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要和生活联系起来

来源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g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这句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小学生写出米的作文,就是他们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语言文宁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见识少,课外阅读也不丰富,最后就导致了他们怕写作文,厌写作文,感到作文难写。每到作文课时,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内容可写。最后即便写出几行字,也不是自己要说的话,或者是想说的话,而是一些空洞无物的口号式的文字。写得好的很少。
  这种现象产生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一些教师,对当前作文教改的形势不十分清楚,方向不够明确,作文教学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超出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作文指导课没有宏观和微观上的指导,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未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从课堂教学上看,一是没有严格按照年级段进行要求,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没有阶段性。低年级应着重练习写话,侧重词和句的训练,并升格为片段;中年级应着重练习片段,侧重段的训练,并升格为篇的训练。二是在作文指导时,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进行“套作”或“操作”。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亲手做过的事情。村小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几乎都写《洗衣服》,导致了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没有生活实践,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因此,对一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米说,如何调动农村小学生积极性、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发展农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大致摸索出来了一点门道,这里把自己的体会和同行们分享一下。
  一、让作文教学与农村环境和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为了使农村小学生感受到作文米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主张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现代社会的新农村,同样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米,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例如状物写景,可写农村的山川田野、家乡的特产和四季风光,写人可写学校老师同学、邻居大伯大妈,记事可写春种秋收、割麦插秧的农事活动。可以由教师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将这个情境写出米。
  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有丰富多彩的天然的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稻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事可记、有人可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才不会写不出米,或者是写那些空话、假话和套话。
  二、把作文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劳动中,通过亲身实践,即可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写作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缝纽扣》这篇“写事”作文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点名让儿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最后,由学生把这个过程写在作文本上。
  这样通过劳动实践,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
  自然美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能激起学生作文的欲望。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校园的梧桐树》这篇写景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梧桐树有什么作用。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进行讨论。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大蒲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来。”
  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做肥料。叶、枝、根可做柴火,它全身都是宝。奉献得多,吸取得少。”
  多好的想象啊!
  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独特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作文米,同样能够笔下生辉、言之有物。
其他文献
我家的阳台上种着许多花草树木,有香气扑鼻的兰花,有高大挺秀的石榴树,有骄傲的玉兰花,还有婀娜多姿的紫罗兰……这些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粉的似霞……不时吹来一阵风,花便摇摆起来,仿佛一个个漂亮的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这些花中,有我最喜欢的宝石花。它虽然没有兰花那么芳香,没有玉兰花那么引人注目,也没有紫罗兰那么婀娜多姿,但是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春天,其他花儿还含苞欲放,它早已展开了笑脸,等待
美国的中小学生没有寒假,只有冬假,就是圣诞新年假期,通常是从圣诞节到元旦,加起来两个星期左右。在春天,复活节前后有一个星期的春假。所以,相当于中国寒假三个星期的假期,美国的中小学生是分两次来放的。旧金山大概是全美国唯一的、公立中小学放中国春节假的地方。在农历新年期间,旧金山有广东式的花市,有香港式的摆街会,还有从清朝同治年间延续到今天的农历新年大巡游,节日的气氛非常浓厚。  美国学生的冬假,通常也
【摘 要】中段写景抒情类课文的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存在表述模糊、重心偏移、难度失衡三个误区。为此,教师要关注具体的听说读写任务,着力从积累、阅读、表达三个方面来制定清晰的训练目标;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整篇课文教学的角度合理思考每课时的教学重点;要使教学目标的难易度符合课程标准,不能偏高或偏低,要由学生学习的起点来确定学习所要达到的终点。  【关键词】中段;写景抒情;课时教学目标;误
【摘 要】提高课堂效率要在“聚焦语文要素,搭建学习支架”上下功夫。三年级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还很薄弱,内隐的思维过程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才能外显。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帮助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习过程得以充分展开,语文要素也随之落地生根。  【关键词】统编教材;学习支架;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要求:“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
探秘神农架第五集金丝猴寻亲
1.我的爸爸就像亲人一样爱我。  老师评语:敢情你是你爸爸从垃圾箱里捡来的?  2.有一种自卑叫自信,有一种跌倒叫爬起。  老师评语:这位同学像是新时代的苏格拉底。  5.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的;但又像一杯加了糖的白开水,甜甜的;也像一杯加了盐的白开水,咸咸的。  老师评语:这……还是白开水吗?  4.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世家,虽然从小过着安逸的生活,但他看着天空变化的云,突然做了一个震惊历史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有效的补充,在学生语感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演读实践、对话交流、思考推敲等多种方式可以不断强化学生语感的形成,推动语感教学向着更深、更广发展。  【关键词】语感教学 对话交流 课外阅读  夏丏尊先生将语感定义为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王尚文则认为:“语感是基于他的直觉语言知识,形成观念和感情倾向对于言语对象的整体直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一天,欧阳修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秀才。这个秀才自命不凡,说要去见见欧阳修,与他比个高低。欧阳修听了觉得很奇怪,就与他同行,看看这个秀才到底有多大本事。  两人走到半路,看见路旁有棵大树,秀才就说:“听我作首诗吧—路旁一古树,两个大丫杈。”  吟了两句,下面就没词了。欧阳修替他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秀才听了,看了欧阳修一眼,不以为然。两人来到河边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我的老家在湖北襄阳的一个乡村小镇,那里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暑假,我在那里经历了几件十分有趣的事,现在给你们说说吧。  一天,我正在爷爷房里看电视,忽然听见爸爸大声喊:有蛇呀,苏红墨快来看呀!我马上关掉电视,循着爸爸的喊声跑去。  原来,是我爸爸看见了一条小菜花蛇,听我爷爷说,小菜花蛇是有巨毒的。我和爸爸站得远远的观察它,只见小菜花蛇绿色和灰色相间,正在老
【摘 要】小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获取时常停留在文字符号上,缺少对应的潜在图式的支撑,导致对文本的认知存在偏差或无法正确理解文本。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图式的价值功能。以人教版《最后一头战象》为例,教学可以围绕“激活图式”“完善图式”“运用图式”三方面展开,有效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建构和利用图式,以便对文本形成正确、多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图式 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