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这句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小学生写出米的作文,就是他们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语言文宁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见识少,课外阅读也不丰富,最后就导致了他们怕写作文,厌写作文,感到作文难写。每到作文课时,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内容可写。最后即便写出几行字,也不是自己要说的话,或者是想说的话,而是一些空洞无物的口号式的文字。写得好的很少。
这种现象产生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一些教师,对当前作文教改的形势不十分清楚,方向不够明确,作文教学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超出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作文指导课没有宏观和微观上的指导,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未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从课堂教学上看,一是没有严格按照年级段进行要求,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没有阶段性。低年级应着重练习写话,侧重词和句的训练,并升格为片段;中年级应着重练习片段,侧重段的训练,并升格为篇的训练。二是在作文指导时,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进行“套作”或“操作”。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亲手做过的事情。村小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几乎都写《洗衣服》,导致了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没有生活实践,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因此,对一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米说,如何调动农村小学生积极性、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发展农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大致摸索出来了一点门道,这里把自己的体会和同行们分享一下。
一、让作文教学与农村环境和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为了使农村小学生感受到作文米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主张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现代社会的新农村,同样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米,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例如状物写景,可写农村的山川田野、家乡的特产和四季风光,写人可写学校老师同学、邻居大伯大妈,记事可写春种秋收、割麦插秧的农事活动。可以由教师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将这个情境写出米。
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有丰富多彩的天然的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稻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事可记、有人可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才不会写不出米,或者是写那些空话、假话和套话。
二、把作文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劳动中,通过亲身实践,即可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写作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缝纽扣》这篇“写事”作文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点名让儿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最后,由学生把这个过程写在作文本上。
这样通过劳动实践,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
自然美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能激起学生作文的欲望。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校园的梧桐树》这篇写景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梧桐树有什么作用。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进行讨论。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大蒲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来。”
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做肥料。叶、枝、根可做柴火,它全身都是宝。奉献得多,吸取得少。”
多好的想象啊!
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独特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作文米,同样能够笔下生辉、言之有物。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见识少,课外阅读也不丰富,最后就导致了他们怕写作文,厌写作文,感到作文难写。每到作文课时,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内容可写。最后即便写出几行字,也不是自己要说的话,或者是想说的话,而是一些空洞无物的口号式的文字。写得好的很少。
这种现象产生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一些教师,对当前作文教改的形势不十分清楚,方向不够明确,作文教学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超出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作文指导课没有宏观和微观上的指导,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未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从课堂教学上看,一是没有严格按照年级段进行要求,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没有阶段性。低年级应着重练习写话,侧重词和句的训练,并升格为片段;中年级应着重练习片段,侧重段的训练,并升格为篇的训练。二是在作文指导时,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进行“套作”或“操作”。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亲手做过的事情。村小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几乎都写《洗衣服》,导致了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没有生活实践,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因此,对一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米说,如何调动农村小学生积极性、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发展农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大致摸索出来了一点门道,这里把自己的体会和同行们分享一下。
一、让作文教学与农村环境和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为了使农村小学生感受到作文米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主张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现代社会的新农村,同样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米,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例如状物写景,可写农村的山川田野、家乡的特产和四季风光,写人可写学校老师同学、邻居大伯大妈,记事可写春种秋收、割麦插秧的农事活动。可以由教师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将这个情境写出米。
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有丰富多彩的天然的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稻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事可记、有人可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才不会写不出米,或者是写那些空话、假话和套话。
二、把作文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劳动中,通过亲身实践,即可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写作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缝纽扣》这篇“写事”作文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点名让儿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最后,由学生把这个过程写在作文本上。
这样通过劳动实践,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
自然美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能激起学生作文的欲望。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校园的梧桐树》这篇写景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梧桐树有什么作用。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进行讨论。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大蒲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来。”
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做肥料。叶、枝、根可做柴火,它全身都是宝。奉献得多,吸取得少。”
多好的想象啊!
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独特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作文米,同样能够笔下生辉、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