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N-DBS治疗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改善率较低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短期疗效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左旋多巴冲击试验(LCT)改善率<30%的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的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应用STN-DBS治疗的35例LCT改善率<30%的原发性PD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PD运动分型将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12例)、姿势不稳/步态障碍型(17例)、混合型(6例)。分别比较3组类型PD患者间的术前LCT改善率、STN-DBS术后开机未服药时的运动症状评分改善率(简称术后运动症状改善率)。比较术前LCT改善率与STN-DBS术后1个月时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率,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震颤为主型、姿势不稳/步态障碍型及混合型PD患者的术前LCT改善率分别为(19.38±6.85)%、(23.76±5.02)%及(16.48±10.0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P=0.12);3组类型患者术后运动症状改善率分别为(51.75±8.65)%、(41.52±13.11)%及(38.90±14.1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P=0.04)。35例PD患者的术后运动症状改善率较术前LCT改善率有明显提高(t=9.46,P<0.01)。3组类型患者术后运动症状改善率均明显高于术前LCT改善率(均P<0.01);3组类型患者的STN-DBS术后运动症状改善率较术前LCT改善率的提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P=0.03),震颤为主型与姿势不稳/步态障碍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结论

STN-DBS对LCT改善率<30%的原发性PD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有效,尤其对震颤为主型的原发性PD患者的短期疗效更佳。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到2020年我国人口近视发病率将达50%,其中高度近视将达7000万人。在面临如此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于2018年8月30日共同起草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文中提到:"至2030年,通过各部门协作,将各个年龄段近视率控制在一定比
期刊
"糖尿病"是一个很常见的名词,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可能很多人只闻其名,不明其害。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甜",而实际上,糖尿病如果诊治延误,却是很凶险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00 nm的囊性小泡,其内含有蛋白质、脂类、mRNAs和miRNAs等多种分子。其中,来源于间充质细胞(MSCs)的外泌体以其对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干预和治疗潜能而备受关注。近期研究表明,将MSCs来源的外泌体注入创伤性脑损伤(TBI)动物体内具有减轻神经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再生及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鉴于MSCs来源的外泌体具有体积微小、不能增殖、易保存及免疫原性低
期刊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因所在的解剖位置以及瘤体形态复杂,其治疗给神经外科医生带来很大挑战。近年来,应用Willis覆膜支架(WCS)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内漏仍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Ⅲ型内漏罕见。本文报道1例应用WCS治疗后发生晚期Ⅲ型内漏的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患者,再次经WCS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期刊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8年2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2例闭合性小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小切口钻孔撬拨整复微创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12个月,102例颅骨骨折均愈合,无术后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采用小切口钻孔撬拨整复微创术治疗小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复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