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蒲松龄的孤愤精神及表现特点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o126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文学中表现孤愤之情,一直是我国进步文学家抒写人生和社会不平的战斗传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抒写孤愤之情的杰作,蒲松龄的孤愤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他的孤愤精神主要是通过文言小说表现的;其二,他的孤愤之情又附丽于幽冥幻城之中、谈狐说鬼之事,具有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孤愤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49-02
  在文学中表现孤愤之情,一直是我国进步文学家抒写人生和社会不平的战斗传统。正如韩愈所说:“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然而,长期以来,孤愤的表达却只限于正统的诗文而无涉于小说。因为,“在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直到明朝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扩大,通俗文学,特别是小说、戏剧的社会地位日趋提高,开始跻身于正统文学的行列。李贽在《忠义水浒志传序》中第一次把《水浒》称为“发愤之所作”,把小说提高到抒发孤愤之作的正统诗文的高度。这是小说社会地位提高后在理论上的表现。尽管明中叶之后,白话小说得到了蓬勃发展,而文言小说尚未出现复兴的局面,但明末清初的一些文学家已经开始用志怪的形式谈狐说鬼,描摹轶闻,借以抒情写志,讽刺世事。比如著名的散文家王猷定就写有《李一足传》《汤琵琶传》《义虎记》等。可见,蒲松龄采用文言小说形式抒发孤愤不是偶然的,那是社会风尚发生变迁,小说地位日益提高的结果,同时也是明末清初传奇风韵“弥漫天下”的结果。
  蒲松龄的孤愤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他的孤愤精神主要是通过文言小说表现的;其二,他的孤愤之情又附丽于幽冥幻城之中、谈狐说鬼之事,具有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我们不仅要问:蒲松龄的孤愤精神为什么采取谈狐说鬼的形式呢?
  首先,这有着美学心理一般因素的原因。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这样分析幻想的产生,他说:“幻想只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贫乏的时候才能支配我们。……当情感无所归宿的时候,想象便被激发起来,现实生活的贫困是幻想中的生活的根源。”弗洛伊德在《诗人与白日梦》中进一步阐述道:“幸福的人从来不去幻想,幻想是从那些愿望未得到满足的人心中生出来的。换言之,未满足的愿望是造成幻想的推动力。每一个独立的幻想,都意味着某个愿望的实现,或意味着对某种令人不满意的现实的改造。”假如我们把西方这些理论家关于幻想产生的美学心理因素同蒲松龄的经历相联系就会发现,《聊斋志异》中谈狐说鬼的浪漫形式是蒲松龄现实世界孤愤精神的折光和载体。
  蒲松龄有着很高的经世热情和功名心,但是,他奋斗挣扎了几十年,却只考中了秀才,于是他写叶生最后变成鬼也去赴乡试,终于考中孝廉(《叶生》);马骥这个商人的儿子,“美如好女”,才华横溢,尽管在罗刹国被认为奇丑无比,受尽摧残,但后来终于在龙宫得到公正待遇,成为乘龙快婿。最后,蒲松龄在“异史氏曰”中感慨道:“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蒲松龄在现实的落魄中感到孤独,渴望知己,他说:“千古重叹知己稀”,“世上何人解怜才”。他还说:“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依阑自热。”于是大量的鬼狐花妖变成美丽多情的少女去安慰书斋中困苦孤寂的读书人,使他们得到了慰藉和温暖,而蒲松龄则发出“顾茫茫海内,遂使锦绣人才,仅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悲夫”(《连城》)的感慨。
  现实社会无比黑暗,平民百姓受欺压而求告无门,蒲松龄“感于民情,则凄恻欲泣”,于是向杲化成虎吃掉仇人(《向杲》),梅女变成厉鬼向贪官索魂(《梅女》),聂政这个战国时期的侠客千百年后依然生气勃勃,为民除害(《聂政》),而席方平这个农民的儿子竟然在阴间从城隍告到郡司,从郡司告到冥王,最后终于在二郎神的干预下昭雪了冤案(《席方平》)。蒲松龄感慨地说:“忠孝志定,万劫不移,异哉席生,何其伟也!”
