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明居游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鹤庆的龙华山是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我和朋友在一次笔会有幸能够走进龙华山到妙明居游玩。走进山路之中,大山的第一笔馈赠就是那清甜纯净的山泉水,那种天然甘甜的滋味让人回味难忘。同行的赵师傅见我爬山有些吃力,就到山林里给我找来一截干树枝拄着。他说拄着省力些。我们走到了半山腰,这里路的两边有几棵栗树,长得很茂盛,枝叶都在路上凑在一起了。这树上结的小网果很好吃,在我的老家地区把它叫做“毛栗果”。果的外壳有刺,落到路上。三个人就用脚上的鞋去搓,一搓那果就出来了。赵师傅说我们是吃松鼠吃剩的了。三人分别捡了一把,边走边吃。
  我们终于走到有围栏的观景台。站在这里,整个甸南坝子尽收眼底。甸南素有“文墨之乡”称号:甸南的白族新娘装也很有名气:刺绣也很有名,有的妇女还被授予“非物质文化继承人”的称号;李百万建的白族民居也受到保护和开发:越南山而过的茶马古道也进行了修整:甸南的饮食文化也很有名,这些勤劳妇人烧的饭菜真的好吃极了。那菜做的色香味俱佳,至今那些菜的香味还停留在我的舌尖我的味蕾,让我不能忘记。
  经过努力攀登,我们终于来到了龙华十八寺里最有名的妙明居庙前。老实说,龙华山我倒是经过几次,但是十八寺我一处也没有到过。关于龙华十八寺的知识都是在本土作者写的书上报上看的。
  走完一千多台级的台阶路,我们来到了妙明居的门外。几棵一抱多粗的柏树,指向蓝天。右边是卫生间。站在门外,前殿的左右是守门金刚面目狰狞的粗坯塑像,还没细塑彩画。我们从正中进了门,看到的便是笑口常开肚大能容的弥勒佛祖塑像,左右分别是护法的八大金刚。从佛祖左侧进到前院里,看到的也是几棵钻天的柏树。院里摆满了做好的和没做好的柱料,几个木工正在忙活着。我们上了台阶从中殿左侧来到厨房旁边的小厦下,这里摆了一张茶桌和几个凳子。向果华师父及厨房里忙活的几个妇女问了好,我就在茶桌旁坐了下来。赵师傅做活去了,我就一面喝茶,一面看梁先生的书。这时庆樱和宝贵来了电话,问到哪里了,我说我已在妙明居喝茶了。同行的友人都夸我身体硬朗呢。
  后来果华师父安排完了,也来和我坐着喝茶聊天。我和他有过一面之交。就是朵美水阁寺搬迁竣工后举行开光典礼,他去主持仪式。那天我采访了他,后来还为此写了一篇新闻报道。
  果华师父71岁了,还很健谈,他向我介绍了他出家后为佛教所做的工作,州县领导来妙明居视察后都给予支持和鼓励。的确,做什么都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做出一番成绩来。正因为有果华师父锲而不舍的二十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已经萧条和破败的妙明居才有了今天的崭新面貌,妙明居也才成为善男信女们和游人们的好去处。佛教的伟大在于慈悲为怀和教人为善。后来果华师父要去打扫寺前的台阶路,我也赶快找了一把扫帚和他去扫。扫下去好远了,果华师父说可以了,我们才回到寺里喝茶。
  游人络绎不绝,有的甚而举家来游。因是周六休息日,来这里走走,一是爬山锻炼,二是来这样森林植被极好空气极好的地方走走,让疲累的心放松放松。登高望远,陶冶心灵,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
  文友们都攀登上来了。觉得很开心,很亲切,大家就在后院的院子里坐着喝茶聊天。
  后殿是大雄宝殿,中柱上有这样一副楹联:妙音宝刹听一声古寺晨钟顿醒尘梦:明月禅林照万顷青松翠叶俄觉慧心。北耳房中柱上也有一副楹联:一株茶花四树桂;四壁雾雨半山云。这两副對联均为邑人张中和所作,意思很好,书法也好,于是就摘抄下来。
  后来厨房里把饭菜做好了,果华师父就把我们大家邀请到餐厅里去就餐。寺里弄了好多素菜招待我们,其中有一碗煮攀花,是我的家乡菜,还有一碗蚕桑尖烩豆米,都好吃极了。在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吃完中饭。大家再到后院的茶桌就坐,喝茶聊天,果华师父拿来几盘葵花子、炒豆、花生招待大家,那花生大而香,我也剥吃了好多个。
