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原生态民歌的萎缩
河南原生态民歌是河南人民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结晶。河南原生态民歌为社会的各种民俗所用,用于生产、祭祀、人生礼仪、商贸、节令、文娱等各种活动中,对人民的生活具有多种功能作用。河南原生态民歌是音乐与生活的复合体,是河南民俗的艺术载体。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原有生态的改变,河南民歌也随之衰落了。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不仅导致了民俗文化的渐变,还导致了旧的生产模式的消亡,与它们相依存的河南原生态民歌所特有的在劳动中起到的鼓舞劳动的实用功能及演唱模式消失了。随着机械化在农村生产中的应用,机动船代替了帆船,收割机代替了人工麦收,磨面机代替了老石碾,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无用武之地了。插秧时,农民们先是自己唱自己听,之后他们把收音机别在腰里,自己不唱了。河南商城县的情歌原本在演唱时有一套完整的“情歌语言”,从赞叹、初识、初恋、相思、热恋、起誓、离别、思念、苦情、抗争、失恋、逃婚,谈恋爱光唱歌就行,而现代的年轻人谈恋爱不需要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情歌就逐渐消失了。当年的《车水歌》,是由6个人趴在水车的吊杆上,由3个人敲着锣鼓伴奏,现在水车早就消失了,《车水歌》又该怎么唱?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民歌演唱者已是迟暮之年,年轻歌手很少见。商城县双椿铺黄土岗村的农民付大坤没想到,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的记者一天录了他10首歌,其中有4首被播出。时间前推十余年,1989年的商城县汪桥镇天井村“一个村民组,100多人,唱得一般的有60多人,唱得较好的有40多人,唱得好的有8人,这8人中最少的都能唱100首,其中唱得最好的曹启荣,能唱1000多首”①。现在问及年轻人,回答多是“不会唱了”、“不喜欢听,不喜欢唱了”。1981年卢氏县文化馆曾对民歌艺人做过一次统计,尚有200余人能唱,20多年后对当时人数集中的狮子坪乡茅和村等地会唱民歌的老人统计时只剩下几位老人了,年龄都在80岁以上,且已难再展歌喉了。②有些地区,只有一首或几首基本曲调,这些陈年老调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与年轻人的审美观点相去甚远。现代的年轻人也都爱唱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贴近,情感表达亲和、直白的流行歌曲了。
河南原生态民歌已完成了农业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民俗文化的渐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变化的推动下,河南原生态民歌必然随着新的生态环境、条件而转型。
河南原生态民歌的转型
随着社会的变迁,河南民歌也在各方面产生变化,不断释放出新的功能,从内容到形式各方面逐步加以转型。在过去的战争年代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年代,都曾利用旧调填新词或进一步地改编创作,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使旧的民歌获得新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民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变换生存方式,民歌手走向舞台等方式,从而使民歌的传承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
适应新形势的编创。在河南民歌中,有一部分是从内容出发,选择适当的曲调填词而成。填词是利用旧曲调,但反转来又给原来的曲调以影响,使它发生变化,得到发展,成为一首新民歌。一首旧民歌,往往只是在某个地区、某些人中间流行。但是填了新词之后,它的流行地区就会变得更广泛,唱的人也更多。在填词的过程中,从内容的要求出发,对原来的曲调必然会有所增删、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个就是“内容决定形式”。旧曲调和新内容产生了矛盾就要改革旧曲调,使它起质的变化,在新的基础上解决矛盾,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河南一些民歌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而获得新的表现生命的。
譬如新县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是以商城为中心的大别山歌谣《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1929年至1930年,鄂豫皖苏区的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人们改唱《八段锦》以表达苏区人民群众庆祝苏维埃政权成立和第一次分到土地后欢欣鼓舞的心情,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该曲1959年由希扬编词,李焕之改编为合唱。合唱曲歌颂了红军根据地的革命政权和军民鱼水情。试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所载《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例,与《八段锦》进行比较,从音乐上来看,两者曲调框架基本相同,都是八句,词句规范一致。不过《八月桂花遍地开》比起原民歌更加热情明朗而有力。这是由于歌词内容改变而引起民歌形态及表现的变化所致。