  从美学心理的角度看,鬼狐花妖,幽冥异域,使得蒲松龄在现实世界的孤愤精神得到了宣泄和平衡。正是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蒲松龄实现了他的自我和追求。
  其次,这同蒲松龄的浪漫性格有关。蒲松龄有着浓烈的情感,同时又幽默、超脱。他可以在穷得叮当响时写词祭灶王爷说:“倘上方见帝,世代陈词,仓箱讨得千钟粟,从空堕万铤朱提,尔年此日,牺牲丰洁,两有光辉。”他可以在科场屡遭挫折早生华发时,写下《责白髭文》:“嗟汝白髭兮胡不情?汝宜依宰相,汝宜附公卿,勋名已立,尚不汝惊。我方抱苦业,对寒灯,望北阙,志南冥,尔乃今年一本,明年一茎,其来滚滚,其出营营,如褦襶之客,别去复来,似荒芜芝草,剗尽犹生,抑何颜之厚而不一頳也!”他也相当迷信,深信鬼魂轮回学说,认为自己是病瘠瞿昙的今生肉身。他尤其喜爱鬼狐故事,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这种爱好,甚至在旅途中也表现得非常强烈,《聊斋志异》中的《莲香》篇就是他“庚戌南游至沂,雨阻,休于旅舍”时看到《桑生传》故事后创作的。好奇,爱幻想,深信鬼魂的存在,是《聊斋志异》出现鬼狐花妖形象的性格因素。
  再次,同蒲松龄生长的环境有关。从文化历史背景来看,蒲松龄的家乡淄川是我国齐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北方巫文化的传统。鬼,在中国广大地区都相信它的存在;而狐,却基本上只在北方区域才广泛流传着它的神异故事,而且大多集中在山东一带。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山东多狐狸,尝闻狐狸成精,能变男女以惑人。”淄川是一个丘陵起伏、草木丰茂、富于神秘色彩和浪漫精神的地方,据蒲松龄在《创修五圣祠碑记》中说,淄川、章邱一带“凡村皆有神祠以寄歌哭”。那里迷信风俗很盛行,蒲松龄特意写过《请禁巫风呈》,说淄邑民风“习俗披靡,村村巫戏”。而从家庭环境来说,蒲松龄的父亲信仰佛教,很迷信,他为了求子,捐钱修寺庙,办善事。蒲松龄出生时,他“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黏乳际,寤而松生”。可以想象,浸润在这样一个浪漫的环境下,蒲松龄怎么可能不耳濡目染,并享有着丰富的鬼狐花妖故事的素材!
  最后,蒲松龄的孤愤精神采用鬼狐花妖的表达形式还同文字狱有关。蒲松龄的时代正是清朝文字狱越来越严厉的时候,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发生了庄延珑私刻《明史》案,不仅庄本人被剖棺戮屍,而且庄氏家族、门生、刻书者、售书者、藏书者都受到了牵连。在他壮年的时候,顾炎武在山东被捕,贾凫西也因文字原因被牵涉入狱。在蒲松龄的晚年,又发生了戴名世案件。对此,蒲松龄很清楚,有些事件还被他写入《聊斋志异》中,比如《大力将军》就有这样的记叙:“后查以修史一案,株连被收……”蒲松龄对文字狱是十分警惕的,他时时告诫自己:“一言之微,几至杀身,……可惧哉!”(《辛十四娘》)蒲松龄既然要在《聊斋志异》中抒其孤愤,他就不能不考虑到文字狱的危险,而谈狐说鬼,涉想于杳冥荒怪之域,无疑成了既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鞭挞现实,又能够全身远害的比较稳妥的安全形式。
  孤愤的创作精神给予《聊斋志异》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聊斋志异》以荒诞的形式表现了极现实的内容。尽管《聊斋志异》中的主人公多为花妖狐魅,环境又多为幽冥幻城,但却极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从内容上看,大致有反应科举制度的,有表现婚姻爱情的,有揭露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有展示社会道德和民俗的,内容异常丰富。这些内容既为作者所深感,表达了他的孤愤,同时也深刻地显现了那个时代的困惑。以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而言,这样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自唐宋传奇小说以来,《聊斋志异》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作者在表达这一切的时候,充满了强烈的爱憎,笔端饱含着感情。特别是抨击科举制度的篇章,表达科举制度给读书人所带来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方面,作者“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闪现着生动的自我艺术形象,有着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总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千古绝唱的孤愤之书!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M].华夏出版社,2013.
  〔2〕韩愈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鲁迅全集(6)[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鲁迅全集(9)[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形成的价值观是华夏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当前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的形势下,发掘、提炼文明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重振中原文化精神的基础,也是增强核心价值认同感、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传媒因具备社会文化传承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舆论引导功能而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关键词:传媒功能;传媒责任;华夏文明;价值观传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教学是课堂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总是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导致学生很难有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以学为乐了,甚至使部分学生厌学。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兴趣 数学教
[摘 要]数学课堂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只有亲自“下水”探路,预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模拟练习,找出学生操作过程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制定有效的调整方案,才能让课堂操作更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课堂操作;课堂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94-01  课堂操作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与环境矛盾比较尖锐的国家,尤其是需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因而,中国制定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文就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育政策,分析计划生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系统,而不是单一的条文。最密切联系原则诞生于“法律关系本座说”,并脱胎于美国冲突法革命,其定位具有双重特征。我国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