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成盆前地质结构及其向盆地转化

来源 :石油实验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上扬子地台周边出露的前震旦纪地层是崆岭群、大别群和黄水河群下伏的条带状混合岩系。它们呈东西向展布在北纬30°—32°之间。航磁资料是一个东西向展布的强磁异常带,为组成基底的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反映。从江汉到四川为基性—超基性岩及其间的最老沉积物构成的一套地层,它们于17—19亿年经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固结并转为陆壳。在其北侧平行分布一个冒地槽和一个优地槽,晋宁运动使其关闭,形成陆壳,镶嵌于四川—江汉陆壳区的北缘。在其南侧广大地区四堡期为洋壳上的优地槽沉积,四堡运动(14亿年)强烈褶皱固结并使具过渡性地壳性质;晋宁期为以板溪群为代表的冒地槽沉积,并超复到川东及江汉地区,晋宁运动在康滇一带形成许多中酸性杂岩体,使其基底不均一,澂江运动则对晋宁运动已基本固结定形的上扬子地台基底进行局部改造(图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