原民歌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男情女悦,以歌颂爱情为主,现在则用以表现苏维埃政权下红军与人民的新生活。民歌的曲调也适应新的内容,采用旋律简化、改变落音(如三、四句)以及加强节奏的刚健、明快等手段,使原民歌性格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获得了一次新的转型。
民歌及民歌手走向舞台。正当河南的原生态民歌处于萎缩状态之时,20世纪80年代一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一群慧眼人发现了正在丧失生存土壤的传统民歌所潜藏的巨大商机,于是一种河南民歌的新型演唱便应运而生了。这种“新演唱”的演唱者,主要是广大农村的农民唱民歌能赚钱、能致富,这是自古靠土地而生的农民怎么也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又开始唱响久违的家乡土歌,在家乡日益兴旺的旅游、商品交易甚至是电视台大展身手。还是那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老歌,但是此时此刻歌唱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1.歌手的行为完全脱离原来的生活状态,从自然民俗现象转型到供外人娱乐消费的手段;2.民歌成了谋利的商品,失去了日常的使用价值而转化成文化展示性民歌。
商城县原生态歌手付大坤演唱的《车水歌》、《栽秧歌》让人闻到了青枝绿叶的山野味。现在,付大坤在田间劳作时已经不唱歌了。春种秋收,他会赶紧把活干完,游走四方唱歌赚钱。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民歌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流传。1953年河南民歌《花挑》进京,付大坤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民歌汇演。1956年,他又将河南民歌《三把扇子》、《四季忙》、《对歌》等唱响首都天桥场……
比较有名的原生态民歌手还有李红雨,男,河南淅川县盛湾镇人,生于1972年9月。2004年5月经省音协选拔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河南民歌录制,演唱了《蜜蜂采花》、《石榴烧火》、《姑娘摘棉西山坡》、《双探妹》等4首河南淅川民歌。2005年1月经省音协选拔参加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春节团拜会,演唱淅川民歌《蜜蜂采花》。2006年经选拔参加了河南电视台“心连心”赴刘庄慰问演出,演唱淅川民歌《陪郎》。?譻?訛
河南原生态民歌的专业改编与演唱
除了原生态民歌的现代转型,专业改编、演唱也使原生态民歌获得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不少具有河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新民歌作品都是在原生态民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王发明、刘宏奎根据信阳民歌《卖饺子》改编而成的现代民歌,曲调还是原来的曲调,不过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伴奏由电声乐器来担任。专业演唱者朱砂在对此歌的处理上除继承了原生态演唱的特点特别是信阳地区方言外,演唱很轻柔,像是女孩在轻轻地讲述。结尾还加入了拖腔“呦喂”,使此歌更像是创作型民歌。
再来看看闻名全国的南阳民歌《编花篮》。这首民歌现在有多个演唱版本,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由俞淑琴演唱的《编花篮》。俞淑琴演唱的《编花篮》有浓厚的河南风情,演唱的发音带有河南戏曲豫剧的风格,演唱方法和豫剧中的甩腔相似,装饰音、衬词以及下滑音的处理都很有河南地方韵味。她的演唱将一群上山采牡丹的姑娘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其歌,似到了风光迷人的田园山乡。歌中的“嗲声嗲气”蕴涵着一种对中国浓郁的河南地方色彩乡土式的表达,尤其一个短而下行的“编”字透出一股土腥味儿。在这首民歌的基础上,作曲家还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创作处理。此曲的中段即是将原有速度放慢,以表示回忆过去旧社会种花人食不果腹的岁月,接着速度加快,又回到了《编花篮》原来的曲调上,展现出新社会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大家所为熟悉的音乐上结束。
2006年11月4日,郑州市艺术馆举办了“河南合唱新作品‘百象之夜’音乐会”,为纪念中国合唱协会成立20周年,平顶山神马高中合唱团、商丘市金地艺术团还分别演唱了他们改编处理的《编花篮》。
注 释:
①③商城民歌网,http://www.scmg.cn/。
②中华文化信息网,http://big5.ccnt.com.cn/show/zhonghuayf/index.htm。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
