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年

来源 :小溪流(成长校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一本书,再读一本书,不谙世事的孩子变成了风度翩翩的少年;
   看一场电影,再看一场电影,传奇脱俗的影像变成了平淡无奇的生活;
   听一首歌,再听一首歌,懵懂青涩的情愫变成了忧郁沧桑的喟叹……
   爱一本书、赏一场电影、恋一首歌,浪漫美好恰如阳春三月里邂逅一个妙人,简单琐碎恰如在柴米油盐中苦寻生之真谛。书末、剧终、歌尽时,唯有那些不知不觉刻上心头的深深浅浅的印记永不磨灭,让我成为如今的我。
  
  《昆虫记》:一虫一天堂
  
   该怎样去定义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呢?
   也许,用泰戈尔的诗来诠释最好不过——“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研究学家,作家。
   读他的书,你会发现他不是那种整日戴着黑框眼睛、只会用严肃面孔说教的科学家,那字里行间有意无意透露出来的灵动和天真使他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或者想象力天马行空的诗人。他的文字里很少出现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极富情趣、贴切入微的描写,既充满人文关怀又具有哲学意味。
   比如他笔下的蟋蟀:“……似乎清楚地懂得世间万物的虚无缥缈,并且还能够感受到那种躲避开盲目地疯狂追求快乐的人的扰乱的好处”;比如他眼中的孔雀蛾:“四十个情人来向这位那天早晨才出生的新娘致敬——这位关在象牙塔里的公主!”;比如他写到一只将死的猫:“它的性格大变,它不再口中常常念念有词,不再用身体擦我们的腿了,只有一副粗暴的表情和深沉的忧郁。” 他很懂得把握细节,拿捏昆虫心理。诸如此类的生花妙笔已经不知不觉渗透在全书的细枝末节,带起一个个生死轮回,微小却又令人动容,散发出类同璞玉的莹润光芒。
   许是具有法国人与生俱来的浪漫,法布尔描写的昆虫更像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以无限磅礴的生命力和激情面对庞大未知的世界。这正如作家自己——在一贫如洗、勉强温饱的境况下,依然葆有不断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原始蒙昧的生物上获得启示,藉此窥探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另一个和谐世界——那里草长莺飞,飞禽走兽、蛇虫鼠蚁相伴而存,生生不息。平叙至此,我想起他笔下的蝉,破土前的内敛日光下的张扬,冥冥之中蕴育着某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不聒噪不狂放,却可以作为经典永恒地流传下来。
   对自然的本真面目抱以毕生热情,以探索和揭示生态奥妙为己任,法布尔始终坚持钟爱的事业,从中感悟真善美,以虫性写人性,付出崇高劳动亦为此感到幸福与欣慰。透过那细腻朴实的笔触,读者其实不难发现他顺应生死的从容态度,以及其俯仰之间畅游天地的情怀。
   我想,我是喜欢他的——这个浑身上下闪耀着理性光辉的西欧男子,脸庞深深的轮廓,一双敏锐智慧的深棕色眼睛,直抵人心。或许有一天,当我老了,我也会捣弄些花花草草,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任白日黄昏、华阳花影。有小虫子寻香而来:轻薄透亮的翅膀,是黄蜂;细长矫健的腿,是螳螂;弱小的身躯暗藏不止不息的顽强,是蚂蚁。我沉默着,不去打扰这群不请自来的来访者,轻轻合上眼睛: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魔衣橱》:
  关于和平,关于爱
  
