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贤良对策与时局政治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mi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贤良科本为求言选才而设,试策环节尤为重要。作为唐代制举科目的贤良科,以对策为主要考察内容。唐代君主在策问中以“束问”鼓励贤良畅所欲言、直陈时事,故贤良对策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直观反映时局政治。其贤良策题既关注宏观的政治形势,也涉及微观的具体事件。分析唐代贤良对策,可以了解时人对唐前期武周代唐、府兵废弛,中晚唐藩镇林立、宦官专权等问题的思考,进而认识唐代贤良科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唐代;贤良科;贤良对策;时局政治;束问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03
  贤良科始于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二年),是中国最早的选官科目之一。包括“贤良”“方正”“贤良方正”“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举目。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始,历代贤良科取士均有“对策”环节,有考察才艺和征询政见两项作用。汉、晋、唐贤良对策文,文風相对质朴,并体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治国的建言献策。
  唐代君主极为重视贤良对策,通常不以言辞激烈而责罚贤良[1]。君主在策问中以“束问”部分,勉励贤良应举人大胆直言。据《文苑英华》卷473至卷490所收录的贤良科策问,唐前期“束问”有“别白书之,无或暧昧”“尔其无隐无忽,悉之究之,通其条贯,朕当亲览”等。中晚唐时期,束问内容更多且求言色彩更明显。比如公元821年(长庆元年)策问中,穆宗说明“朝廷之阙,四方之弊,详延而至,可得直书”;公元825年(宝历元年)策问中,敬宗鼓励贤良应举人“无泛无略,无游说,无隐情,以副虚求”等[2]
  学界对唐代贤良对策的专门研究成果有限,仅在陈飞、金滢坤等学者关于唐代制举研究或对策文书研究中偶有涉及。此外,阎步克、于凌等学者对汉晋贤良科的研究,为笔者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和理论上的借鉴。本文将以《文苑英华》《全唐文》收录的唐代贤良对策为中心,结合《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皇甫持正文集》等唐人文集及唐代墓志碑刻资料,在贤良对策的时代背景下,透过对策内容,分析唐代贤良科君主策问及贤良对策文书所体现的时局政治,进而丰富对唐代贤良科的认识。
  一、贤良对策与府兵制败坏
  唐玄宗时,作为唐前期主要军事制度的府兵制逐渐废弛,对边防形势造成极大压力。公元720年(开元八年),玄宗针对府兵“一为卫士,六十乃免”的服役时间过长问题,希望通过“促其岁限”,即缩短服役年限的办法,调动人们对充当府兵的积极性而不再设法逃避,进而挽救府兵制的衰败[3]。但改革因“府兵的问题不仅仅是府兵年限的长短”而未能奏效。在这种背景下,玄宗试图通过降诏“举贤良”,在贤良对策中寻求挽救府兵制的策略。
  公元746年(天宝五载),玄宗开贤良科,针对府兵废弛下“塞垣犹守,府兵云耗,闲人轻去,冗食难归”问题,寻求改革建议。袁映在其贤良对策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认为应奉为圭臬的“先王之理”,在于“讲信修睦”“安不忘危”,并表示:国家皇极作乂,七政有伦,增新军以保釐,革浮惰而绥辑,何忧乎府兵之耗?何有乎冗食不归?[2]
  袁映的对策鲜明反映出“安史之乱”前,唐朝士人对于政局稳定、社会安宁的乐观态度。他们并未意识到随着府兵制的衰败,唐王朝军事防御体系已出现严重危机,认为只需要招募新军、整顿纪律即可。袁映不重视府兵制败坏、军士逃匿的现状,也没有意识到政权的内外军事力量早已发生逆转,从而“外重内轻”的格局随着节度使权力扩大而逐渐形成。并认为繁重的兵役是百姓头上的苛政,建议玄宗“宽以厚载”、精兵简政。开元天宝年间,长久的和平安宁使臣民纷纷恶言兵事、主张偃武修文,“百余年间,生育长养,不知金鼓之声,爟燧之光”。官民早已习惯了和平繁荣的景象,未能充分认识府兵制败坏的消极影响,对军事力量的衰弱缺乏认识,毫不担心唐王朝长治久安。天宝五载袁映贤良对策就是这种盲目乐观心态的直观体现。
  二、贤良对策与藩镇林立
  中晚唐时期,统治者针对“方镇相望于内地”的藩镇林立局面[4],在贤良策问中征询应对之道,故而这一时期的贤良对策对藩镇问题多有深入分析。