编校:董方晓
河南原生态民歌是河南人民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结晶。河南原生态民歌为社会的各种民俗所用,用于生产、祭祀、人生礼仪、商贸、节令、文娱等各种活动中,对人民的生活具有多种功能作用。河南原生态民歌是音乐与生活的复合体,是河南民俗的艺术载体。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原有生态的改变,河南民歌也随之衰落了。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不仅导致了民俗文化的渐变,还导致了旧的生产模式的消亡,与它们相依存的河南原生态民歌所特有的在劳动中起到的鼓舞劳动的实用功能及演唱模式消失了。随着机械化在农村生产中的应用,机动船代替了帆船,收割机代替了人工麦收,磨面机代替了老石碾,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无用武之地了。插秧时,农民们先是自己唱自己听,之后他们把收音机别在腰里,自己不唱了。河南商城县的情歌原本在演唱时有一套完整的“情歌语言”,从赞叹、初识、初恋、相思、热恋、起誓、离别、思念、苦情、抗争、失恋、逃婚,谈恋爱光唱歌就行,而现代的年轻人谈恋爱不需要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情歌就逐渐消失了。当年的《车水歌》,是由6个人趴在水车的吊杆上,由3个人敲着锣鼓伴奏,现在水车早就消失了,《车水歌》又该怎么唱?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民歌演唱者已是迟暮之年,年轻歌手很少见。商城县双椿铺黄土岗村的农民付大坤没想到,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的记者一天录了他10首歌,其中有4首被播出。时间前推十余年,1989年的商城县汪桥镇天井村“一个村民组,100多人,唱得一般的有60多人,唱得较好的有40多人,唱得好的有8人,这8人中最少的都能唱100首,其中唱得最好的曹启荣,能唱1000多首”①。现在问及年轻人,回答多是“不会唱了”、“不喜欢听,不喜欢唱了”。1981年卢氏县文化馆曾对民歌艺人做过一次统计,尚有200余人能唱,20多年后对当时人数集中的狮子坪乡茅和村等地会唱民歌的老人统计时只剩下几位老人了,年龄都在80岁以上,且已难再展歌喉了。②有些地区,只有一首或几首基本曲调,这些陈年老调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与年轻人的审美观点相去甚远。现代的年轻人也都爱唱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贴近,情感表达亲和、直白的流行歌曲了。
河南原生态民歌已完成了农业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民俗文化的渐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变化的推动下,河南原生态民歌必然随着新的生态环境、条件而转型。
河南原生态民歌的转型
随着社会的变迁,河南民歌也在各方面产生变化,不断释放出新的功能,从内容到形式各方面逐步加以转型。在过去的战争年代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年代,都曾利用旧调填新词或进一步地改编创作,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使旧的民歌获得新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民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变换生存方式,民歌手走向舞台等方式,从而使民歌的传承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
适应新形势的编创。在河南民歌中,有一部分是从内容出发,选择适当的曲调填词而成。填词是利用旧曲调,但反转来又给原来的曲调以影响,使它发生变化,得到发展,成为一首新民歌。一首旧民歌,往往只是在某个地区、某些人中间流行。但是填了新词之后,它的流行地区就会变得更广泛,唱的人也更多。在填词的过程中,从内容的要求出发,对原来的曲调必然会有所增删、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个就是“内容决定形式”。旧曲调和新内容产生了矛盾就要改革旧曲调,使它起质的变化,在新的基础上解决矛盾,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河南一些民歌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而获得新的表现生命的。
譬如新县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是以商城为中心的大别山歌谣《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1929年至1930年,鄂豫皖苏区的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人们改唱《八段锦》以表达苏区人民群众庆祝苏维埃政权成立和第一次分到土地后欢欣鼓舞的心情,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该曲1959年由希扬编词,李焕之改编为合唱。合唱曲歌颂了红军根据地的革命政权和军民鱼水情。试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所载《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例,与《八段锦》进行比较,从音乐上来看,两者曲调框架基本相同,都是八句,词句规范一致。不过《八月桂花遍地开》比起原民歌更加热情明朗而有力。这是由于歌词内容改变而引起民歌形态及表现的变化所致。
