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和处罚

来源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司法解释的规定缩小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适用范围,应予纠正。“因逃选致人死亡”不应属于交通肇事的结果加重犯,将其认定为情节加重犯较为合理。“因逃选致人死亡”中的“人”不仅包括第一次肇事行为的被害人,还包括肇事行为人逃逸过程中又发生的交通肇事而致死的人。如果肇事行为人因交通肇事行为致人重伤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无论其当时的主观认识如何,只要产生了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结果,他都应当承担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
其他文献
未成年人的成长,在生物预置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三大嬗变期:新生期、断奶期和青春期.未成年人成长始终伴随着生物本能需求和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要求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中的数字图书馆以及编写文献信息检索教材都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要加强立法建设和执法力度,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怒江开发计划由于我国非营利环保组织发起的一次公益法运动而搁浅.民间组织的活动和声音极大地影响了中央政府的决策,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公益诉讼问题面临着困难并存在着自
江苏警官学院法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属100个省级基础课实验示范中心之一。在创建过程中,其在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开放、队伍建设等方面获得一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