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涵特征、实践路径、发展限度——基于天津、山东、湖北三地的实地调查

来源 :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23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之一.基于天津、山东、湖北多个村庄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存在政府扶持型、组织引领型、市场激励型三种主要路径,通过多维度比较发现不同形态的发展路径具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的特性,但同时也暴露出发展路径需面对政策惯性依赖、行政权力扩张、控制权力削弱等潜在风险.鉴于此,应从构建有效有力的扶持政策、厘清村级组织的权责关系、制定因地制宜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宅基地制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目前,“三权分置”作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流思路,存在三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三权分置”的内涵及权利关系不清,二是不能有效解决农民进城失败返乡问题,三是不能很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用地需求.宅基地发展权制度是在中国独特的央地关系与发展模式约束下,在“双保”矛盾和“三农”问题的挤压下,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通过不断创新和渐进演化形成的,兼容了宅基地稳定与效率、保障与财产的功能,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需要,具有典型的内生演化特征.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应当实现内生演化与人为设计
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受到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心化”为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梳理,使用美国学者加里·戈茨(Gary Goertz)提出的概念分析方法,从“基本层次”、“二级层次”和“数据/指标层次”对“农村空心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结构和层次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农村空心化”概念是一个包含多层含义的复合概念,包括“地理空间空心化”“人口结构空心化”“经济资源空心化”3个二级层次.而且3个二级层次中任意一个维度都可能引发其他两个维度的变化,呈现出可相互替代的“家族相似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