原民歌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男情女悦,以歌颂爱情为主,现在则用以表现苏维埃政权下红军与人民的新生活。民歌的曲调也适应新的内容,采用旋律简化、改变落音(如三、四句)以及加强节奏的刚健、明快等手段,使原民歌性格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获得了一次新的转型。
民歌及民歌手走向舞台。正当河南的原生态民歌处于萎缩状态之时,20世纪80年代一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一群慧眼人发现了正在丧失生存土壤的传统民歌所潜藏的巨大商机,于是一种河南民歌的新型演唱便应运而生了。这种“新演唱”的演唱者,主要是广大农村的农民唱民歌能赚钱、能致富,这是自古靠土地而生的农民怎么也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又开始唱响久违的家乡土歌,在家乡日益兴旺的旅游、商品交易甚至是电视台大展身手。还是那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老歌,但是此时此刻歌唱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1.歌手的行为完全脱离原来的生活状态,从自然民俗现象转型到供外人娱乐消费的手段;2.民歌成了谋利的商品,失去了日常的使用价值而转化成文化展示性民歌。
商城县原生态歌手付大坤演唱的《车水歌》、《栽秧歌》让人闻到了青枝绿叶的山野味。现在,付大坤在田间劳作时已经不唱歌了。春种秋收,他会赶紧把活干完,游走四方唱歌赚钱。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民歌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流传。1953年河南民歌《花挑》进京,付大坤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民歌汇演。1956年,他又将河南民歌《三把扇子》、《四季忙》、《对歌》等唱响首都天桥场……
比较有名的原生态民歌手还有李红雨,男,河南淅川县盛湾镇人,生于1972年9月。2004年5月经省音协选拔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河南民歌录制,演唱了《蜜蜂采花》、《石榴烧火》、《姑娘摘棉西山坡》、《双探妹》等4首河南淅川民歌。2005年1月经省音协选拔参加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春节团拜会,演唱淅川民歌《蜜蜂采花》。2006年经选拔参加了河南电视台“心连心”赴刘庄慰问演出,演唱淅川民歌《陪郎》。?譻?訛
河南原生态民歌的专业改编与演唱
除了原生态民歌的现代转型,专业改编、演唱也使原生态民歌获得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不少具有河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新民歌作品都是在原生态民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王发明、刘宏奎根据信阳民歌《卖饺子》改编而成的现代民歌,曲调还是原来的曲调,不过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伴奏由电声乐器来担任。专业演唱者朱砂在对此歌的处理上除继承了原生态演唱的特点特别是信阳地区方言外,演唱很轻柔,像是女孩在轻轻地讲述。结尾还加入了拖腔“呦喂”,使此歌更像是创作型民歌。
再来看看闻名全国的南阳民歌《编花篮》。这首民歌现在有多个演唱版本,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由俞淑琴演唱的《编花篮》。俞淑琴演唱的《编花篮》有浓厚的河南风情,演唱的发音带有河南戏曲豫剧的风格,演唱方法和豫剧中的甩腔相似,装饰音、衬词以及下滑音的处理都很有河南地方韵味。她的演唱将一群上山采牡丹的姑娘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其歌,似到了风光迷人的田园山乡。歌中的“嗲声嗲气”蕴涵着一种对中国浓郁的河南地方色彩乡土式的表达,尤其一个短而下行的“编”字透出一股土腥味儿。在这首民歌的基础上,作曲家还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创作处理。此曲的中段即是将原有速度放慢,以表示回忆过去旧社会种花人食不果腹的岁月,接着速度加快,又回到了《编花篮》原来的曲调上,展现出新社会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大家所为熟悉的音乐上结束。
2006年11月4日,郑州市艺术馆举办了“河南合唱新作品‘百象之夜’音乐会”,为纪念中国合唱协会成立20周年,平顶山神马高中合唱团、商丘市金地艺术团还分别演唱了他们改编处理的《编花篮》。
注 释:
①③商城民歌网,http://www.scmg.cn/。
②中华文化信息网,http://big5.ccnt.com.cn/show/zhonghuayf/index.htm。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
编校:董方晓