  808年(宪宗元和三年)皇甫湜贤良对策,是唐代对策文书中的佳作,学者对此研究成果较多[5]。皇甫湜才学兼备,对时局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在对策中,针对藩镇林立、军费开支极大的问题,建议统治者对士兵“减练之”。他首先从两方面分析“兵横行而厚禄”局面的产生原因:一是藩镇将帅“胜任而知兵者寡”,军事素养不佳且只关心个人利益,不注重士兵操练“保持富贵而已,岂暇教训以时,服习其事乎?”;二是州府长官“虚张名籍”,以不存在的兵员和账簿中的兵额来冒领军费、中饱私囊[6]。藩镇将帅和州郡长官这些做法,造成士兵多而不精的状况,并使中央不得不拨发大量军费。皇甫湜从“多而无用,曷若少而必精”的角度,建议“减而练之”,针对上述两项问题、对症下药。其“减”在于“简奋勇秀出之材,去屠沽负贩之党”,由此能淘汰十分之五的冗兵;其“练”在于“核其名实,纠以文法”,由此能淘汰十分之二的冗兵。通过“减”“练”并用的手段,能够沙汰十分之七的冗兵,选拔出具有较强战斗能力的精兵。此外,针对藩镇将领养兵而不练兵、州县长官虚报兵额冒领兵费等乱象,要委派廉洁奉公的官员,去核实军籍账目。在进行这些改革的同时,还要做到轻徭薄赋,“家给人和,则横暴不作”。百姓安定、社会稳定,才能避免因平定叛乱而带来额外的军事开销[6]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沈亚之贤良对策,认为肃宗、代宗“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造成的河朔藩镇割据局面,至此已成尾大不掉之势[4]。宪宗讨平叛乱藩镇后,只短暂出现过“淮夷擒,齐鲁灭,常山死,幽燕归”的可喜局面,“不旋踵而贼气复作矣”。沈亚之就此提出“拘燕囚蓟”的应对策略,试图以武力彻底解决河朔地区藩镇格局问题,即迅速发兵,先发制人“立势而诛之”。从西、南两面调集重兵作为进攻主力,“聚威于深棣,实力于沧、定。然后以赵、魏临常山,环兵而攻之”,此外再从太原调集军队进入蓟邱作为偏师,“则易水之东,左臂不能傍运”。   沈亚之建议从西、南两个方向调集重兵,一举拔除河朔藩镇,彻底解决割据问题。但未能说明如何调集到这批有作战意愿和相当实力的部队。同时,公元808年(元和三年)皇甫湜贤良对策中提到的州府长官虚报名额、冒领军费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士卒虚名占籍者十五”。沈亚之建议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裁汰[2]。由此可见,中晚唐时期藩镇林立问题、士卒虚名占籍问题,是难以轻易革除的顽疾。尽管统治者和官员士子不断提出对策,却始终收不到实效。由此导致的“外重内轻”、军费浩大问题,困扰着唐政府的始终,并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覆亡。
  三、贤良对策与宦官专权
  公元808年(元和三年)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闵的贤良对策,多年来多被视作攻击李吉甫为代表的宰相群体。岑仲勉《隋唐史》分析贤良对策内容和内外形势,表示元和三年贤良对策矛头所指是宦官群体而非李吉甫。何灿浩《元和对策案试探》据墓志等文献,提出元和三年贤良对策,“策文内容主要应为抨击宦官乱政……据李翱撰的《杨公墓志铭》载,杨於陵策文直言,竟使‘中贵人大怒’。策文所以激怒内廷宦官,当是因其确有激烈抨击宦官之处”,并认为永贞革新的失败是导致贤良攻击宦官的时代背景。唐长孺《<旧唐书>中关于元和三年对策案的矛盾记载》指出,“策文触犯的‘权幸’‘贵幸’,均指宦官,具体地说,是吐突承璀、刘光琦、梁守谦”。近年的研究论著普遍认为,元和三年贤良对策触怒的权贵是宦官,抨击的对象是宦官专权现象[7]
  皇甫湜贤良对策指出“侍从之臣,皆失其职”是导致朝政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表达了对宦官“掌王命,握兵柄”、在中央统领禁军、在藩镇担任监军的不满,建议“复周之旧典,去汉之末祸”[6]。“汉之末祸”当为东汉宦官专权,“剥割萌黎,竞恣奢欲。构害明贤,专树党类”并最终导致汉朝覆亡之例。皇甫湜通过借古讽今,希望引起憲宗关注并吸取东汉的前车之鉴,屏退阉党、重用朝官,“还谏官、史官、侍臣之职,使之左右前后”。希望遵守王朝法度的官员士大夫群体与皇帝合作,力求改变宦官专权现象,改善行政效率,巩固统治基础。
  然而皇甫湜、牛僧孺等人的贤良对策,非但没有促使宪宗着手削弱宦官,反引来宦官“泣诉于上”,长期被排抑在外,不得入京进用。于是宦官权力自元和之后逐渐扩张,到穆宗以后甚至“建置天子在其掌握”[3]。公元828年(太和二年)刘蕡应贤良科时,出现“阍寺权盛,握兵宫闱,横制天下”的局面,朝臣不甘受制,引藩镇为外援同宦官相抗,于是“南衙北司”之争势同水火。
  刘蕡贤良对策以“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四角度,描绘社稷将倾的种种预兆并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宦官专权。刘蕡直指宦官“弑君立帝”的敏感话题,直言:“将杜篡弑之渐,则居正位而近正人”,暗示敬宗之死与宦官关系密切,引发文宗反思。他指出宦官群体在内统率禁军,在外充当监军,已形成“威慑朝廷,势倾海内,群臣莫敢指其状,天子不得制其心”之势。警示文宗,如果不尽快行动,重用官僚群体,削夺宦官职权,“恐曹节、侯览,复生于今日”[2]。曹节、侯览是东汉权宦,而宦官专权则导致了东汉覆亡。刘蕡希望文宗吸取东汉教训,力矫宦官专权之弊。
  刘蕡又列举《春秋》“晋赵鞅以晋阳之兵叛入于晋”的典故,警示文宗:当年赵鞅曾以“清君侧”之名“取晋阳之甲”攻入京师,而今更处于藩镇林立、外重内轻的局面下。若继续纵容宦官专权、祸乱朝纲。一旦有强藩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以安君为名”“以逐恶为义”,将反对宦官专权作为行动合法性依据,领兵入京。那么唐廷将陷入被动,甚至有改朝换代的危险[2]。刘蕡此言,在八十年后终得应验。公元902年(天复二年),唐昭宗被韩全诲等宦官挟持入凤翔节镇。宦官劫持天子,使节度使朱温看到仿赵鞅“清君侧”之名“取晋阳之甲”的希望。于是他以“勤王”为口号,“合四镇兵十余万”进攻凤翔镇。次年,朱温攻破凤翔,将宦官、近侍疑兵斩杀于内侍省,“自是京城并无宦官”[8]。宦官专权虽终于得到解决,但朱温权势持续膨胀、已无人能够制约,很快就取代唐室。李唐王朝终于解决困扰了整个中晚唐的顽疾——宦官专权之后,“国祚旋亦覆亡”。
