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yx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介语僵化是二语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重要特征。国内外学者对僵化现象的研究多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探讨分析其成因,但对僵化现象的本质探讨得不多。对僵化现象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认识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造成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的引介为我们认识这种语言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僵化”既不是机制也不是过程更不是结果,而是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只有改变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才能促使中介语向目的语方向继续发展,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关键词】中介语僵化;动态系统理论;自组织性
  【Abstract】The fossilization of interlanguage distinguish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henomenon in SLA has been studied home and abroad for many years with the focus on potential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The lack of unified definition and the limit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lead to the incomplete or even confusing explanations of fossilization. DST (dynamic systems theory) provides us with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xamin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Fossilization is neither a mechanism nor a process, and definitely not a result, but a state in which interlanguage temporarily stops evolving. Effective learning ensues when the state ceases.
  【Key words】the fossilization of interlanguage; DST; self-organization
  【作者简介】方清(1978-),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語教学。
  一、引言
  对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研究历来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重点,而在中介语的研究中,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自从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僵化”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中介语僵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僵化的成因以及如何避免语言学习中的僵化。然而,对于僵化这一语言现象语言学界一直缺乏统一、清晰的定义,而长期、纵向的实证研究的缺乏也造成了对这一现象认识的片面和不完整。1997年Larsen-Freeman撰文将动态系统理论引入应用语言学领域,为重新认识中介语僵化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跟其他所有的复杂动态系统一样,中介语系统是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其发展是动态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僵化只是中介语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并不是语言发展的最终结果。如何改变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刺激中介语系统继续向目的语方向发展才是语言教师和二语学习者的首要任务。
  二、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定义
  1972年,Larry Selinker在《中介语》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僵化”这一概念,他认为僵化是一种可能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机制,并且指出大约有95%的二语学习者不能达到目标语者的语言水平,这跟他们的年龄无关,也跟他们所接受的目标语解释和指导的多少无关,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在他们的中介语系统中始终会保留一些非目标语的语言项目、规则和次系统。这些僵化的结构会被保留下来,即使表面上看似乎已被消除了,却仍然会反复出现在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运用中。此后这一概念被不断地演绎、拓展。1978年,Selinker 与Lamendella将僵化定义为学习者在达到目标语者语言能力前中介语学习的永久性停止,强调了其永久性特征,并且将“语言项目、规则和次系统”拓展到了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即把局部僵化拓展为全面僵化。1992年,Selinker与Lakshmanan 把中介语中非目标语形式的长期存在作为僵化实证研究的一个定义特征。1996年,Selinker指出,僵化最终僵化的是语言能力,没有任何成年人的中介语能在一切方面达到目标语者的水平。
  在Selinker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僵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观点多是源于Selinker对僵化的阐释,但是他们对僵化的性质、范围、成因等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僵化是认知机制造成的,有人将僵化归因于语言运用;有人认为不符合目的语标准的语言形式可以僵化,符合目的语标准的语言形式也可以僵化;有人认为僵化影响整个中介语,有人认为僵化只影响某些次系统;有人把僵化看成是二语习得的产物,有人把僵化看成是过程……对僵化最新的定义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ZhaoHong Han,她从认知和实证两个层面上对僵化下了定义。她指出,在认知层面上,僵化是导致中介语的形式永久固化的认知过程或潜在机制;在实证层面上,僵化是一直保留在语言学习者口语或是书面语中固化的中介语形式,无论学习者做出何种努力都不会改变。
  三、动态系统理论的语言观
  对僵化现象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认识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造成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而动态系统理论则为我们理解僵化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最早在应用语言学界提倡动态系统理论的是Larsen-Freeman,她在1997年撰文讨论了复杂系统的十个主要特点:动态、复杂、非线性;混沌、不可预测、初始状态敏感;开放、自组织、反馈敏感和自适应,但文中并没有说明分组标准。   语言系统是开放的,而且对初始条件和反馈都很敏感。语言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它会吸收外部环境中的能量从而增加系统的秩序和复杂性,外部因素通过和内部子系统的交互作用可能引起系统重组,但其能量也可能被系统吸收,系统基本维持不变;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很可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剧烈变化,即所谓的“蝴蝶效应”;反馈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都会使语言系统发生变化,Larsen-Freeman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来解释系统对反馈的敏感性。
  语言系统是复杂的,它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它是由很多子系统嵌套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包含了更小的系统;其次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交互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子系统的变化。语言在社会环境(即系统)中使用,而语言系统本身又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了更小的子系统。子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交互作用。子系统的交互作用会引起语言系统的自组织,即外部因素通过和内部子系统的交互作用引起语言系统重组,自组织的语言系统会对外部环境进行自适应。
  语言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的。传统的语言学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语言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使用是动态的,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索绪尔的言语(parole)或乔姆斯基的行为(performance), Larsen-Freeman也曾尝试用“grammaring”这个词去描述语法在使用中的动态性,动态系统理论认为正是语言的不断使用促成了语法系统的不断改变;二是语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增长或衰退,理想的语言学习是语言系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渐变增长,从而无限接近目标语言,而动态系统理论则认为语言发展并不是渐变的、从零到近似母语的线性发展,而是从一个吸态到另一个吸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非线性变异,在各个层面都有增长和磨蚀,但并不存在最终状态。“吸态”是动态系统理论用来描述在时间流逝中动态系统可能会停留的某个优先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语言系统是复杂开放性的系统,它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四、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中介语僵化现象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很好地诠释了语言系统及语言发展的特性,也为我们认识中介语的僵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动态系统理论出发,系统的变化和发展并不仅仅来源于多变量多层面的互动,也来自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性。由于系统的自组织性,系统通常会经历两种状态:一种叫作“吸引状态”,即系统由于不同参数的相互制约而表现出的动态平衡,从表面上看系统处于停滞状态;另一种叫“相斥状态”,此时系统处于激烈动荡变化中。动态系统理论认为,停滞属于系统发展的必然,然而停滞不是绝对的静止或者系统的终极状态,而是一种无限的潜在性,因为很可能这一刻停滞的系统在下一刻又开始运动。因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怎样诠释各类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找出能够推动二语发展的控制参数,打破停滞,刺激系統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中介语系统是典型的自组织系统,其发展是个体认知、使用语言的行为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并非是基于输入的简单线性增长过程,而是会出现倒退、停滞或前进、跳跃等难以预测的变化。当系统处于吸态时,学习者就会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困境,单纯地加大语言输入或者增加语言学习时间都不会起太大的作用。动态系统理论认为吸态是暂时的,不应该把它看成是最终状态,此时学习者需要做的是努力调整学习状态,找到控制参数,打破停滞,推动语言学习朝着目的语的正确形式发展。