   当战争打乱原本平静的生活,我们该用怎样的表情去寻找幸福?
   电影《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魔衣橱》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平关于爱的童话。
   故事从一片措手不及的慌乱中开始——硝烟、离乱、逃亡,战机轰鸣下的城市动荡不安。烟灰色的天空在每个人脸上投下或深或浅的暗影,年轻的父母与年幼的孩子在车站站台上依依惜别。这些不谙世事的小生命即将被送到远方宁静的田原小镇以躲避战乱,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一路奔波一路风尘,站在野草丛生的荒僻乡村,改变四个孩子命运的新生活悄然开始。
   在一次捉迷藏中,妹妹露西无意间发现了教授家奇怪的衣橱。她小心翼翼地躲进去,纯白色的纳尼亚王国立刻在她眼前舒展开来。这是一次华丽的冒险。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她邂逅了半羊人都纳,并同他成为朋友。回到现实世界的露西将她的遭遇告诉哥哥彼得、爱德华以及姐姐苏珊,可根本没有人愿意相信这听似荒诞不经的事实。夜晚,想着妹妹白天说的话,辗转难眠的爱德华跟踪露西进入了纳尼亚王国,他遇上佯装善良的白女巫,与她达成了邪恶的交易。走出衣橱,回到床上的爱德华尽管内心忐忑且明知妹妹所言非虚,却因邪念作祟依然不愿向彼德和苏珊坦白。又是一次偶然,兄妹四人在院子里玩高尔夫,不小心球打破玻璃,房间里的古董铜人瞬间被击碎。伴着女管家惊愕的叫声,他们手忙脚乱地躲进衣橱,至此,四个人的奇幻之旅终于开始。神奇的纳尼亚,白女巫坐守着比天空还要庞大的寂寞,黑暗地统治着雪白的城池。为了阻止预言成真,她不择手段;而另一边,象征光明的圣狮正集结着正义的力量,准备与恶势力决一死战。
   善与恶的交锋,勇气与希望的碰撞,还有在危机关头迸发的亲情,均是该片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也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多项大奖。
   全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莫过于电影结尾:阳光重新笼罩纳尼亚祥和的大地,邪恶阵亡,四个孩子出落成大人的模样。但当他们策马扬鞭回溯来路,重新走出衣橱回到现实,发现一切还在昨天。各自竟还是曾经盼望身处战场的父亲早日回归的孩子,而平日严肃的教授正憨态可掬地对他们微笑。
   是梦吗?我想不是。虚幻的战场现实的战争,时代烙在你我骨子里的残酷阴暗的部分需要用和平去感化、用爱来包容。有段情节记得特别清楚:受白女巫诱惑的爱德华迷途知返,但由于昔日背叛,他需要以生命作为救赎的代价,关键时刻圣狮阿斯拉挺身而出,代替爱德华接受白女巫的审判。黎明破晓,夜晚被白女巫杀死的阿斯拉复活,他说:“白女巫不懂得牺牲的真正含义,当忠诚者愿意为背叛者死,祭天石台将会崩塌,忠诚者也将复活”。原来这才是牺牲的真谛——大爱无私,大爱不悔。
   我想我已经找到答案:当战争打乱原本平静的生活,我们应当用爱去创造和平,在和平中寻找幸福获得圆满,姿态从容地迎接明天、拥抱世界!
  
  
  
  《思生活》:与你共枕
  
   彼时,在听的CD是林一峰的《思生活》。
   这个才华横溢的香港男子,身上总是带着风尘仆仆的气息,又保持着一尘不染的干净。
   他从香港出发,到达纽约到达德国。在曼克顿最后的夜晚神情慵懒地躺在温水满溢的浴缸里,仰头享受腾腾热气和肥皂泡交替制造的甜美幻觉;在小镇酒馆与陌生人畅饮,由于天亮之后彼此今生再难有相见的机会,所以可以尽情倾诉。留下脚印带走回忆,写成一首想念的歌。他的歌,底色是普罗旺斯染上浅浅薰衣草色的天蓝,骨子里却时刻透露着香港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腻关照。他保持独立音乐人选择吉他伴奏的习惯,清澈纯净的弦乐搭配或简单或睿智的歌词,再冠以童稚世俗的名称如《厨房》、《晚睡》、《两支牙刷》,折射出自己对待未知生活的欢天喜地和直白思考。
   最记得那首《与你共枕》:“其实有些关系你终究不得不负责任/尤其是当青春亮起红灯/你明白我总不能终此一生坚守独身/围观着那没结果的坚贞”,听似云淡风清的口吻背后,欲言又止的是对爱情惴惴不安的担心。繁华如斯的城市,多少人的爱与梦流离失所?现代人对于归属感的不确定在愈发繁荣的环境下体现得愈发淋漓尽致。而到了《燃》中,他唱:“我总以为很清楚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要什么/日子一天一天又一天地过/生活正在过着我”——这样的感慨是一个男子独自呆在房间,面对窗外抬头就看得见的斯须改变如苍狗的浮云,提起笔准备在桌边刚刚铺展开来的信纸上写下一句亲昵问候,因突然席卷过来的空虚而不得不作罢时略带沮丧的真切感叹。是谁说过:时光仍在,是我们飞逝?于停顿静止的时空里,惟嘴里缓缓吐出的烟圈和弹落空中的香烟余烬具有与思想相同的形状和质地。副歌部分萦绕交叠的和声为这忧悒莫名的情绪作了最完美的诠释。
   一个好的独立音乐人身上应该保留某些诗人的特质,想来,林一峰就是如此。
   他带着吉他和爱出发,作一个城市旅人,行走在沉浸于黄昏中微醺微醉的街道,不时驻足凝望飞转的流云。心底潜藏的颓废如同被洗皱的格子手绢,写满柔软的韵句。他用双脚丈量从物质到精神的距离,歌有诗情词有诗意,将对人生的疑问和洞悉浓缩在薄薄不到两毫米的CD里,唱给每一个内心柔软敏感的归人听。
  
