属,但并无推广的实际行动。刘树堂护理浙江巡抚后,才同意源丰润银号向广东采购小银元。这条消息反映了广东龙洋在南方近邻地区福建、浙江的早期流通过程,当时流通的主要是小银元。
(责任编辑 刘 筝)
广东龙洋的始铸日期,有张之洞的奏折为凭,应在光绪十五年。这年八月初六日,张之洞已向朝廷报告铸造第一批银元的情况,“并将拟铸银元式样大小计五种,每种十元,分装两匣,开列清单,恭呈御览”。当时所铸的大银元重库平七钱三分,因此又补充说:“以上大小银元分两,系照光绪十三年原奏每元重七钱三分,今因汇丰洋行商请附铸,拟改为每元重七钱二分,二号以次按照递减,以顺商情。”同年十一月初五日,户部尚书张之万上奏,除请旨准予试办外,还对银元的式样提出意见:“惟将洋文列于中国年号之内,体制尚有未合,应请饬令该督将洋文改錾蟠龙之外,以‘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汉文十字改列正面……较为妥协。”当时张之洞已调湖广总督,续铸银元之事就由接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负责,于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日开铸。以上资料都可以从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下册中找到。由此可见,光绪十五年张之洞铸造了“七三反版”和“七二反版”龙洋,光绪十六年李瀚章奉旨开铸的是重七钱二分的通行版龙洋。
近来检索《申报》,发现有几条关于广东龙洋的资料,可以补充广东初铸银元时的一些情况。现予录出,并作一些说明,供有关研究者参考。
1 《申报》光绪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890年6月8日)
鼓铸银圆前督帅张香帅于设立钱局时,即购有铸银机器,以备日后兼铸银元。现已核明开办,向外购买银条。计每条重百两,搀以白铜半斤余,铸出之银圆比之英饼成色略高,民必乐用。在该局亦已获十一之利,一举两得,诚善政也。本月初一日为开炉之期,局中各委员悉心监察,当将铸出色样呈各大宪阅看。大宪验得精致绝伦,深为许可云。至局外向有兵勇防守,兹又添拨安勇数十名,在彼驻扎,以昭慎重……
李瀚章奏折说开铸日期为四月初二日,《申报》则说是四月初一日,此为小异。文中的“英饼”即鹰洋,因鹰洋又讹称“英洋”故也。引文中先写作“银元”,后写作“银圆”,是照录《申报》。
2 《申报》光绪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1890年8月13日)
行用銀圆 外洋银钱之流入中国者,向惟日斯巴尼亚所铸,华人名之日“本洋”。咸丰年间始行墨西哥银饼,以面铸一鹰,呼为“鹰洋”。市人不察,疑从英国运来,遂皆书“英洋”,三十余年莫知其误。李筱筌制府奉命总制两粤,见鹰洋来源日旺,实为中国一大漏卮,因奏请在粤鼓铸银圆,一律行用。刻已铸有成数,遂专折入告曰:“头品顶带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臣李瀚章跪奏,为遵铸银元,现已铸有成数发局搭用,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窃照粤省购买机器试铸银圆,业经奉谕旨允准试办。遵即督饬局员转饬工匠,另置钢模,将洋文改錾蟠龙文外,正面改刻‘广东省造’等字。一面饬由善后局陆续拔给纹银,于本年四月初二日开炉试铸。其质轻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均照奏定章程,每圆重库平七钱二分,配九成足银;次则三钱六分,减配八六成足银;再次则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种,均减配八二成足银。较现在市行洋钱,成色轻重均属一律。兹据兼管广东钱局事务署布政使王之春详称,现已将铸成银圆陆续解还善后局查收搭用,即由该局会同善后局出示晓谕商民一体遵行,今将所铸银圆各式样呈请验夺等情前来。臣查粤省此次开铸银圆,刻镂精工,成色有准,市面商情佥称适用,业已交易通行。倘能愈行愈远,可期中外畅销,实属有利无弊。所有粤省现铸银圆试用情形,理合恭折具奏,并将改铸银圆大小式样五种,分装二匣,开列清单,恭呈御览。再广东巡抚系臣兼署,毋庸会衔,合并陈明。谨具折敬呈,伏祈皇上圣鉴训示,谨奏。”朱批:“户部知道,单并发,钦此。”随即将大小各种颁发各省,俾商民遵照通行。天津兵备道胡云楣、海关道刘献夫二观察接北洋大臣李中堂札文,即出示曰:“案照广东省购买机器试铸银圆,前经咨部奏奉谕旨,允准试办在案。前奉北洋大臣李札,准两广总督部堂李咨送新铸银圆来直,札发样钱到道,合即出示晓谕,一体行用等因。蒙此,当经本海关道会同本天津道查验,形体系照洋钱之式,改用蟠龙,将洋文錾于蟠龙之外,其正面则系‘光绪元宝’与‘广东省造’字样,錾明库平若干。饬取市行洋钱校验,大小重轻相符,倾熔成色相等,自应流通行使,以广利源。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商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遇有广东所铸银圆,务照随时市价,公平遵用,不得掯价居奇,致干重咎,切切,特示。”闻此种银钱成色既照外洋,鼓铸又极佳妙,从此流行无滞,利国利民,更何患漏卮之不可塞耶。