  五、教学启示
  对僵化现象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特别是当语言学习进入瓶颈期的时候。中介语的发展并不是从零到近似母语的线性发展,它跟语言学习的强度和时间投入也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语言系统因为其自组织性,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看似怎样的努力也不能推动系统继续向前发展,学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努力,不断尝试,直到找到能打破停滞的控制参数,成功实现语言学习的突破,推动中介语向目的语言方向继续进化。对学生而言,Larsen-Freeman和Cameron曾假设,学习动机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控制参数,能够帮助学习者离开娱乐的吸引而专注于学习。
  对僵化现象的正确认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更对老师的日常课堂教学有诸多助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语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是扮演了facilitator的角色,学生的语言学习有其自身的节奏和规律,只有当语言教学符合他们的认知节奏并能引起他们的充分注意时,语言教学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否则无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怎样的语言操练都对他们的语言学习帮助不大。认识到这一点对语言教学至关重要,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介语僵化这种语言现象,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更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言学习的路上不断实现突破,推动中介语系统向目的语进化。不仅如此,日常的教学反馈(无论是口头亦或是书面)应该更有针对性,既有“面”的评议(即大多数同学容易犯的语言错误),也有“点”的突出(针对个人常常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六、结语
  复杂动态理论认为“僵化”既不是机制也不是过程更不是结果,而是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只有改变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才能促使中介语向目的语方向继续发展,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对“僵化”现象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 能增强其面对学习困难时的信心;对老师而言,如何有针对性地辅导以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互联网的出现及其相关移动设备功能的不断升级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条件,但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学习便利, 克服学习困难,刺激中介语系统继续朝下一个阶段发展将是师生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胡荣.中介语僵化研究纵览[J].外语教学,2005(3):44-48.
  [2]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3):409-421.
  [3]龙娜娜.国外过渡语僵化研究综述[J].河西学院学报,2010(4):93-97.
  [4]Larsen-Freeman D.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其他文献
东山村有个叫柱子的人,小时候有次发烧吃错了药,等病好以后,智力就有点不如常人。到了上学的年龄,送到学校上了半个月,最后还是因为智力问题被学校送了回来。柱子的父母便没再送孩子上学。两人都是文盲,自然教不出孩子啥东西,就这样,长大后的柱子目不识丁,人们背地里都喊他傻子。  可别说,傻人有傻福。这年冬天,柱子随父母下地挖沟渠,挖着挖着,忽听咣啷一声,镐子打破了土里啥东西。柱子爹跑过去一看,赶紧脱下袄子,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逐渐深化为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了教育领域的热点,并逐渐成了各个学科教学的重要指导理念。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效课堂内涵的转变以及构建的必要性,并通过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实施,来有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
【摘要】本文是基于笔者对一项高中英语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课堂提问状况的研究。研究对象是嘉峪关市第二中学的一位专家教师和一位新手教师。通过观察他们的课堂提问状况,分析提问的类型数据等,笔者发现:1. 新手教师提问的总量比专家教师更多,专家教师的提问中参考性问题所占比例更大;2. 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普遍存在小部分的高水平英語学习者回答了课堂上大部分问题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明显不均等
【摘要】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交流和互动,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学求新求变,而合作学习正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当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基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形式,对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贯彻和实践合作学习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办法,期望对当下的小学英语教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的学生知识学习需求,教师无法对每名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知悉。而互联网线上教学模式的出现,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成为当今信息化英语课堂的主流模式。若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充分相融,则需要全方位创新教学模式。本文将结合高职英语课程,借鉴SPOC教学理论,探究全新的教学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SPOC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为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并掌握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多模态理论指教学活动中的复合资源,如动作、语言、声音、图像等用于日常沟通交流及表达个人意愿的诸种符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种模态形式向
【摘要】在小学生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语言,因此,作为新时代下的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前在小学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缺乏自信心、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在课堂上不愿意开口说英语,甚至出现了沉默现象。下面笔者就以多年小学英语教学经验,简单地对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关注语篇阅读和写作的高度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达成高效的英语课堂。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的语篇意识,是一种非常有效教学手段。本文从构建高效的课堂实践出发,对高中英语读写课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读写策略  【作者简介】杨熠,江苏省昆山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指的是在社会情境中,以听、
【摘要】英语属于一门深受各国重视的语种,在世界范围通流行。如今,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就是良好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对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弱,但如果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就业,并能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法;技工院校;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孙菲,山東技师学院。  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英语除了是一门文化基础课之外,也是必修课程之一。在职业教育改革不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英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雨课堂与对分课堂的优点,构建了“雨课堂 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表明,该教学模式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强大互动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增强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雨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闵翠,银川能源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