其他文献
喜欢水的女子,一定是温婉的;而喜欢茶的女子,是有底蕴的。  话虽这么说,我根本谈不上有底蕴,但对茶的热爱仍是不可替代。清闲的小长假,去往了一片高山茶园深处的农庄,拿起久违的画笔,写生、品茶、悟禅。  和煦的秋风吹绿了一片片茶园,也吹绿了我的画卷。我捧着洁白剔透的小瓷杯,架着画板,静静地描绘这秋阳下的茶园。肥肥的老猫打着哈欠,倚靠在红墙旁的老松树边上,顶着暖阳……一切的一切都如此惬意,如此缓慢。  
爷爷生于1941年,籍贯长沙县高桥镇,当过小学和初中老师,后从事农业,拥有一套前水后山的“豪宅”,还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园。爷爷体型微胖,但因常年干农活,显得威风健硕;斑白的头发因定期修剪,显得神采奕奕;面色红润,神采飞扬,说话时声如洪钟。  不过,说起爷爷平生最爱的两件事情,那必是从梁山泊上的好汉们那里学来的——喝酒、吃肉。奶奶常抱怨爷爷爱喝小酒,爷爷有时候嫌她啰嗦,就让姑姑把她带到城里去玩,然后
轻轻将茶壶微倾,茶色跃然于杯底,茶香溢满房间。微热的茶水上氤氲着一团轻纱似的白雾,一切都存在于一片白色雾霭之中。  轻烟春寒寺  雾气淡淡隐去,周围景物的轮廓逐渐勾勒出来。一座破旧的寺庙静静地坐落于山中。寂静山林中填满春意,一片草木葳蕤,繁花似梦。一朵朵刺绣般的花儿点缀其间,就像害羞的小姑娘,让人找不到一丝缺憾。饱经风霜的古树弯着腰,年轮记载着流逝的时光,绿叶阐述着盎然的春意。  蔷薇随风漫  不
放学路上,秋风渐起,耳机中单曲循环着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这首上个世纪80年代在美国流行的乡村歌曲,每段歌词都以对生命、对世界的疑问起首,又以似答非答的“在风中飘荡”作结。老歌如诗,意味深长,令人思绪万千,更引起人们对“自由与和平”这一命题的思考……  岁月如梭。距离1986年的国际和平年已整整过去三十年,但这个世界仍不太平。打开电视,登录网页,冲突、争斗从未真正平息,干净的水源、美好的
丁吉捧着小小的玻璃缸,里面游着一条金鱼——蝴蝶尾,除了肚皮,通体橘红。  “死了吗?”  丁吉轻轻敲了敲玻璃,金鱼摆了摆尾,还活着。  乌云越积越厚,天快撑不住了。  脚不听使唤地向前走,反正丁吉也不知要上哪儿。  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穿着竖领大外套,裹住半张脸,匆匆朝着一个方向赶路。  满眼都是白的、灰的、黑的,丁吉低头看了看那条金鱼,鲜艳如花。  远处的天,突然捅开一道口子,漏出了光。  光飞速
艾雅心语:  我喜欢雪,所以有个雪一样的名字。我经常在梦里看到我的名字附在一些七色的吹塑纸上纷纷飘落,有很多小女孩奔跑过来,很多小男孩在旁边驻足停留。他们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的名字,然后把吹塑纸贴在心口,诉说他们平凡的故事。我都很耐心的听,轻轻解开他们细细的心结。  于是那一天,有充足的阳光,邮递员把这样一封信交到我的手里。    艾雅姐姐:  您好,虽然已给杂志社写过好几封信,也打过好几次电话,但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怨恨起冷天来?  是从不再有可以整天窝在被窝里的假期开始,是从在回家路上看到路灯把自己单薄的影子拖得老长开始,是从眼见寒风把父母不舍的眼泪吹凉、白雪把他们额头上交错的皱纹填平开始,是从担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开始,是从内心不再勇敢开始……  随着岁月流逝,我那看似愈发坚强的外表背后,心却日渐脆弱。那些曾令我骄傲自豪的勇气哪儿去了?先容我想想,究竟是什么给予我勇气——蹒跚学步时,父母陪在
Chapter 2    晓萤紧紧捂住嘴巴,唯恐漏出一点声音,她身边的啦啦队伙伴们也没有一个敢发出欢呼。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百草和婷宜实力相差那么远,居然可以下劈到了婷宜的头顶?为什么婷宜会毫无生气地躺在那里,就好像,死掉了一样……    安静得令人窒息。  怔怔地看着苍白着脸躺倒在赛垫上的婷宜,百草也有点恍惚,不敢相信一切真的发生了。婷宜看穿了她的旋身横踢,所以婷宜将会反击,而前几次婷宜都是用后踢
我有很多儿时记忆——与朋友的游戏、做过的糗事、去过的地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儿时吃过的美食。  我想念小时候家门口那个小卖部里的冰淇淋,各种颜色都有,口味有酸有甜,用一个小勺子一挖就成了一个小球,一毛钱一个,花五毛钱可以买一大碗。那时,我总和一个好朋友买一大碗冰淇淋一起吃,还闹过一个笑话。那天,我和好朋友如以往一样一起吃冰淇淋,忽然他的妈妈冲过来,喊道:“你这家伙,感冒了还吃冰淇淋……”我的
一天,我放学回家后见到一个不速之客在门口等候,他身旁放着一个大纸箱。他见到我和妈妈回来,顿时满脸堆笑地对我说:“我是你爸爸的朋友,这是小小的见面礼,不成敬意。”说完就转身溜走了,留下我和妈妈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爸爸回来后,我跑上前问:“爸爸,如果有人给你送东西,你到底收不收?”爸爸一怔,马上笑着说:“收呀,这个世道谁不收谁是傻瓜。”听完爸爸的话,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我气冲冲地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