对以上报道可作如下分析:(1)“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2)“李筱筌”即李瀚章。文中载有李瀚章奏折全文,比《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679页的李瀚章奏折还要完整。《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将李瀚章奏折中的“银圆”都写作“银元”,《申报》则除一处作“银元”外,其余均作“银圆”,可能更符合李瀚章的原奏。一处作“银元”并非笔误,因为张之洞原奏是写作“银元”的,“遵铸银元”只是沿用旧文,李瀚章自己则写作“银圆”。开铸日期李瀚章原奏作四月初二日,此处亦同。(3)朝廷在接到李瀚章的奏折和二匣银元后,立即将银元“颁发各省,俾商民遵照通行”。(4)除朝廷颁发银元外,从天津兵备、海关两道的示文看,李瀚章还另送样钱(银元)至天津,以供查验。(5)外省首先响应行用龙洋的是北洋大臣李鸿章,在他的命令下,天津兵备、海关两道出示晓谕,“仰商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遇有广东所铸银圆,务照随时市价,公平遵用,不得措价居奇,致干重咎”。李鸿章是李瀚章的弟弟,如此支持,可谓公私兼顾,国事和亲情两不误。(6)文中最后表达了《申报》记者和编辑的态度,认为广东自铸银元是利国利民之举。
3 《申报》光绪十八年六月三十日(1892年7月23日)
铸银日广羊城铸银局自前年开办以来,所铸钱银甚颖(新颖?)。而去年间,已有携至新加坡行用者。然惟一、二盾之小银为多,间有携其制钱至坡以供玩好者。此外如一元、半元以及五仙之银则犹罕见。此缘所铸尚少,即在内地且有未能敷用,故未有行至外洋也。惟该局于此两年间所铸之[银],外间多未知之。兹阅英员罗惹所出报章,内有言及该局所出钱银之数者,爰即为之译出,以备关怀时事者资一考证焉。据言羊城铸钱局办理甚为妥当,所铸钱银销流甚广,所出不敷所用。局内机器只有五分之一经已开铸,其余四分则犹未 尝运用。计自西一千八百九十年五月二十二號该局开办以来,至西去年十二月三十一号止,所铸成元共有四万三千九百三十三元,而半元则有一万七千八百四十七枚,二角之盾则有五百六十六万七千三百八十一枚,一角之盾共有一千六百零九万八千五百七十九枚,五仙之盾共有一百一十五万八千九百四十五枚,统计所铸之银共值二百八十五万四千一百三十七元八角半。至于每日扯计局内所铸铜钱得四十万枚,大小银圆得一十万枚。倘得精工者为之监造,每日作工十点钟之久,一日之间可以铸铜钱二百万枚,而银圆亦可得一十万枚云。是亦可见该局规模之巨矣。
本条消息介绍广东铸银局(又写作“铸钱局”,行文不统一)1890年至1891年底的铸银元数量。各类小银元按枚数折合为银元数后的统计,经笔者核算无误。1890年5月22日即光绪十六年四月初四日,同李瀚章奏折中的开铸日期差两天。文中指出广东龙洋销流甚广,不敷应用,其中的一角、二角已在新加坡流通。铸银局的机器设备只用了五分之一,潜力还很大。
4 《申报》光绪十八年八月初十日(1892年9月30日)
行用小银钱示 鄞县正堂杨为出示晓谕事。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奉府宪胡札开,奉道宪吴札开,奉护抚宪刘札开:“本年六月十八日据源丰润号商禀称,闽省制钱缺乏,不敷周转,前宪台在闽藩任内,谕善后局转饬商等,向粤省铸钱局购铸小银钱数十万两到闽,俾便民用,小钱不禁自止。兹闻浙江宁绍等处罕用小银钱,搀和呆钱,以致市风日坏。商号拟自备九九八平番银四万两,前赴粤省铸钱局托铸龙文小银圆,运往宁、绍等处,源源济用,禀请给文赴粤购铸,以便运浙等情到本护院。据此,卷查光绪十六年六月间,奉两广督院李咨开:‘粤省购买机器试铸银圆,奏奉谕旨允准试办。督令局员饬匠开铸,将洋文改錾蟠龙之外,以“广东省造”等字改列正面。第一号银圆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次则三钱六分,再次一钱四分四厘及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种,较现在市行洋钱,成色轻重一律,交易通行,毫无窒碍,咨送银圆式样查照’等因。当经崧抚部院将咨送银圆发存司库,并饬移行知照在案。本护院前在福建藩司任内,饬商赴粤购小银圆运闽行用,商民称便。惟查浙省尚未通行,兹据该商具禀前情,系疏通钱源便于行使起见,应如所请办理,以广流传。除咨呈两广督院查照外,合行札知,札到即便转饬地方官一体遵照,出示晓谕勿延等因。到道札府,转行下县。”奉此,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合邑商民人等,一体知照,特示。光绪十八年八月初五日给。
此告示于光绪十八年八月初五日由鄞县温知县发出,转述层层下达的“护抚宪刘”即护理浙江巡抚刘树堂的七月二十二日札文。内容是要购买广东铸造的小银元供浙江宁波、绍兴等地使用。此议由源丰润银号提出。源丰润系由浙江宁波籍富商严信厚创办,总号设在上海,福建、浙江都有分号,资力雄厚。从札文中可知,不久前刘树堂任福建藩司时,就曾主动派源丰润等商家以银数十万两到广东购买小银元,供福建民用,有效地禁止了私铸小钱的流通。六月十八日源丰润提出愿出资4万两,购买广东小银元供浙江流通,以抵制“呆钱”,改善市场风气,得到刘树堂的支持。从札文中还可知,浙江收到广东送来的银元样钱后,原浙江巡抚崧骏(因巡抚按常例又兼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札文中称“崧抚部院”)将其发存本省藩库,并通告下属,但并无推广的实际行动。刘树堂护理浙江巡抚后,才同意源丰润银号向广东采购小银元。这条消息反映了广东龙洋在南方近邻地区福建、浙江的早期流通过程,当时流通的主要是小银元。
(责任编辑 刘 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