  这时金灿操纵着无人机升空,拍摄下大家的聚会和妙明居的全貌。我这是第一次见到无人机,觉得很新奇,很惊讶。有了这些辅助的机器,我们的新闻记者将会拍摄到更好看的新闻图片。
  欢声笑语,充满了深山古刹妙明居。
  后来,我们走出庙门,来到左侧的森林中,寻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在两棵松树间拉起了“鹤庆县文联作家协会龙华山妙明居笔会”的横幅,我们席地而坐,开始了笔会。
  夕阳已经西下。大家在妙明居门口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果华师父,他一再欢迎我们再次到妙明居观光旅游。顺着那初冬山林里的来时路,大家返程了。
  和友人一起下山,大家边走边谈,到了公路边,朋友等我骑上摩托上了路。过大坪场,爬南庄坡,经栗木箐,下河底坡和河底箐,到龙潭箐。回到朵美好几天了,继续平静地工作和生活。但参加妙明居笔会的经历还历历在目。那龙华山初冬还青翠的山林,那盘山而上的五花石台阶路,那妙明居的参天柏树;那木工赵师傅、雕塑师李师傅,那和和气气的尽心尽力的为恢复妙明居寺庙而殚精竭力了二十多年的果华师父;还有那顿妙明居的可口的午餐……让我还想去那里走走看看。
  编辑手记:
  走进大山之中发现这个充满内涵的世界,《走进宝台山》向我们展现宝台山的独特之美,雄伟壮丽的山峰、古朴辉煌的深山寺庙、新奇的野生动植物,仙境般的宝台山总能给造访的旅行者惊喜连连,在流连美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懂得取山之恩,守山之关。有很多充满民俗风情的村庄,承载着旧日文化的积淀并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着时间的洗礼,拨开云雾走进这样的少数民族村庄,吸引我们的就是这里的生机、活力和充满新奇和期待的一切,在《腊月,到肥度村做客》里,和作者一起走到这片热土,走进山谷之家.去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鲜活的模样。恬静祥和的村庄,熙攘喧闹的小镇,总是让人心生温情,随着时间的流动,无论是村庄还是人都怀抱着各自的生命历程,那些充满古韵的村庄积淀着许多令人流连忘返的故事和细节,走进《古韵萂村》,让我们品味这里的魅力,回味乡愁的芬芳。妙明居是鹤庆县著名的龙华十八寺之一,在历史的岁月里静卧在苍翠的群山之中,一起跟随着《妙明居游记》来静静享受这片禅意般的宁静。
其他文献
吃过朵祜樱桃,色泽鲜艳,果大汁多味甜;喝过朵祜山泉,回味甘甜;当我知道要到弥渡朵祜时,暗自揣测,朵祜该是古老神奇,有着文化底蕴的村寨。果不出我臆想,朵祜名不虚传,确实如我所想。  朵祜,隐藏在大山深处。初见时的朵祜,在缠绵的秋雨中,如同秀美端庄有内涵的长者,笑纳我们。著名彝族诗人李毕老师,在村口迎候我们,刚见面他就风趣幽默地介绍:“这就是我妈没征得我同意,就把我生下来的地方。”我一听,似乎便感受到
期刊
我不善品茶,也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不過在大理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还是过去在大理喝茶的那些旧事。  茶事回忆  最近浏览电视,屏幕上跳出一个广告:“竹叶青 平常心。”我以为是在说茶的,仔细一看,却是“竹叶青”酒的广告词。  何时接触茶?我想应该是我从娘胎里刚出世,还来不及哭,接生婆左手提着我细小的双腿,把我倒吊着;又用她脏兮兮的右手食指,在一个瓷碗里蘸了一串滴滴淌
期刊
在居所正中上方的房顶上安置一只背对院落、面向远方、凝视苍穹,用于避邪纳福、强宅气、镇鬼神的“瓦猫”,是大理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民俗。这种用陶土制作、张着大口的瓦猫,造型早已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见的猫,而是一种用夸张手法塑造的面目狰狞而又可爱的神怪。被当地人戏称为“猫福”的郜金福,是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金墩乡赵屯村委会北班榜村的第七代瓦猫制作传承人。近年来,在郜金福等人的努力下,鹤庆白族瓦猫也以独具特色