  四、综论
  贤良科本为求言选才而设,试策环节尤为重要。汉、晋、唐三朝均有贤良策问流传于世,即使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亦有贤良试策的记载。统治者希望贤良在对策当中,反映出关于民情、吏治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并提出有裨益于时政的建议。即使贤良在对策中措辞激烈,通常也不加责罚。相比其他察举、制举科目,贤良科的对策环节尤为重要,并往往反映出时局政治的特点及演变。
  贤良策试中,统治者以策问“束问”部分鼓励贤良“毕志直书,无有所隐”“无泛无略,无游说,无隐情,以副虚求”。因此唐代贤良对策,具有文风精练、贴合时政、敢于直言的特点,与时局政治关系密切。其所反映的政治背景和时代主题,除上文分析的唐前期府兵废弛,中晚唐藩镇林立、宦官专权等宏观层面的重大问题外,还往往与微观层面的具体事件及政令密切相关。据相关记载可知,唐代贤良科举行不下26次,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具体的政治事件、经济政策的修订和调整、文化政策与取士标准等。公元685年(垂拱元年)的贤良对策,就为我们了解唐代贤良对策和特定时代背景、具体历史事件的关系,提供了直观的例证。
  公元685年虽然睿宗李旦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权早已牢牢把控在太后武则天手中。武则天有意矮化睿宗的地位和角色,只允许他在“别殿”居住,而军国政务均由自己摄理[8]。在托《周礼》改制并营建“神都”作为新的权力中心后,武则天加紧了取代唐朝的脚步。一面大肆宣扬符箓祥瑞,为自己女主临朝、取代唐室营造舆论;一面追尊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与身为李唐皇室远祖的老子同处一庙,共享君臣祭拜,由此强化母权、进一步尊崇自己的地位。   在武后授意下,此年贤良策问,围绕“先天太后”入庙事件,大谈“母子相承”说。策问公然出现“五运因循,明王由之革命”之语,甚至公开宣称“三微递代,哲后所以承天”“莫不母子相承,终始交际”[2]。显然是以毋庸置疑的口吻,强调“母子相承”的必然性,预先为当年的贤良对策画定基调。同时也可以借助考察对策,探知贤良对带有明显隐喻意味的“母子相承”的态度。
  在这一背景下,贤良吴师道对“母子相承”问题仅用20字一笔带过,更多的笔墨除了钩沉史事,就是空谈玄理,虽然谈论的内容看似均不涉及时局政治。然而他对政治的刻意回避,反而从侧面体现了当年的时局特点:如果正面作答,势必要对武后准备取代李唐的一系列政治运作,作出公开评论,所言一旦失当,必将引火烧身。吴师道当年刚进士中第,步入官场,面对尚不明朗的政治局势,不愿轻率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吴师道对策中回答策问仅用20字,而自我贬损、表达惶恐的谦辞却有32字。足见在强化太后尊位的直接背景下,公元685年(垂拱元年)贤良对策具有的政治敏感性[2]。一问一答之间,鲜明地体现出统治者对“母子相承”之说的鼓噪造势,及吴师道避重就轻、小心翼翼的惶恐心态,生动地反映出武周代唐前的舆论形势和时局特点。
  由此可见,作为唐代制举科目的贤良科,以对策为主要考察内容。统治者鼓励贤良畅所欲言,直陈时事,故贤良对策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直观反映着时局政治。其贤良策题既关注宏观的政治形势,如宦官问题、藩镇问题;也涉及微观的具体事件,如“先天太后”入居太上玄元皇帝庙问题。分析唐代贤良对策,可以了解时人对的思考与认识,体会唐代贤良对策“无隐无忽,悉之究之”“详敷事实,靡得浮词”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六四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四七三、四八〇、四八二、四八一、四九〇、四九二、四九三[M].北京:中华书局,1966.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二、二四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五〇《兵志》、卷二一〇《藩镇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刘新征.皇甫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2.
  [6](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卷三《制策一道》[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孙敏.李德裕与牛李党争:《穷愁志》研究[C].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卷一八四《宦官传》、卷一九〇下《文苑传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董维)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〇〈孝文本纪第十〉》,中华书局1982。
