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然而,在不少的青少年学生中,对应有的文明礼仪不重视,出现了诸如与人为善、孝敬父母、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等意识十分淡薄的缺陷,导致思想品德滑坡,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一、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礼仪方面的知识;还可依托和利用重要节庆日、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体,加强对学生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不文明言行在校园无处藏身。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说声“对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二、教师率先垂范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一不以其崇高的人格力量成为“万世师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荀子﹒劝学》中写到:“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是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紧紧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通过及时总结表彰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学生;利用班会课、品德课并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教育,规范其言行;通过学习宣传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这样分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可以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大力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美术、书法等艺术创作比赛,对学生进行“礼”的熏陶;以学雷锋献爱心、“手拉手”扶贫结对活动等教育契机,拓宽礼仪教育内涵;通过入队、入团仪式教育,在规范的程序操作和神圣的活动氛围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礼仪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进行诸如采访社区领导、打扫卫生、慰问老人等活动。这样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同时这些活动资料还可以贴在教室的文明礼仪园地上或送给参与活动的学生留作纪念,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用以及家庭的教育培养,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只有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协作配合,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的重任才能完成。
作者简介:
杨安平(1962--),教育学专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綦艳君,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一、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礼仪方面的知识;还可依托和利用重要节庆日、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体,加强对学生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不文明言行在校园无处藏身。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说声“对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二、教师率先垂范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一不以其崇高的人格力量成为“万世师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荀子﹒劝学》中写到:“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是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紧紧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通过及时总结表彰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学生;利用班会课、品德课并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教育,规范其言行;通过学习宣传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这样分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可以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大力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美术、书法等艺术创作比赛,对学生进行“礼”的熏陶;以学雷锋献爱心、“手拉手”扶贫结对活动等教育契机,拓宽礼仪教育内涵;通过入队、入团仪式教育,在规范的程序操作和神圣的活动氛围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礼仪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进行诸如采访社区领导、打扫卫生、慰问老人等活动。这样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同时这些活动资料还可以贴在教室的文明礼仪园地上或送给参与活动的学生留作纪念,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用以及家庭的教育培养,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只有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协作配合,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的重任才能完成。
作者简介:
杨安平(1962--),教育学专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綦艳君,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