期刊
走进鹤庆松桂古镇,很多思绪就像古镇西边马耳山下的流水汩汩流淌而来,鹤庆松桂骡马交易的热闹场景在渐渐远去的马蹄声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踏着马蹄窝深深的青石板路,宛若踩着历史的心跳。走进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鹤庆松桂,就走进了茶马古道上骡马们的温柔梦乡。  沿着青石铺就的老街行走,鹤庆松桂古镇的古铺、马圈、石马槽、古池塘,曾经打制铁质马鞍、马镫、马掌的店铺依稀可见。驻足凝思,滇西最大的骡马交易会辉煌的一页就在
期刊
揽在石洞寺大峡谷旁半山腰中的虎街,得益于茶马古道文化和彝族母虎文化的氤氲,半个多世纪以来安逸静卧在哀牢山变幻的云雾里,散发着若隐若现的古老光辉。面对虎街,雨天或晴天,激情或闲适,随意一种角度去亲近它,品读它,感悟它,皆能进入一种古韵悠长、怡然自得的境界。  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我来到了虎街,阴雨中天气有些冷,幽幽漫步在雨幕中。我没有打伞,任由细雨淋湿我的头发。古道上行人稀少,家家户户的门几乎都紧关
期刊
南诏的兴盛,在异牟寻手中,已经走向高峰。  异牟寻主政近三十年,他联合唐朝,订立盟约,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同时,他指挥军队,对吐蕃展开一系列进攻,大败吐蕃,解除亡国之厄,以至于吐蕃“盛屯昆明、神川、纳川自守”,在西南战场上由攻转守,与南诏形成对峙之势。公元808年,异牟寻死去,终年五十五岁。他的儿子寻阁劝立,可是,寻阁劝登基也只有一年就死了。此后不久,一个强势人物走了出来,登上南诏的历史舞台,执政
期刊
1  “在没有西伯利亚的地方,人们把城市之外的大地一概视为流放地。”诗人于坚的想法让我一震,原来我一直都居住在流放地。  “流放地”的表述引起了我的联想,苍山西坡的这片汪洋花海,是放逐野性的地域,还是安放心灵的地方?流放是一个有贬义色彩的词条,多少给人壅蔽之感,但这恰恰给了我进一步深入的勇气。大地莽莽,人微如草芥,在杂草丛生荆棘重重的地域,每行一步都需要莫大的勇气,这就是这个世界建立起的秩序,而此
期刊
我从小就喜欢饮茶,简直到了无茶不欢的地步!说是“饮”,其实在巍山小城里,人们总热情地称之为“吃茶”。  巍山是礼仪之邦,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以茶待客”是巍山人民的普遍习俗。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四溢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所以在巍山,家家户户几乎都吃茶。即使自己不吃,茶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饮品。  虽然喜欢饮茶,但我对茶实在是知之甚少,说来惭愧!少时饮茶,并无太多讲究。一个玻璃杯亦或一把瓷壶,抛
期刊
生活在一座城,浸泡在光阴的深水里,很多时候,是独自荡漾着我们的命运。一座城,你又真正拥有它么?我这样一个带着白闭情感的人,对一座城市的眷念,就是偶尔停留,借着天幕上漏下的一隙亮光,打捞着沧浪之水下浸润的底片,睁大眼睛,看见它们清晰或模糊地显影,组装成我在一座城里真实或虚构的生活,我苍白的脸色,甚至为此有了一丝红润。  老巷子  在城市,我最喜欢的,是去那些老巷子里转悠。我感觉,这些老巷子,是城市朴
期刊
刺绣,古代称 “针黹”,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图案的一种工艺。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一  2016年冬季的一个上午,起了个大早,在寒冷的晨光下,我从下关前往洱海东岸的滨海古镇挖色,沿着环海路向北行驶,路况很好,阳光灿烂。透过车窗,一排树整齐地列在水边,密密的,真像洱海這只碧蓝大眼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