  ② 金滢坤:《中晚唐制举对策与政局变化——以藩镇问题为中心》,学术月刊2012年第7期。
  ③ (唐)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典〉》,中华书局,1988。
  ④ (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三,燕山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21-04-22 修改日期:2021-07-09
  作者简介:任晔(1992—),男,山東单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我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发展意义。本文以高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途径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二者的融合策略进行高纬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论述和探索,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党政工作的科研经验,提出具有一定创新理念的发展建议和应用途径,助力从事相关领域的党政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生态
摘 要:MOOC作为全新的教育模式,加快了教育行业的改革,也对传统公共图书馆发展带来影响,地位和作用受到更大挑战。本文结合实际,主要从MOOC的发展及意义着手,简要阐述MOOC的发展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并分析在MOOC带来的挑战下,公共图书馆应实施的应对策略。例如从拓展服务范围,探索商业化运作;版权咨询,资源分类;构建不同类别的培训平台等方面做起,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MOOC;公
摘 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的新教育模式。基于新时代下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复杂性和艰难性考虑,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整体性和开展模式必须要做出重点考量。在教育事业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重要意识是新时代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效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工业领域迎来高速发展,并在各项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我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发展。本文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智能制造的概念、两者的关联性与应用价值,并提出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实践运用策略。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TH-39;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02  
摘 要:书信沟通作为一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可以使得大学生培养更为健康的心理。因此,本研究在新生中进行SAS问卷调查,选取其中136名中度、重度焦虑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书信辅导组和心理咨询组,进行三个月的治疗,分析书信辅导对大学生心理焦虑是否有效。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焦虑情绪,书信辅导组的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书信辅导;焦虑情绪;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1;R
摘 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层次、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在兰州市县域经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兰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加快兰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升级转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兰州市;县域经济;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